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记》中的人文关怀

2019-12-06 07:39周海媚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周海媚

摘要:《琵琶记》是著名的南戏。戏中人物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程度地忍受着身心的折磨,即便如此,他们仍然对别人表现出了发自内心的体贴与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它对戏中人物的塑造和结局的走向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琵琶记》;人文关怀;人物塑造;结局影响

《琵琶记》向来被尊为南戏之祖。戏中人物境况不一且都有一定程度的悲剧色彩。蔡伯喈“三不从”的无奈;赵五娘饥荒年间独自维持生计,侍奉公婆的艰辛;蔡公蔡婆年事已高却不能安享晚年,双双入黄泉的悲凉;牛小姐养尊处优却身不由己的命运;这些人物身处逆境,备受煎熬,依然对他人表现出了理解和体谅,关怀和爱护。本文从戏曲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出发,探讨困境中人与人之间流露出来的人文关怀及这种关怀对作品的整体影响。

一、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一)同心同德的夫妻之爱

蔡伯喈作为戏剧中的男主角,先后与赵五娘和牛小姐成婚。前后两段婚姻看似天差地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夫妻恩爱,同心同德。

蔡伯喈和赵五娘夫妻恩爱,从第一出的“且喜夫妻和顺”一句可见一斑。蔡伯喈父命难违,被迫离家,分别前二人内心的苦闷与不舍、叮咛和嘱咐,都是夫妻情深的表现。面对离别,赵五娘心里百般忧虑却有口难言,而蔡伯喈对赵五娘的宽慰之语正说明他们夫妻心意相通。“宽心须待等,我肯恋花柳,甘为萍梗?……从今去,相思两处一样泪盈盈。”。分离之后的思念和牵挂并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蔡伯喈在荣华时的忠贞和赵五娘在逆境中的坚贞都体现了夫妻情义之深厚。

蔡伯喈中了状元,无可奈何之下与牛小姐成亲,本该花前月下,夫妻和美,但伯喈因牵挂家中父母和妻室,常常闷闷不乐,这时牛小姐表现出了善解人意的一面,她体察丈夫的心思,一点点开解,并主动询问,打开了伯喈的心门并得到他的信任。第二十九出“待我不劝解,你又只管闷;待我问你,你又不应。我也没奈何。相公,夫妻何事苦相防?”。牛小姐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蔡伯喈,在得知他的心事以后,为他出谋划策,主动与牛太师谈判,并提出一起回家侍奉公婆的请求,体现出夫妻一体,同心同德的深厚情义。

(二)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为父母祝寿时的喜忧参半,对孝道的理解和陈述都说明蔡伯喈是孝子。第二出“入则孝,出则弟,怎离白发之双亲?”,第四出“蔡邕本欲甘守清贫,力行孝道。……是以父母在,不远游;出不易方,复不过时。古人的大孝,也只如此。”。蔡伯喈的孝是晨昏定省,陪父母安度晚年,而后违背自己的本意,远离家乡,也是为了成全父亲口中的“孝”---光耀门楣。第五出,“膝下娇儿去,堂前老母单,临行只得密缝针线”。表现了蔡婆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牵挂和不舍。父亲对儿子的期待,母亲对儿子的体谅,儿子对父亲心愿的成全,都是愛的不同表现方式。分开之后的彼此挂念和忧虑,都体现了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赵五娘作为儿媳,对蔡公蔡婆极尽孝顺。在蔡伯喈离开之后,虽饱受相思之苦,却谨记丈夫的嘱托,撑起家庭的重担,尽心尽力照料公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赵五娘对公婆的孝顺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也不因条件的艰苦和物质的缺乏心生怠慢。饥荒之年力不从心,被曲解误会也毫无怨言,竭尽全力护二老周全。而蔡公蔡婆在澄清误会,明白真相之后的羞愧和对赵五娘的心疼,甚至为了减轻赵五娘的负担宁愿选择死亡,蔡公更是在自己临死之前为赵五娘着想要她改嫁,这些都表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无私伟大的爱,虽非血亲,却情深似海。

牛小姐自小没有母亲,牛太师对她要求严格,虽然态度强硬,但对女儿却是真心爱护。第六出“自家没了夫人,只有一个女儿,如今不觉长大成人,又未曾问亲。只是一件,我的女孩儿,性格温柔,是事实会,若教他嫁一个膏梁子弟,怕坏了他;只教他嫁个读书人,成就他做个贤妇,多少是好?”。牛太师利用强权要求蔡伯喈成亲固然有错,但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女儿的终生幸福着想;在牛小姐要求与蔡伯喈回乡与他据理力争之时说出了“只是我没亲的人,如何放你去得?”这样的话,因不舍女儿离开,担心她受苦,他背弃了自己一贯遵循的礼教,只为留她在身边,这些前后矛盾都表现出了牛太师作为父亲对女儿的爱。

(三)慷慨相助的乡邻之情

远亲不如近邻,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张大公在蔡伯喈离开之后对蔡家的几番照顾。第四出蔡伯喈临行之前嘱托张大公照应家里,张大公义不容辞:“自古道:千钱买邻。八百买舍。老汉既忝在邻舍,秀才但放心前去,不拣有甚欠缺,或是大员外老安人有些疾病,老汉自当早晚应承。”。面对蔡家的困境,始终尽心尽力,几次帮赵五娘度过难关。饥荒年间,把自己仅有的粮食分给赵五娘;蔡婆蔡公相继离世后,帮助赵五娘埋葬公婆,出钱出力。二十出“不妨,婆婆衣衾棺椁之费皆出于我,你但尽心承值公公便了。”;二十四出“小娘子,你先到家,我便令小二送些布帛钱米之类与你。”。张大公对蔡家雪中送炭,几次解了赵五娘的燃眉之急,只因两家相邻,只为一句嘱托,最后赵五娘外出寻夫,也是张大公一人相送,其情其行,真正印证了远亲不如近邻。

(四)坦诚相待的同性之谊

牛小姐在得知蔡伯喈已有妻室时,没有埋怨,没有犹豫,即刻派人接她同来相聚。三十四回,在与赵五娘所扮的道姑聊天时,因同情其遭遇感动得珠泪如麻,说明牛小姐怀有恻隐之心;赵五娘试探牛小姐,问她若是二人不相和该如何,牛小姐说:“但得他似你能挜把,我情愿侍他居他下。只愁着,程途上辛苦,教人望巴巴。”,面对两妻一夫的窘境,完全没有私心,反而为路途中的赵五娘担心;在得知眼前的道姑即是她一心要找的人时,便说:“一样做浑家,我安然伊受祸,你名为孝妇我吃旁人骂。公死为我,婆死为我,情愿把你孝衣来穿着把浓妆罢。”,没有大小姐的架子,也不因赵五娘对自己有所隐瞒心生不快,体现出了别样的胸怀气度;在赵五娘与蔡伯喈相认的过程中,帮赵五娘出谋划策,梳洗打扮,言行之间,全是为赵五娘着想。牛小姐的善解人意,对赵五娘的理解和接纳,体现了女性之间特有的关爱。

二、多种人文关怀对作品的影响

(一)成功塑造了角色

蔡伯喈忠孝,赵五娘贞烈,牛小姐明理。戏中人物各具特色,并因其特定性格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表现出不同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又反过来深化了人物形象,二者相得益彰。蔡伯喈优柔寡断,导致夫妻分离,但他有情有义,富贵不忘糟糠妻,使得赵五娘可以与他顺利相认;赵五娘孝顺仁义,以德服人,得到了大家的敬佩和认可;牛小姐品行端正又深明大义,使她有了接纳赵五娘的心胸与气度。正是人物性格与人文关怀互相映衬,才使得戏中角色更加生动形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合理。

(二)促成了大团圆的结局

《琵琶记》的结局,常常被人诟病,认为是为团圆而团圆,但是在多种不同的人文关怀之下,这种团圆成了必然。蔡伯喈有情有义,富贵不忘糟糠妻,才会与赵五娘相认;牛小姐知书达理、善解人意,才会在遇见赵五娘之后对其照顾有加,甘居赵五娘之下;赵五娘勤劳善良、吃苦耐劳、孝顺仁义,用自己的品德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才使得后来的一切顺理成章。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爱护,信任与理解,才使得他们一家有了团圆的可能,进而得到一门旌奖的荣耀,形成大团圆的圆满结局。

参考文献:

[1]高明.琵琶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曹宏.试论《琵琶记》中牛小姐形象[J].安徽文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