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和安娜文学接受存在差异的原因

2019-12-06 07:39李正镇孙凯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爱玛安娜人物形象

李正镇 孙凯

摘要:《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均背叛婚姻,发生婚外情并自杀。虽二人经历相似,但读者更同情安娜。本文试从作品文本出发,对比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其丈夫形象的反衬作用,比较作者的创作态度,进而分析读者对爱玛和安娜存在文学接受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爱玛;安娜;文学接受;人物形象;创作态度

为了解读者对《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女主人公的文学接受情况,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在1203名受调查者中,9.48%的读者更同情爱玛,32.25%的读者更同情安娜。据此可知,读者对两者人物形象的文学接受有明显差异。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关于两部作品的研究侧重于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展开比较研究。而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对“读者为何更同情安娜”这一问题,学界尚无明确探讨,这给笔者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基于文本内容,采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读者更同情安娜的原因。

一、爱玛与安娜:人物形象的差别

(一)爱玛——自食恶果的“妖妇”

爱玛从小深受浪漫主义的毒害,渴望罗曼蒂克式爱情。婚后得不到爱情的满足,她就通过婚外情找寻情爱的刺激。被罗道耳弗抛弃后,她竟不思悔改,转而与赖昂交往,只得到一堆爱情泡沫。她耽于幻想,精神病弱,缺乏生机,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不佳。而且她爱慕虚荣,贪图物质享受。她巴不得包法利这个姓赫赫有名,从而抬高身价。可丈夫医术不济,引来众嘲,爱玛开始从骨子里恨这个姓。既然查理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她便通过尽情挥霍满足物欲,最终害得查理陷入债务危机,自己被逼得服毒自杀。可见,爱玛追求的爱情只是物质层面的低俗情欲。此外,爱玛任性乖戾。在永镇太太们的眼里,她是一个轻狂的女人,连婆婆也憎恶她。作为母亲,她只顾与情人花天酒地,丝毫不疼爱女儿。在爱玛身上,读者既看不到妻子的贤良,也看不到母爱的光辉。而她对偷情毫无羞愧之意,甚至希望情人杀死丈夫,可见其道德沦丧、自甘堕落。

(二)安娜——不幸折翼的“天使”

安娜身上充满生气,这不仅体现在迷人的胴体上,还透露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她清澈的双眸和迷人的微笑中蕴含着少女的清纯与活力,让人倍感温暖。温柔善良是她的另一性格特征。“她这人真是再好也没有了,她待我一向都挺亲热。”通过陶丽的眼睛,读者可以看清安娜的为人。而且她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在劝说陶丽,与情人居于乡下的日子里,安娜都心心念念儿子。她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坦率真诚的性格也为读者所赞赏。尽管出轨不符合道德伦理,可她也有苦衷。安娜与卡列宁组建的是封建家长制家庭,其前提是包办婚姻。结婚八年,她没尝过爱情的滋味,而自己的勃勃生气还遭受压制。所以,安娜的出轨行为是一种女性自我意识苏醒的体现,其不乏女性对封建婚姻和夫权主义的反抗精神。况且安娜出轨之后内心备受谴责,并向丈夫坦白自己和伏伦斯基之间的私情,可见其坦率真诚。

虽然爱玛与安娜都是背叛婚姻的“淫妇”,但在读者眼中,耽于幻想、性情乖戾、道德沦丧的爱玛是一个自食恶果的“妖妇”,令人发指,厌恶不已;而生气勃勃、温柔善良、坦率真诚的安娜是一位不幸折翼的“天使”,让人惋惜,心生悲悯。

二、查理与卡列宁:丈夫形象的反衬

(一)查理——爱妻胜己的“暖男”

爱玛的丈夫查理虽平庸,却始终深爱着妻子。爱玛在被罗道耳弗抛弃后生了一场大病,他一连四十三天形影不离,悉心照料妻子;尽管爱玛生前让他债台高筑,可查理从未埋怨过妻子,甚至坚决给亡妻盖上昂贵的丝绒。这其中倾注了他对爱玛何等深厚的爱!而且查理对女儿白尔特爱得深切。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偏偏摊上一个同枕异梦、贪得无厌的妻子。罗道耳弗这个道德败坏的乡绅尚且知道查理的良善,可身为人妻的爱玛竟想置丈夫于死地。可見她连一个道德败坏的乡绅都不如,是一个坏女人。查理在表现爱玛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很强的反衬作用,深化了读者对爱玛的厌恶感。

(二)卡列宁——沽名钓誉的“政治机器”

卡列宁是一架毫无生气的“政治机器”,他从未爱过安娜。当安娜坦白自己出轨后,他为保个人声誉竭力遮掩妻子的丑行,并因为妻子的不贞,对儿子谢辽查也爱答不理。可见其既非好丈夫,又非称职的好父亲。既然卡列宁不爱安娜,且处处压制她,那么其婚姻关系便形同虚设。安娜选择背叛虚假婚姻,追求真爱,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卡列宁自私、虚伪、冷酷的人物形象能够淋漓尽致地反衬出安娜的真诚、善良、勇敢,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为读者所喜爱。

通过对比查理与卡列宁的人物形象,分析丈夫形象对妻子形象的反衬作用,我们更能理解安娜婚姻生活的痛苦处境,同时也看到爱玛不懂得珍惜丈夫和家庭的温暖,自甘堕落、自食恶果。可见,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对主人公起衬托作用,不仅丰富其人物形象,而且影响读者对人物的文学接受。

三、福楼拜与托尔斯泰:作者态度的影响

(一)福楼拜——追求客观的“旁观者”

客观主义风格是福楼拜小说作品的主要特色,其体现在作者彻底排除主观成分,客观地叙述人物经历。爱玛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对此,作者并不表态,将评判权留给读者。如此,读者有了完全的自主性,通过爱玛的言行举止对其做出评价。作品的叙事视角也体现出福楼拜的客观主义风格。如作品开头:“我们正上自习,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端着一张大书桌的校工。”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作者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是主人公本人,而是作品事件的经历者。正是作者选择“隐身”,读者才能不被其写作态度左右,才能根据人物的表现做出主观判断。

(二)托尔斯泰——为人物伸冤的“上帝”

虽然托尔斯泰的作品也属现实主义风格,但他没有做到客观主义。安娜是一个不贞的女人,可作者说“她是一个正派女人”。可见,作者喜欢这个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人物,所以他希望读者给予她怜悯与同情。于是他通过安娜的悲惨遭遇,特别是婚姻的不幸来帮她遮盖污点。就叙事视角而言,作者采用上帝视角。他在书的扉页引用《圣经》“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他既主宰了安娜的命运,又努力为她“伸冤”。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福楼拜追求客观主义,而托尔斯泰对人物的塑造融入主观态度,其导致读者对爱玛和安娜产生不同态度。

以上是本文从《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内容出发,对“读者为何更同情安娜”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读者对作品人物的文学接受,一方面取决于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举动,另一方面受作品其他人物形象的影响,而且无法避免作者创作态度的左右。当然,对于该问题的解释,还可从读者自身观念、心理、文化背景等其他学术领域入手,笔者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学界更为深入、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安娜·卡列尼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2][法]福楼拜著,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3]汤静贤.在爱玛与包法利夫人之间——一个福楼拜笔下的女人[J].外国文学研究,1997(04):57-60.

[4]金亚娜.安娜·卡列尼娜人格魅力探源[J].俄罗斯文化评论,2006(00):226-248.

猜你喜欢
爱玛安娜人物形象
爱玛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小猫安娜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