“美好”课堂 真实诠释

2019-12-04 04:57许田芬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美好数学味

许田芬

【摘 要】 要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就要把学习数学的乐趣带给他们,把探究问题的权利交给他们,把交流方法的机会留给他们,把享受成果的快乐还给学生。一堂美好的课是平等的,是融洽的,是有趣的,是快樂的。我们可以把数学课堂上出“情感味”“数学味”和“生活味”,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美好”。

【关键词】 美好;情感味;数学味;生活味

美好,指美丽的东西让人身心舒畅,更好地生活,快乐地生活。是啊,孩子的周边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美好,而怎样让孩子带着这份美好去学习知识,怎样把美好的数学课堂带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幸福感呢?

一、让课堂洋溢着“情感味”

1.创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积极挖掘数学教材,把快乐的氛围注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把轻松愉快的情绪带给学生,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学习。比如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轻松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简单的几分钟交流让学生忘却了紧张的情绪,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内容。课堂上老师们躬身与学生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带给孩子无限的自信心。老师轻松诙谐、富有活力的语调,带有安慰和肯定的“不着急”“慢慢想”等语句,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有效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心情是美好的。

2.把趣味带进每个课堂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童真的教学情境,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学习的趣味所在。比如教学时我们可以用讲故事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运用声音、图片、多媒体、肢体语言等途径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把鲜活、形象的动画人物带入数学课堂,从而把学生的眼球吸引到课堂中来。一位老师上《9的乘法口诀》时,把西游记中的一个个人物和有趣的小故事串联在一起,创设了带故事、带挑战的情境,环环相扣,孩子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听课的老师也记忆深刻,有趣的课堂是那么美好。

3.把“说”的机会留下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是数学学习的工具,又是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课堂中,我们除了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解题能力外,还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数学想法“说”出来。比如《画图表示实际问题》一课中,需要引导学生看懂图、读懂图,并会用三句连贯的话表述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错、说反没关系,我们要大胆表达、尝试,并在别人的“说”中领悟正确的思路和说法。

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和周密性的“良方”,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有层次、有条理。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说好数学,感受数学之美。

二、让教学充满“数学味”

美味的菜肴总是让人流连忘返,甚至在离开许久后还想着再去品尝一回。那么,数学课堂是否也能来调调“味道”,比如加一点“探究的味道”,让课堂充满浓浓的香气,再加入一点“合作的味道”,让课堂充满甜甜的回甘……

1.探究的“味道”

课堂充满了“数学味”,突出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过程,使他们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探究、思考、交流、创造。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胜利的果实,在“做”中学数学,在“探究”中学数学,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在画圆的过程中,“定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时老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探究比赛环节,分配给孩子两种不同的钉绳工具(线和皮筋)来比赛画圆,自然橡皮筋作为工具的一组很难画出一个标准的圆,因为半径会不自觉地“伸长或缩短”,这让孩子们一下就意识到了画圆时必须得先固定半径,这样的活动比老师直接告诉孩子们“为什么”效果好得多,孩子会把“定长”这个词牢记于心,并且难忘这段美好的经历。

2.合作的“味道”

我们常会和孩子们说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故事,其实在学习活动中,“一把筷子”的力量也是相当强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常会出现一些概念知识需要我们去共同验证,也常会出现一些较难的题目需要我们共同去研究,还会出现一些必须通过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及时抓住这样的机遇,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教与学是一个共存的体系,数学的学习是需要师生、生生共同参与的,我们在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用好学生间相互合作这座桥梁,把一个人原本解决不来的问题,通过大家的合作、沟通、交流探索出来,从而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感受集体的力量,体会数学的真谛,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

三、让学习蕴含“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家翻开我们的数学教材,里面有许许多多丰富的图片资源和活动素材都是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在学生用尽各种方法探究出数学知识时,灵活地运用和解决问题又成了孩子们把数学回归到生活的归宿。

1.结合生活学习知识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和归宿,打开“源头”,才能让学生快速、快乐、准确地跟随老师进入各个学习环节,感受到数学是亲切,比如排队问题、间隔问题、策略问题……它们就是从我们生活的点滴中产生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就可以从生活切入,让学生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品尝到数学的“生活味”。

2. 利用知识诠释生活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基于此理念,我们还要把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返还到大自然中,返还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返还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诠释数学。《角的认识》一课中,学生在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后,问他们:“你能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吗?”如果能够运用自己对角的初步认识来识别生活周围物体上的“角”,不仅能够起到巩固新知的效果,还能对“角”有更深刻的了解,对我们的生活有更形象的体验和理解。

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次思维灵感的闪现和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不着痕迹地加以指导、点拨、放大。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将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中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沉思,有经历探究的刺激,有茅塞顿开的喜悦。这样才是对“美好课堂”的真实诠释!

猜你喜欢
美好数学味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从《幸福蛋糕店》中浅谈人性
以诚信立身以友善待人
创设问题情境更应注重“数学味”
过一种“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
高中数学教学“数学味”缺失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