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翻译与旅游翻译的生态理性构建

2019-12-06 02:36陈文浩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摘要:以湘西吕洞山五行苗寨的翻译实践为例,考察其中所涉及的自然生态系统与翻译生态系统,并探讨翻译过程中五行文化生态系统和旅游生态系统的理性构建,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其在五行翻译和旅游翻译中的适用性,译者可以通过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互动以及参与翻译活动的各个“翻译群落”,进行适应性自我调节,同时利用“多样统一”的原则体现生态美学特征,实现五行文化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翻译生态系统内部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五行翻译 旅游翻译 生态理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113—02

以“五行翻译”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CSSCI及核心期刊论文,发现目前学者对五行翻译进行研究的对象包括“五行”一词(辛闻、李文斌,2016;周小兰,2016;田杨、李永安、董娜等,2015;赵雪丽,2013;李照国,2009;彭景华,2005),人体术语(汪静、陈宇,2015),“五行学说”相关术语(燕嫱,2016;赵雪丽、侯跃辉,2014;张庆荣,2012;李照国,2008;陈飞亚,2000),个案术语研究,“五行相生”“五行相克”(欧阳利锋,2010;汤思敏,2010;苏新民、马芝艳,2007);其中,涉及的理论有框架语义理论、隐喻和转喻理论(刘志成、赵学德,2014),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医领域(何敏,2013)。五行翻译和旅游翻译都是当前翻译研究涉猎较广的领域,此次尝试从生态系统的视角,以生态理性特征的构建为切入口,对其重新审视。

一、“生态理性”与五行翻译、旅游翻译

大多数情况下,旅游翻译的对象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旅游翻译的过程则离不开翻译生态系统的参与。“不论自然生态系统还是翻译生态系统,也不论系统大小或层次高低,其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非常显著”(胡庚申,2011: 96)。然而,虽然目前已有较多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旅游翻译,但其生态理性特征却鲜少被考察。

胡庚申(2011)将生态理性特征归纳为:注重整体和关联、讲求动态和平衡、体现生态美学、关照“翻译群落”、昭示翻译伦理以及提倡多样和统一。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家的一种系统观,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关系;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生态旅游则涵盖了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及其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因此,“生态理性”的构建对于五行翻译和旅游翻译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湘西吕洞山五行苗寨翻译的生态理性构建

1.注重整体和关联

研究翻译生态体系时,孤立地局限于某子生态系统或某一相关利益者是不够的。从生态理性视角来看,需要关照翻译管理、翻译市场、翻译教育、翻译本体四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互动及其整体性(2011:96)。对于吕洞山五行苗寨的翻译而言,翻译管理生态系统包括行使管理职能的当地政府、旅游部门等,也包括负责翻译活动的机构或个人,以规范五行苗寨的翻译为职责。翻译市场生态系统面向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与推动,翻译教育生态系统在于深化与推广五行文化、苗族文化内涵,促进民族文化的外宣,翻译本体生态系统则回归到翻译的理论、方法论、对比翻译研究等,更好地指导翻译活动。四个翻译生态系统互相协调与配合,才能完整地实现整体性关联互动。然而,吕洞山当地现有的五行苗寨翻译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一些语法、拼写等语言纬度的失误,体现了翻译管理生态系统关照不足。“五行苗寨”是吕洞山景区内五个苗寨的总称,当地导览牌上的译文为“Wuxing Miao Stockaded Village”,单数形式的“village”没有忠实地传递该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情况,并且原译文没有对“五行”文化内涵的深度阐释,对翻译教育生态系统关照不到位。因此,翻译实践补充以翻译本体生态系統为基点,即以当地译本为对照、以生态翻译为理论视角、以“文化翻译”为方法,围绕翻译教育生态系统展开,即重新组织宣介材料,重点选取和添加“五行”文化维度信息,突出各寨的元素属性,例如在对“金寨”进行试译时,添加了当地水井流出沙金的传说;试译“水寨”时,添加了苗族先祖赐圣水给当地人的传说;试译“木寨”时,强调了其“构木为梯,仙家登天”的命名寓意,以关照多个系统的互动关联。

2.讲求动态和平衡,关照“翻译群落”

“翻译群落”指的是翻译活动中涉及的“人”,包括译者、读者、作者、资助者、出版者、评论者等,以译者为代表。通过翻译活动主客体之间、翻译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形成翻译生态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系统(同上:97)。简单来说,以译者为主的“翻译群落”需要通过自我调节适应群落其他“诸者”及外部生态环境,维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为构建这两点生态理性特征,在五行苗寨的翻译实践中动态平衡了各“翻译群落”的需要。首先,五行苗寨翻译的实践对象是五行文化的宣介材料,通过访问苗学专家吴心源,确定了源语语料中五行文化相关内容,保证了民族文化内容的正确性。同时,五行苗寨的翻译也是典型的旅游文本,读者即母语为英语的外国游客,考虑他们在游览过程中的阅读兴趣等,译文最大程度地选取了富有趣味、民族特色浓厚的语料,并参考母语为英语的外国友人的建议调整译文,以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自然且忠实地再现民族文化面貌。除此之外,多方综合了吕洞山当地居民、出版者的解释说明及语气,全面关照“翻译群落”,实现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倡导多样和统一,体现生态美学

生态系统的特征,既包括了多元的变化,又包括了对称、均衡、对比、节奏、韵律等多种因素和生态审美原则(同上:98)。因此,在编译五行苗寨文本时,尝试在微观文本层面构建“多样统一”这一生态理性特征。例如,五个苗寨统一以“五行属性名(苗语称呼音译名)+文本注释”的翻译模式体现,以平行地体现各寨名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将五行苗寨寨名分别译为“Metal Village (Hangji Village)”“Water Village (Lyudong Village)”“Wood Village (Tizi Village)”“Fire Village (Dafeng Village)”和“Earth Village (Shiziping Village)”。各寨的文本注释也统一以“五行相生”理论的阐述(用于解释各寨方位关系)作为结尾。比如,金寨结尾部分为“According to the Wuxing Theory, Metal collects Water.Therefore, in the Lyudong Mountain Scenic Area beside the Metal Village is the Water Village.”,水寨结尾部分为“There is a statement in Wuxing Theory, that is, Water nourishes Wood.Thus in the Lyudong Mountain Scenic Area beside the Water Village is the Wood Village”,以此加强各寨翻译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同时,对五行 “相生” 概念的动词采用多样化表达,即“collect, nourish, feed, generate, bear”,体现五行文化生态系统的美学特征。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译者可以通过关照翻译管理、翻译市场、翻译教育、翻译本体四个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互动以及参与翻译活动的各个“翻译群落”,进行适应性自我调节,同时遵循“多样统一”的原则体现生态美学特征,实现五行文化生态系统、旅游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翻译生态系统内部及之间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刘彩霞,陈文浩,曾子豪.湘西吕洞山五行苗寨英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8,31(4):45-48.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 2011,8(6):96-99.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