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办高职网络舆情的性质分类研究

2019-12-06 02:36李俊才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李俊才

摘要:从剖析湖南民办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入手,根据网络舆情的一般属性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殊性,将网络舆情划分为弱型网络舆情、强型网络舆情与波动型网络舆情三大类型,分别提出相应的策略。弱型网络舆情采取“淡化式”“萌芽式”应对策略,强型网络舆情则采取“强力式”策略,波动型网络舆情则灵活采取追溯式和重塑式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职 网络舆情 性质分类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026—02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概念变得更加复杂,类型划分更加多元化。按内容划分,可将网络舆情分为“政治性网络舆情、经济性网络舆情、文化性网路舆情、社会性网络舆情和复合性网络舆情”[1];按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来划分,又可分为自发网络舆情和自觉网络舆情。湖南民办高职网络舆情性质具有一般网络舆情的共性特点,又体现出高职院校自身个性化特点。通过对网络舆情的要素分析,阐述网络舆情分类标准体系的构建,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网络舆情的要素

网络舆情的性质分类需要精准把握网络舆情的要素。目前对于网络舆情的要素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划分的角度不同,网络舆情的要素不同。综合当前网络舆情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从构成要素分析,一般将网络舆情分为三大要素,即网络舆情产生要素、传播要素和变动要素,这是依据网络舆情发展的程序进行分析的;从网络舆情的演化层面分析,主要包括网民群体要素、网络媒介要素和舆论内容要素。陈强则进行了细化阐述,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演化要素具体划为“刺激性公共事件、网民共同经验、活跃的关键人物、大众传播媒介和相对隔离的网络空间”等要素。[2]尽管目前对网络舆情的要素划分不同,但是综合当前研究方向和形成的结果,基本上涵盖以下三大要素,即网民要素、内容要素和媒介要素。

二、网络舆情分类标准体系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湖南民办高职网络舆情分类标准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网民要素、舆情内容要素和网络媒介要素。网民群体对于网络舆情直接产生作用,他们不仅是网络舆情的传播者,也是网络舆情的受影响者,具有双重身份;舆情内容涉及多个要素,既包括事件要素(事件的主体、话题等),又包括舆情信息数量要素,舆情信息态度要素等;网络媒介要素对网络舆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网络舆情传播的载体,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路径。

基于上述舆情要素作为网络舆情分类标准体系构建的依据,将舆情主体和舆情传播进行有机的综合,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性质分类的简单化处理,分为弱型网络舆情、强型网络舆情与波动型网络舆情三大类型。

弱型网络舆情。从刺激性事件的主体行为分析,行为主体一般为非政府,从传播过程分析,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没有形成大的传播影响力,参与传播的网民和媒介有限,参与度明显较低,因此也不会造成网上行为向网下行动的扩展。

强型网络舆情。从主体行为分析,往往是由政府作为主体,网路舆情指向具有明确性,直接指向政府,对政府的公信力和国家政治安全形成危害,从传播过程看,网民参与数量多,关注率高,形成热点事件,网络舆情背后往往潜藏着较多的矛盾冲突,容易从网上向线下行为扩展。

波动型网络舆情与上述两种类型相比,具有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用“强”“弱”来定性或者划分,它随着网络舆情演化,体现出变化性特征。

三、网络舆情类别化应对策略

应根据其类型,采取差异化的对策,因地制宜,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有效性,切实维护校园稳定和和谐。

1.弱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弱型网络舆情由于参与主体单一化以及传播过程影响力较低,在应对时可以采用两种应对策略。

第一种是“淡化式”应对策略。主要是针对刺激性主体而言,当主体表现为非政府、非高职院校的情形时,高职院校各个部门可以采取不介入的处理方式,让网络舆情保持自发的状态。淡化式处理策略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不作为,而是让事件主体自己采取策略,在必要的时候高职院校参与其中。具体应对的方式包括三种,一是高职院校或者协同政府部门参与矛盾冲突处理,采取说服、调解和追究责任等手段;二是借助司法影响力,利用法律手段化解危机;三是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对网络舆情进行制度化规定。

第二种是“萌芽式”应对策略。这种策略是在网络围观已经出现,但是较为微弱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策略,高职院校的参与和介入是为了避免网络舆情的进一步扩大。采取的手段主要包括网络舆情通报,协同相关部门发布事件真相。同时,做好网络舆情监测,避免网络舆情后续次效应的出现,从而确保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有序。

2.强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鉴于强型网络舆情性质,需要采取不同于弱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通过“强力式”措施达到预期效果。

“公众认为信息越重要,而信息越模糊不清,流言傳播的速度就越快。”[3]在网络舆情爆发的初期,网民对事件有着极强的了解需求,包括了解真相需求、质疑等,如果不能及时满足网民的信息知晓需求,就会给网络流言、谣言快速传播的机会,从而引发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

“强力式”措施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实施:一是权威信息发布。高职院校(必要时协同权威部门)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回应网民的信息需求,及时发布事件的真相,从而消除网民的疑虑,不给谣言、流言传播的机会,掌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二是明确立场态度。高职院校要坚持客观的立场,实事求是的态度,并结合调查及时公布调查的数据、结论,以及高职院校和相关部门的处理方法,从而避免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酵和次生网络舆情的出现。

3.波动型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波动型网络舆情由于相对复杂,需要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将追溯式和重塑式策略有机结合起来。

“溯源式”策略,“是指对事件的追本溯源,不仅要对事件进行彻底调查,还原事件真相,追究相关主体责任,更要针对事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深挖,消除现实隐患。”[4]波动型网络舆情背后往往潜藏着较为复杂、典型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对政府政治安全造成危害,但是具有潜在性的风险,通过追溯式策略,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问题和多层次的原因,从而降低网络舆情反复性出现的频率和次数,提高高职院校管理效率和办学品位。

“重塑式”策略是指基于维护和重塑政府、高职院校形象所采取的一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中的应对态度和应对主动性对其办学形象会产生很大影响。波动型网络舆情由于具有反复性和变化性,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灵活策略。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全面地了解校园网络舆情生态,加强沟通和了解,以维护和重塑院校与相关部门的形象。

三、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湖南民办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网络舆情认识,做好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性质分类,针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网络舆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维护高职院校和社会的稳定、团结。

参考文献:

[1]邢云菲,王晰巍,王铎.基于信息熵的新媒体环境下负面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2018(8):90-92.

[2]贾玉韬.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J].新媒体研究,2017(4):34-35.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民办高职院校校内考务管理工作实践与探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民办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