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院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例

2019-12-05 01:25韩明阳
福建茶叶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作室制应用型教学模式

倪 丹,王 硕,韩明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1 研究背景

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产生了极大的需求[1],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在呼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2018年第八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专题研讨班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指出:“应用型高校承担着输出大量人才的使命,同时其科研定位要更多面向实际、面向应用、面向产业、面向重点企业。但当前的问题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产业的需要。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式,使应用型高校真正成为培养本科人才的主力军。”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发展的一个热点。但是对于“转什么”“怎么转”“转到哪”等问题,还是高等教育领域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成为影响转型成功的关键。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转型的一个重点和难题,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体系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不应该单纯依附于理论教学,而是应该独立地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逐步融合的过程,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过程。而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很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将工作室制模式研究方法引入教育科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助于对教育进行理论分析和观察、实验、模拟、操作,从而获得对教育更深刻更本质的认识,用于指导教育实践[3]。

2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模式。要真正能与社会发展接轨,就必须在教学与实践环境的营造上加以创新与研究。工作室制就能为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创设教学实践环境。

2.1 工作室制的内涵

大多数学者认为,“工作室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著名的包豪斯教育理论体系。1919年,德国国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欧洲著名文化中心—德国的魏玛成立,被认为是最早的工作室教学形式—作坊式教学形式,其成立目的在于解决工业革命中只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艺术创作的现状。在这种清晰的办学定位下,包豪斯设计学院呈现出三个特点:首先,本院学生必须要在半年课程学习之后才能参与工作坊的工作,即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三年后通过考核者才能取得“匠师”资格;其次,在该设计学院师生之间是以“师傅”“学徒”等互称,而非“老师”“学生”;三是学习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学生的作品就是作坊的产品。

包豪斯学院倡导技术与艺术结合,提倡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如今,世界各地艺术院校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受到包豪斯的影响,并在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工作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学校为了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人才需求模式应运而生的。它是一个开放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模式,通过导师的聘任、学生的选拔、教学计划的制定、技术服务的具体运作等细则,保证工作室对产学研用的具体实施,是对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4]。

自“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被正式提出以来,这种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训练、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都更符合“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便得到广泛认可。基于“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也迅速展开,由此掀起了工作室建设的热潮。

国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探索,最早引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本科院校[5]。很多高校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阶段采用“工作室课题”式的课程方式,教师根据专业特长自主搭建若干个指导小组,并设定不同的研究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广州美术学院在教学模式上探索从学院“班级制”向“教研室+教学工作室”的模式转变[6]。

和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不同,“工作室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7]。通过学生进行实际项目制作实践,从而实现在知识经验积累的同时对接传统课堂的理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为解决设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8]。与课堂教学相比,“工作室制”教学有利于打破课程间的知识壁垒,通过综合性的设计课题帮助学生串联起原本孤立、片段的知识理论[9]。

2.2 工作室的功能和任务

(1)功能。工作室的教学架构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实践、研究、学习课程和交流。其教学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主导、以学科研究为方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强调创新与创造、理念和思维。

(2)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新的知识、信息、思维、意识和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应用实践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当前普遍学者认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具有四个关键特征,即:以工作室作为基本单位来进行教学组织,其环境的布置大多以企业、公司的模式来进行装点,包括室内设备,工作室内的学生均以实际或虚拟项目作为载体,进行实际操作来实施教学。工作室的教学与管理主要以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来承担。该模式通过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在功能上能实现“学(教师教学)、赛(学生竞赛)、研(项目研发)、培(技能培养)”四位一体,在目标上能满足“学校有工、教学融工、学生会工、教师能工”的培养要求[10],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以各种专题为媒介,在教师指导下,以准就业的方式在工作室完成专题实践课程[11]。

3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3.1 实践背景

本研究依托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该专业是将抽象的数字、作为实物的媒体以及计算机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专业,是面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而开设的一个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基础,能够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熟练掌握数字媒体的制作基础,同时具备坚实的数字媒体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技术与艺术并重,既有丰富的艺术细胞,又有坚实的技术支持。因此在本专业进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3.2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工作室制”组织实践

对于一所应用型院校来讲,工科专业的工作室制度很难被广泛理解和认可。但是,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交叉性,工作室制度是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最有效的方法已经成为共识,如何在现有的制度下和应用型院校的特殊情况中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室制是至关重要的。如表1和图1所示,工作室制实践教学组织和学生能力培养内容,在教学实践中:

(1)在工作室制的实践教学中,首先保证工作室的师生比例。有研究指出师生比例小于1:15[6],如果学生过多,而工作室配备的教师又太少,则可能出现不能密切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不能对学生在项目制作中给与及时的具有深度的指导。

(2)在工作室教师的配备方面,确保选择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组成工作室的教学团队,在必要时候,可以进行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做到“精”与“泛”的有机结合。同时,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工作室也可以将企业中的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请进工作室,进行培训和指导,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需求。

(3)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工作坊专题等方式来进行定期汇报,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在工作室的培养过程中,通过不同年级学生的训练进度,推进由专业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进阶式培养。

(4)加强校校之间,校内各工作室之间的交流,每个学校的特色、优势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学校,不同学院和不同专业之间也是会有很多差异的,通过联合进行项目设计与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是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衡量其培养成果的最佳方式就是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就像产品的生产与投放一样,联合培养就是检验产品的方式之一。以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联合的方式组建工作室是更具有发展潜力的组织形式,其可以整合多方面的设计与教学资源,甚至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进行设计实践,这也更符合设计的跨界与跨界设计这一发展方向。

(5)工作室项目任务应与本地的区域产业特色紧密相连,为各专业方向工作室在区域经济圈内找到对口的合作产业和相关企业,组成紧密的产学研联系。聘用社会上该专业方向的优秀人才作为校外实训导师,并借助产学研相关企业或公司的科研设施为教学服务。在将课题引入工作室时,从教学目的出发,根据教学规律,科学选配课题。在课题选配时,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同时所涉及的知识面也具备一定的宽泛性,不可雷同。若在一定的教学阶段无真实课题可选时,则将虚拟课题带入教学中,灵活采用“实题实做、实题虚做;虚题实做、虚题虚做”的方法,为教学配置课题。此外,为避免甲方的过多制约,尽量避免选择纯商业目的的实题。

(6)加大竞赛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依托工作室的项目实战来组织学生参加技能作品展和比赛,这样既可以锻炼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能够让学生在提高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迅速成长,实现良性竞争和自我效能感。鼓励工作室师生参加各类各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针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不同年级学生所学知识情况,挑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竞赛,并形成竞赛参与计划,在工作室的日常项目任务为大赛的准备和参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名工作室成员大学四年期间至少参加两次专业技能竞赛,通过比赛,可以有针对性地学习课外知识,获得除理论教学外更加接近社会前沿、企业需求的技能知识。工作室成立以来的两年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连续每年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并获得国家3项三等奖,省赛区2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若干,我校被评为最佳组织奖,同时积极参加省市级各类大赛,均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技能竞赛,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职业需求,感受职业环境、学习职业标准、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学生高效就业。

表1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组织

图1 工作室制学生能力培养模块

在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后,对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的本科四个年级的实践环节进行了教学改革。由过去15%的实践学分比例加大到35%,以学期为单元,以每学期开设的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为依托,进行工作室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通过贯穿整个学期的虚拟或实际项目制作的教学组织与推进过程,工作室学生在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成项目的精深度、设计作品的专业化等方面得到显著的提高,为向社会输送更多真正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水平精深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学生学习条件有所改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并且长期的工作室生活,学生养成了坐住板凳的好习惯,并在工作室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很多学生都把工作室当成自己的小窝,将自己的学习桌布置的很有生活。工作室的指导老师对教学的热情相比于过去有很大提高,在工作室的教学工作中,投入的时间也有所增加。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在准确定位自己的教科研方向的基础上,与该行业的知名企业以及工作室建立了密切关系,通过自由组合、引入企业项目等方式,创建融教学、科研、实践为一体的产学研架构,逐步打造在专业领域内具有精深造诣的专家与教师队伍,成为本科生进行深化培养与精准教育的新平台。

4 结论

在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与社会适应能力,无疑应该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12]。当前,基于工作室的“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核心理念依然对我国职业教育起着重要影响。学生在工作室的项目中学有所成,教师在工作室制的项目指导中教有所获。它实行现场教学与创业教学等形式,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创业与就业意识,能够有效激励与刺激学生学习欲望,营造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教师责任感。就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以“工作室”制为基础的教学改革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途径[6]。

随着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学校学生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育人实践活动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我们更应准备把握好育人实践的功能定位,不能以“盲人摸象”的方式把“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泛滥化和扩大化。鉴于此,为确保“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持续健康向前发展,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工作室环境有限,不能将所有专业学生放置其中,因此在对专业学生的挑选和选拔方面应该有一套专属的方案,并随着工作室学习生活的进行,可以开设淘汰制,以保证在工作室的学生能够是对学习抱有热情之人,才不会辜负工作室为他创设的良好学习环境。

第二,基于工作室的教学改革,学校有很多工作要做,从资金配套到政策支持,再到学分认定和课时量核算,都需要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依然还会出现一些分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逐一解决[5]。

第三,基于工作室的项目基本都是真实项目或类真实项目,因此应该不断地扩展企业资源、搭建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以保证工作室的项目能够及时与社会对接,了解当下社会需求,对学生未来的就业都极为重要。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制应用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工作室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红色之旅”项目驱动的《调酒与咖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