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牙舟美术陶考析:源流、延异与传承

2019-12-05 08:41陈梅
艺海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发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制陶工艺发展与日用品材料演进,黔南牙舟土陶日用市场萎缩。几乎与此同时,众多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全面介入牙舟土陶领域,黔南牙舟美术陶日渐繁荣兴盛。至21世纪,美术陶已成为黔南牙舟陶传承的核心载体,其摒弃传统牙舟土陶的装饰单一性,融入更多在地民族特色元素与当代元素,成为具有表现性的观念陶,并走进艺术品市场。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大势下,近几年来黔南牙舟美术陶又逐渐拓展市场,向大众化文创工艺品领域不断扩张,未来如何做好市场化开发与个性基因保护之间的平衡?如何科学处理好牙舟美术陶的规模生产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是牙舟陶品牌塑造进程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黔南牙舟美术陶;观念陶;发展;民族特色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黔南)牙舟镇制陶工艺历史悠久,据平塘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大批来到黔南平塘的军队带来景德镇制陶工艺,他们利用当地黏土资源,生产出牙舟第一批日用陶瓷器[1]。此后数百年来,黔南牙舟镇制陶工艺不断与当地苗族、布依族文化融合,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土陶文化。传统黔南牙舟土陶以日用器为主,主要服务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比较典型的器具有陶水壶、陶烟斗、陶罐、陶碗、玩具、盐辣罐等。生肖陶、神像陶、双耳陶瓶等祭祀陶(可称为“早期美术陶”),虽造型十分生动,苗族、布依族文化特征鲜明,但在封建社会,祭祀陶并非黔南牙舟土陶主流。民国以来,黔南牙舟陶装饰纹样与器具形态逐渐丰富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机器制陶工艺发展与日用品材料演进,黔南牙舟土陶的日用市场萎缩,加之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及艺术家开始介入牙舟土陶领域,黔南牙舟陶审美形态不断延异,至21世纪,美术观念陶成为主流。近年来,黔南牙舟美术陶又逐渐拓展市场,正向大众工艺品领域不断扩张。本文旨在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黔南牙舟美术陶的兴盛轨迹,并对其当代语境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振兴黔南牙舟陶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一、源流:日用陶式微与艺术家的介入

兴起于明初的牙舟陶,到清末已具相当规模,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民国时期进入鼎盛期,产品靠人背马驮大量销往川、滇、湘等地,并有传教士将牙舟陶带到欧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牙舟陶器生产合作社”,经历了一段极为辉煌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共二十余年,牙舟陶以国营工厂的形式大规模生产,主要生产中、高档日用陶瓷器具。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尽管牙舟陶生产工厂早已迁移至城镇,但其生产规模并没有提升,甚至还出现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末,牙舟陶生产工厂已悉数倒闭。当时,虽然还有部分牙舟陶工艺的传承人仍然从事着相关工作,但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不仅产量低,而且也面临着销售困境。新千年伊始,从事牙舟陶制作的传统手艺人已寥寥可数,牙舟陶的传承一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2]。牙舟陶衰落,一是塑料制品成为便捷耐用的新式日用品材料;二是机器制陶工艺兴起,牙舟陶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不足,没有及时跟进新兴工艺;三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牙舟陶工厂管理创新不足,导致生产效率、效益低下。

在日用陶式微的现实情境下,一些传统艺人开始思考新的发展模式,而几乎与此同时,一些艺术机构、艺术家开始介入牙舟土陶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具有当代意义的牙舟美术陶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这场牙舟陶变革的关键人物是黄守堡先生,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深入牙舟地區研究牙舟土陶的贵州省工艺美术家。此后近十年,刘雍、尹光中、董万里、吴家华、刘万琪、李华年等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画家、雕塑家、文学家纷纷开始到牙舟考察学习,艺术家与当地传承人交流、配合,创作出许多牙舟美术陶作品,这些作品后来成为牙舟美术陶的范本,曾多次代表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经典参加国内外的工艺与陶器展览,成为美术馆、陶器藏家收藏的珍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等艺术机构开始全面介入牙舟陶的发展与研究。这些艺术机构及艺术家的参与为牙舟陶带来新的理念,虽然此时黔南牙舟陶整体发展受到冲击,但是美术陶日渐成为牙舟陶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此时的牙舟陶美术陶摒弃传统牙舟土陶的装饰单一性,应用如雕刻法、粘贴法和色釉装饰法等新技艺,器具也不再强调实用性,而是将艺术性摆在首要位置。

进入21世纪后,牙舟美术陶在制作材料、功能和装饰等方面全面创新,陶艺大家将牙舟陶文化符号与当代艺术元素相结合:通过丰富的釉色、图案等加以点缀;通过与刺绣、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通过与牙舟镇民风民俗、风景名胜、民族图腾等符号相结合;通过与当代艺术新观念相结合,牙舟美术陶的艺术层次和品位不断提升[3]。在一代代艺术家的介入下,曾经逐渐被工业化抛弃的牙舟陶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成为黔南州重要的文化品牌。

二、延异:作为独具民族风情的观念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21世纪,牙舟美术陶审美形态不断延异(延异是解构主义的重要概念,代表着意义的不断消解),尤其是2010年8月贵州省陶瓷协会成立以后,牙舟美术陶已演变成为具有明显在地民族特色元素的表现性观念陶,如王建山教授创作的《高山流水》、王莹莹的《旷野仙踪》、麻小平的《我们从哪里来》、陈梅的《水·火(系列)》、岳振的《圆之缺》等等,都是独具民族风情与表现性的当代观念陶。

1.色彩:陶瓷釉色日趋丰富

当代牙舟美术陶比传统牙舟陶釉色更丰富,有黄、绿、白、褐、棕等。当代牙舟美术陶的釉色从整体上分,可分两大类,其中“玻璃釉(蓝色玻璃粉末调制)”陶瓷作品,色泽光亮,视觉冲击力极强,逐渐成为当代陶艺家创作的主选;“土釉(草木灰和铁矿石为原料)”陶瓷作品则色彩厚重,显得十分质朴。玻璃釉与土釉在烧制过程中均有窑变效果,增添了陶器的表现力及古朴庄重感[4]。

2.意象:极具黔南民族特色

当代牙舟美术陶的在地民族元素鲜明。艺术家们不仅对作品形态的打磨极为细致,雕刻的花纹、颜色的深浅、图形的美感等均十分讲究,而且作品的造型古朴,雕刻、贴塑和釉彩均运用大量在地民族元素,极富黔南地区的民族特色[5]。牙舟美术陶的题材大多取自当地民间传说、动植物和神话人物;纹饰上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剪纸、刺绣、蜡染等图案相结合,具有强烈在地民族特色。尤其是早期的牙舟美术陶,其多以鱼、鸟、牛、等在地民族文化中的典型意象为主体,苗族、布依族文化在牙舟美术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工艺美术大师刘雍的作品《凤凰瓶》(中国美术馆藏),瓶身以凤凰为装饰,运用在地民族典型的意象元素,如凤凰飞舞,浴火重生,体现出苗族、布依族文化特色及人民的美好祈愿。

3.观念:具当代艺术先锋性

虽然在历史的变迁中塑料制品冲击了牙舟日用陶市场,但是牙舟美术陶却凭借极强的文化内涵,焕发出生机——将民族风情与陶艺相结合,沉淀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抽象化、表现性的牙舟美术陶不断涌现,观念陶作品的当代先锋性不断彰显。如麻小平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图1),其借助于简单的人、物形态及意象传达,呈现出一件既简约,又富有流线型美感及独特审美意象的观念陶作品:通过较为隐晦的手法来表达主题“我们从哪里来?”艺术家塑造了几个类似古希腊土陶“生殖崇拜”的意象容器,每个容器里蜷缩着一个小人,很好的诠释了人类破茧而生的哲学主题。在陈梅作品《水·火(系列)》中,抽象的“火焰”“水波”,很好地诠释了热烈尖锐、圆润柔滑的冲突,同样具有当代概念性、表现性意味。这种具有表现性的艺术风格让牙舟美术陶集民族文化与艺术家观念于一体,不仅促进了牙舟陶的审美形态的不断延异,而且还大大提升了牙舟陶的当代艺术价值。

三、传承:科学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除了作为观念陶,近些年随着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兴起了一种作为文创工艺品的美术陶。尤其是2008年牙舟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牙舟陶品牌效应的驱动下,具有一定装饰性、观赏性的工艺美术陶(旅游文创产品)得到广泛关注。在今天的牙舟陶市场中,工艺美术陶已成为一种时尚的文化产品。生肖、神像、福娃、吉祥物等相关的美术陶小饰品被大量生产,其主要通过旅游市场销售。时至今日,在黔南牙舟地区,牙舟陶工艺厂又重新开张,承接各类旅游文创陶及私人订制的美术陶,其通过精美的外观塑造(有些产品具有一定实用功能),为人们呈现出牙舟陶的民族情韵与艺术风采。未来,如何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做好个性基因的保护,科学处理好牙舟美术陶的创意生产、民族特色保护与传承之间的关系,是牙舟陶理性发展的重中之重。

1.应着力塑造牙舟陶民族品牌,以传承为目的进行产业化开发

牙舟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黔南民族文化的重要品牌。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大势下,黔南牙舟美术陶拓展市场,向大众工艺品领域发展,是必然趋势。

第一,在产品开发方面,既要关注市场,打造适应年轻人审美偏好的个性美、简洁美文创产品,又要深入挖掘苗族、布依族文化元素。布依族是水边民族,应将其传统图腾元素(如鱼、水鸟、虾蟹等)融入文创产品的开发之中,增加产品的文化底蕴,塑造民族化个性品牌。

第二,在产品功能设计方面,应不断探索消费者需求,将储物罐、茶具、日常配饰等具有一定实用性功能的产品与牙舟美术陶设计相结合,不断创新文化创意陶的产品类型,使具有較强艺术欣赏价值的牙舟美术陶兼具一定的使用价值。

第三,在品牌传播方面,积极推动牙舟陶的旅游营销和国际化影响,不断提升牙舟陶的品牌影响力。贵州是旅游大省,牙舟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与旅游市场充分融合,借助牙舟陶博物馆、牙舟陶文化广场等地标性的区域,着力推广牙舟陶相关产品。目前,平塘县以国家AAA级标准打造的牙舟陶文化产业园已具规模、“牙舟陶文化广场”业已成型、“牙舟陶博物馆”早已开放……未来,还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东盟合作组织”,将牙舟陶推向国际市场。

第四,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指导牙舟陶文化产业发展。充分运用贵州省陶瓷艺术协会的行业平台,整合来自全球的相关学者和专家资源,探讨当下的发展状况和未来产业规划,共同促进牙舟美术陶的文化创新。

2.建立专项保护基金,鼓励多方力量共同保护牙舟陶文化遗产

建立专项保护基金,鼓励艺术家、美术院校及研究机构参与牙舟陶的传承与保护,充分挖掘牙舟陶的文化特色;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新时代的牙舟陶工匠和陶艺大师。

第一,牙舟陶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牙舟地区的使命,贵州省的相关机构应积极建立专项保护基金,将牙舟陶的传承保护扩展到整个贵州地区,让贵州各界共同来保护与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第二,鼓励艺术家及美术院校、研究机构走进牙舟,用艺术家的理念来传承保护牙舟陶的个性化基因、提升当地传承人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水平。

第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既要扶持当地传承人,把牙舟陶的精粹真正的保存下来;又要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持续培养新的接班人,尤其是美术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对牙舟陶的创新发展与传承保护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李定元.平塘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杨俊.贵州牙舟陶的衰落与传承[J].装饰,2007(6):62-63.

[3]马预其.浅议牙舟陶的审美特征及现代转型[J].芒种,2012(19):164-165.

[4]王莹莹.贵州牙舟陶传统制作工艺研究[J].艺苑,2014(6):84-87.

[5]陈伟丽.推动牙舟陶发展的文化特质——探微民间艺术在美术陶中的运用[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10):22-25.

责任编辑:翁婷皓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