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风格的“不可译性”

2019-12-06 07:39汪婷婷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李清照

汪婷婷

摘要:文学风格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文学翻译中最复杂,最有争议性的话题之一。每位作者和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将从语言形式、形象个性和文化意象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文学作品因作家的个人境遇和待人接物的看法不同,从而导致了每个作家的风格都是与众不同,不可翻译。

关键词:文学风格;李清照;不可译性

一、引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丰富的内容与精妙的艺术形式的和谐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古往今来,国内外众多作家为我们贡献了无数的优秀作品。但他们的写作风格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正因为各美其美,文学殿堂中才会群星闪烁,缤纷多彩。罗曼·罗兰曾说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而隐秘隐藏的魅力,这种魅力和任何人都不尽相同,这便使得每个人都具有自己专属的气味。比如,李白和杜甫虽同为唐代大诗人,但他们的诗一个飘逸洒脱一个沉郁顿挫;苏轼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李清照的词则是委婉真挚;欧亨利的文学风格是“含泪的微笑”,而马克·吐温的作品则是因幽默辛辣而著称,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语言形式的不可译性

风格并不是海市蜃楼,让人捉摸不透。实际上文学作品是语言经过千万种排列组合后形成的艺术品。文学风格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不论作家,诗人的风格有多么的不同,最终都得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语言作为风格最基本的形式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认知风格的最好形式。李清照作为宋词世界中的那朵耀眼玫瑰,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细腻观察着万物,诉说着万事。清代文艺理论家李调元评价道,李清照流传至今的词只不过五十首左右,但“无一首不工”是“為词家之大宗矣”(马玮:2018:9)。

她娴熟地在诗词中运用押韵、对仗、谐音、双关等语言技巧,使得每首诗词都如美酒,让人在反复吟唱中口齿留香。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一剪梅》中易安将“舟”、“楼”、“愁”以及“头”放词尾来押尾韵“ou”,既有一种节奏感和音韵美,又像是不停的叹息;第一句中的“红藕”不仅指荷花还和“偶”的谐音,用来表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下面是许渊冲的译文:

Tune: “A TWIG OF MUME BLOSSOMS”

Fragrant pink lotus fade; autumn chills mat ofjade. /My silk robe doffed. I float /Alone in orchid boat. /Who in the cloud would bring me letters in brocade? /When swans come back in flight, /My bowers steeped in moonlight. /As fallen flowers drift and water runs their way. /One 1onging overflows /Two places with same woes. /Such sonrow can by no means be driven away. /From eyebrows kept apart, /Again it gnaws my heart.

我们都知道许老先生提倡音美、意美和形美。在这里许老也是竭尽全力地去展示原词的音美,在句子的末尾用“float”,“boat”,“overflow”,“woe”来构成押韵,使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传达出哀叹和忧愁。但词中的形式美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翻译成“My silk robe doffed,I float/Alone in orchid boat.”化动为静破坏了因思念成疾而难以快速解开罗裳,独自神伤的感觉,同时“独上兰舟”除表示孤独还表示与过去两人登船时的甜蜜与爱护相对比,译文直接省略了这个步骤。原词中的“藕”翻译成“lotus”仅体现了表面意思,它的谐音“偶”并没有凸显。此外从译文中可看出满满的愁思但是思念的对象并没有原词中直接表明思念丈夫,所以没有完全的表达出李清照对丈夫的深深的思念。

叠词在很多文人作品中经常出现,它除了能表示音律美,强化形象外还能将想要表达的感情在反复提醒中不断强化,升华。易安在《声声慢》的开头连续用了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词凝聚了易安的国破家败的痛苦和哀伤以及自己孀居和颠沛流离的苦楚。徐釚在《词苑丛谈》中称赞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由此可见这叠词的魅力和李清照那深厚的语言功底。下面是此句词的三个英文版本:

“?ееk?ng, ?ееk?ng, /Сh?llу аnd qu?еt, /Dе?оlаtе, ра?nful аnd m??еrаblе.”(杨宪益译)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许渊冲译)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林语堂译)

从上面的三个译文中可以看出,杨的译文没有呈现原词中的叠词现象,只是简单的将词语意思表达出来并且没有意义上的递进。许的译文虽然将词语的内涵意义给诠释了出来,但原词中的叠词形式并没有体现。林的译本中用“dim”,“dark”,“dense”,“dull”,“damp”,“dank”,“dead”押头韵来还原叠词现象,将原词中的韵律和形式美呈现给大家,但是意思并没有和原词对应,无法体现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所说的“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肖洋:2011:171)。

三、形象个性的不可译性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是作为一个社会性的认知主体而存在,其特定的生活环境、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状况、职业发展特点、技术革新等诸多环境因素,以及译者个体在上述诸多环境因素影响下逐渐积累的实际翻译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和塑造着其对翻译活动的认知”(仲伟合&朱琳,2015:70)。下面是《点绛唇·蹴罢秋千》以及对应的英译版本: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作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述了少女的天真。該词上阕以静写动、以花拟人,“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刻画了“少女的天真、憨厚神态”,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少女荡秋千后的神态。下阕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李清照一系列动作组合改造,突出了行动特征,注重细节描写,把词中的女性塑造成“天真活泼、机灵活泼,娇羞而矜持,顽皮又大方的艺术形象”(王璠,1982:120-121).

To the tune “I Paint My Lips Red”

After kicking on the swing, /Lasciviously, I get up and rouge my palms. /Thick dew on a frail flower, /Perspiration soaks my thin dress. /A new guest enters. /My stockings come down, /And my hairpins fall out. /Embarrassed. I run away, /And then flirtatiously against the door, /Tasting a green plum. (Kenneth Rexroth and Chung Ling 译)

从译文可知,雷克思罗斯在译文中使用lasciviously (淫荡地)和flirtatiously(调情地)这样的词汇来塑造了一个妓女的形象并非少女的娇羞。将少女的憨态变成了妓女的挑逗行为,造成此种现象是因为译者未能很好的理解原词。众所周知,中国的女子特别是古代待字闺中的少女大都是娇羞内向的,易安作为富贵人家之女,肯定是知礼节,有涵养的。雷克思罗斯是美国“垮掉一代之父”,那个时期人们都厌弃外出工作和学习,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反对一切陈规。这种思想也便自然而然的表现在他翻译文本的选词上以及形象的塑造上面。

《如梦令》是李清照尚未出嫁之前,身居闺中时回忆以前愉快的游玩经历,此词是她早期作品,从词中可以看出属于少女独有的天真烂漫和无拘无束,沉醉于山水之中,流连忘返,在争分夺秒的回程中,将停落在荷池中的鸥鹭惊吓的四散飞去。以下是这首词的原文及两个译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How many evening in the arbor by the river /When flushed with wine wed lose our way back /Our revels ended, retuming late by boat /Wed stray into a spot thick with lotus /And rowing, rowing through /Startle a shoreful of herons by the lake. (欧阳桢译)

I often recall the brookside pavilion /Where I was detained against the waning day /I was so drunk that I couldnt know my way home /But I had all the fun. Indeed I was gay /All the pleasure spent. I managed to retum /I plunged deep among-lilies my sculls /I struggled and struggled out of the tangle /I thus alarmed a beach of herons and gulls. (徐忠杰译)

从上面译文可以看出,欧的译文中用“flushed with wine”即喝了很多酒后脸上泛出红晕,来表示原词中的“沉醉”,塑造了一个酒力不行但是又喝了很多的女子形象,但“沉醉”也有可能是沉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之中,享受着舒适和愉悦从而忘记了归家的时间。徐的译本中翻译成“drunk”既可以表示风景美丽,也可表示喝多后的醉醺醺。下文中的“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欧的译本中将其翻译成“Wed stray into a spot thick with lotus/And rowing,rowing through/Startle a shoreful of herons by the lake”,塑造了一行人在迷路中将船划进了一个荷花密布的地方,然后划船驶离的过程中,使湖边的鸥鹭受到了惊吓,从译文中并没有看出那份匆忙。徐忠杰的译本则是“I plunged deep among---lilies my sculls/I struggled and struggled out of the tangle/I thus alarmed a beach of herons and gulls.”表明困在了荷花池中,想拼命摆脱这束缚。塑造的并不是一个大家闺秀的形象,因为易安作为富贵人家之女是不会亲自摇船的,而且徐的译本中将荷花池描述成一个类似陷阱的地方,这与词人之前说的“沉醉不知归路”不符,也与后面那“惊起一滩鸥鹭”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及词人愉悦的心情不符。

四、文化意象的不可译性

每个人的兴趣喜好都不一样,那么对于同一个事物所赋予的感情就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认为秋风瑟瑟吹落一地树叶,是萧条,有的人则认为秋天树叶金黄,无数的瓜果成熟代表着收获,别人都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但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文学作品往往是将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艺术意象,所以中常常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达到一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文中有画”的境界。读者在品读这些文学作品时需要跳脱文字的束缚去感知作者当时的心境。下面是《夏日绝句》以及两个译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短短的28个字中就连用了三个典故,“人杰”通常用来夸赞某些人是众人之中的豪杰,就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蕭何、韩信是“人杰”;“鬼雄”源于屈原《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通常指的是在鬼中那些值得敬佩的人;“项羽”就是我们熟知的西楚霸王,他与刘邦争夺天下,但在重要的战役——垓下之战中惨败后便自刎于乌江边。易安引用这三个典故是想“借古讽今”,通过歌颂项羽来讽刺自己的丈夫赵明诚不竭尽全力平反叛贼,反而临阵脱逃,同时也讽刺了南宋当权者苟且偷生,表达了她真挚的爱国之情。在她的眼中“项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更是一个不苟且偷生,勇敢无畏的人。

Be man of men while youre alive, /And soul of souls if you were dead.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 /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许渊冲译)

Living, one should be an outstanding man, /Dead, one should be an outstanding ghost. /Even today I forget not Hsiang Yu, /Who refused to go the east side of the river. (胡品清译)

分析译文可知,许译和胡译在前两句都揭示了原诗中表达的不管是生是死都应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随波逐流,不甘平庸。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项羽的不苟且偷生,在许译中,只是笼统的概括为血性依然散发着魅力,在胡译中更是直接的字面翻译,简单的处理成拒绝到河的东边去,原诗中项羽专有的伟大气节及易安借着颂扬项羽横眉冷对那些贪生怕死,利己的人的强烈对比在两个译文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又比如在《一剪梅》中,易安这样写道:“雁子回时,月满西楼”,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一个动物一个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雁”子不同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借“鸿雁传书”来抒发思乡怀亲的感情;第二种是大雁南飞表达着生离死别的情感;第三种是将人生境遇和雁子的南飞北归相类比,以此突出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彷徨和孤独。在这里,易安写“雁子回时”是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自己的孤独冷清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无处排遣。

“西楼”、“西窗”等意象往往和爱情有着紧密联系,从古代的家居习惯来看,一般长辈居于正屋,也就是坐北朝南的位置,例如很多文学作品中往往以“北堂”代指母亲,因为这是主妇的居室。东厢房一般是长子居住,女儿则居于西厢房。即使是皇宫,居所的分配也大致如此,例如东宫太子;西宫则往往是太后、妃嫔或公主等女眷居住。于是,在文学作品中,西楼、西厢、西窗便因其与女性的渊源而延伸出旖旎爱情的浪漫怀想,成为独具风情的爱情或相思意象。下面是这两句词的两个译文:

When swans come back in flight, my bower is steeped in moonlight. (许渊冲译)

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 on the sky under the full moon that floods the West Chamber. (Kenneth Rexroth and Chung Ling 译)

“Swan”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释是“a large bird that is usually white and has a long thin neck.”指的是天鹅。雷克罗斯将大雁翻译成“wild geese”,而且还在后面增译了“write their ideograms on the sky”,这则是正确的译法。毕竟天鹅和大雁并不是外形很像的动物,翻译时随便的用别的词语进行替代,那原词中大雁身上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易安想要表达的思念之情就会荡然无存,关于“西楼”的翻译,许的译本中直接翻译成“bower”(凉亭)很明显与原词所表述的并非同一类事物;雷克罗斯将其翻译成“the West Chamber”字面上达到了对应,但是“西楼”所延伸出的女性独有的对于爱情的情感以及对于爱人的思念未满的哀愁并没有鲜明的表达出来。

五、结语

不管是原作的文学风格还是译作的文学风格都包含了太多的可变因素。每个作家都有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经历,这些体验和经历对于作家而言不仅是他们创作的素材源泉,同时也是他们独特情感生长的温床。这种建立于自己真实生活经历的独特情感体验,又会直接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同时一个作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涵养、文化熏陶和文学影响,是他艺术修养的出发点,同样也会在他的创作个性之中找到蛛丝马迹,如形容雪,有人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有的人则说“撒盐空中差可拟”。此外译者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命体以及理解的层次不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带上自己的风格,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那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形象。因此,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来看,文学风格是不可译的,只可无限的接近却不能完全的对等。

参考文献:

[1] Rexroth,Kenneth&Chung Ling.Li Ching-chao:Complete Poems[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9.

[2]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童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范仲荚.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4]雷华.谈如何保持文学翻译中的风格忠实[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6):43.

[5]郦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9.

[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7]马玮.李清照诗词赏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

[8]茅于美.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2003.

[9]王健.文学翻译风格谈[J].西安外国语学院报,2000 (1):70-72.

[10]王璠.李清照研究丛稿[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1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2]肖洋.科特福德“语言不可译”与“文化不可译”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8):171

[1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

[14]张小凯.雷克思罗斯英译宋词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3):34-35

[15]张玉双.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与作者风格的矛盾统一[J].中国翻译,2006(3):28-30.

[16]仲伟合,朱琳.具身认知视角下的翻译认知心理特征与过程[J].外国语,2015(6):68-78.

[17]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1999.

猜你喜欢
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如梦令
性格刚烈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
谈李清照词中独特的女性审美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