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2019-12-06 07:39李锐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杜甫理想现实

李锐

摘要:诗圣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以沉郁顿挫著称,描写人民苦难生活的篇什在其诗集中俯拾皆是。安史之亂使唐王朝元气大伤,朝政日益凋敝,诗人忧心不已却报国无门,郁郁而终。本文初步探究诗圣的心灵世界,揭示他愁苦一生的根本原因:美好理想的破灭、悲哀现实的打击、痛饮狂歌的无奈。

关键词:杜甫;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理想;现实

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可谓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座丰碑,分别代表现实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诗仙具有不世出的才情,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生前就已赢得诗坛盛名,四明狂客贺知章更是对其相见恨晚,直呼其为“谪仙人”。相比之下,诗圣生前在诗坛并无盛名,仅有张籍、韩愈等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对其推崇备至。杜甫一生漂泊,终日坎壈缠身,痛苦时常萦绕在其心头,流露于其笔端。公元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竭力平叛,无奈“两京易取,河北难收”(黄永年2004)。公元763年春,杜甫终于等到朝廷平叛的捷报,欣然写下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由此不难看出他忠君爱民的理想情怀。

一、“致君尧舜上”的奢侈理想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等诗人合称“文章四友”。在这样诗书传家的氛围中,杜甫从小耳濡目染,视诗歌为生命,以写诗为己任。其子宗武生日时,杜甫特意写诗教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由此可见,杜甫认为杜家子孙的孝顺不是彩衣娱亲,而是子承父志,饱读诗书。杜甫晚年流寓成都时,在其草堂边的浣花溪畔写下如许诗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可见诗歌对于他来说绝非吟风弄月的闲情逸致,而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能在困境中给予他心灵的慰藉。

《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理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惜少年应举不第,中年仕途坎坷,授官左拾遗不久即因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虽然屡遭现实打击,他始终无法放弃理想,只能“睁了眼清醒地看苦痛,无消灭之神力,又不愿临阵脱逃,于是只有忍受担荷”(顾随 2010),他的第一重痛苦即来源于此。

二、“路有冻死骨”的悲哀现实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适逢唐王朝的巅峰时代“开元盛世”,有杜诗《忆昔》为证:“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时代的进取精神深刻感染着青年杜甫,他漫游齐、赵、吴、越等地,创作了《望岳》等昂扬向上的诗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诗句可谓豪气干云。好景不长,唐玄宗不再励精图治,而是耽于享乐,终于招致安史之乱,“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佳人》)唐王朝自此由盛转衰,人口数量骤减,人民的生活变得水深火热。(黄永年 2004)

在沦陷后的首都长安,杜甫亲眼目睹安史叛军屠杀焚掠的暴行,民胞物与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诗人。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时,他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悲愤地呼喊:“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盛赞南唐后主李煜:“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王国维 2016)后世之所以尊杜甫为诗圣,一大原因在于他也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诗人自己生活困顿,却未尝忘记“人饥己饥”的儒家思想,他的第二重痛苦即来源于此。

三、“江头尽醉归”的无奈选择

诗仙李白以豪饮著称,在《赠内》一诗中自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诗仙又得“酒仙”美名。杜甫虽然好饮的名气不如李白,但是平生也喜欢饮酒赋诗,直到晚年才因病戒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此时诗圣的人生仅剩三个年头了)根据葛景春的统计,李白诗歌当中与饮酒相关的字词共有三百二十二处,而杜甫诗歌当中与饮酒相关的字词共有三百八十五处。(葛景春 1994:50)

诗圣爱酒,固然与唐代发达的酒文化有关,但是究其本质,饮酒乃是为了借烂醉逃避现实。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杜甫冒险逃出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一片忠君之心感动肃宗,得授官为左拾遗。不久,好友岑参得其推荐任右补阙,有诗《寄左省杜拾遗》赠与杜甫:“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人生即将迟暮,空有谏官之名,实际不受重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讳疾忌医的“圣朝”的不满。杜甫何尝不知朝廷弊端,但凭小小谏官之力无法扭转乾坤,只能在醉乡里沉沦,如《曲江二首》所说:“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杜甫没有听从好友的劝告明哲保身,而是在房琯罢相一事上犯颜直谏,为肃宗所不喜,“诏三司亲问”,幸得宰相张镐进言相救。然而,杜甫疏救房琯一事已然触怒肃宗,“帝自是不甚省录”,贬其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远离政治中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好理想彻底破灭。杜甫晚年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的去世也与饮酒有一定关系:“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新唐书·杜甫传》)

四、结语

从经历关中丧乱到寄居巴蜀偷安,杜甫十数年间辗转流离,从成都到梓州、阆州再到夔州,期间为后世留下六百多首诗,几乎占去其诗歌总量的半壁江山(杜诗传世者一千四百余首,大多收于《杜工部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人赵翼《题遗山诗》)诗圣失意痛苦的一生固然令人惋惜,其因此为中国古典文学留下的瑰宝却弥足珍贵,值得后人反复吟咏传颂。诗仙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一案而被流放夜郎,诗圣杜甫牵挂好友安危,悲愤之中写下《天末怀李白》一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句诗何尝不是诗圣自己一生命运的注脚。今人品读杜诗时,不仅折服于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造诣,更重要的是感受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伟大情怀。诗圣之圣,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莫砺锋,童强.杜甫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顾随.顾随诗词讲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6.

[5]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8.

[6]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7]汪篯.唐王朝的崛起与兴盛[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

[8]于逢春.绵绵愁绪慨春秋——论杜甫“愁”题诗[J].杜甫研究学刊,2013(04):57-62.

[9]葛景春.李白与唐代酒文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50-58.

猜你喜欢
杜甫理想现实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杜甫的维稳观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