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彩溯源-克孜尔石窟80窟壁画摹写

2019-12-06 07:39金璐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金璐

摘要:岩彩绘画的原点是龟兹壁画,2015年,笔者来到龟兹克孜尔千佛洞,每日进入克孜尔石窟,面壁摹写,解析龟兹壁画的图形结构、色面造形以及材质关系,用与古代画师一样的岩彩材质和层面叠加的造形语言,解析龟兹壁画,追溯岩彩绘画的源头。

关键词:龟兹壁画;岩彩绘画;摹写

一、克孜尔80窟概述

克孜尔80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原属于僧房窟,大约在7世纪时期,改建为中心柱窟,主室及左右甬道顶均作纵券形。主室正壁中央,凿一圆拱形大龛,龛内塑像已毁,仅存背光、身光、双狮等壁画残迹。

二、摹写壁画的内容

(一)摹写壁画画面的图形及黑白灰结构解析

笔者摹写的画面位于主室南壁,全壁以姻缘佛传故事画为主要题材。摹写壁面描绘两位天人伎乐分别弹奏琵琶及竖箜篌的场景,两位天人伎乐面部皆遭到破坏,壁面下半部分已缺失,露出泥土层。画面紧挨着洞窟右甬道,与甬道相连之处,画了一条竖的菱形格纹,既起到连接壁面的作用,又加强了一丝装饰意味。从明度上分析,画面中菩萨的头发、背光外圈及画面左上角的背景图形为黑,与此相对比,画面右上角的背景及下半部残破的泥土层归类为灰,天人伎乐的身体、乐器及画面左侧菱形格归纳为白,整体画面灰色面积较大,构成灰为主,黑次之,白为最次的画面结构骨架。

(二)摹写壁画画面的色彩解析

笔者摹写的壁画画面色彩以蓝绿为主,呈现柔和弱的对比。以纯度较高的青金石及岩黑为画面中的黑,细泥层为画面主要的灰,画面的石绿作为白。红土作为菩萨身体的结构描绘,以线形结构穿插于画面之上。画面用了极少的颜色,却营造出丰富、活泼的氛围,更加突出弹奏乐器之下的情景与氛围。

(三)壁画画面材质解析

壁画画面大量使用天然矿物色,青金石及石绿,由粗细及纯度的高低来区分材质及色彩微差。画面用取之当地的红土勾线,并绘制菩萨身体结构。白色部分运用到蛤粉、石膏。此次摹写对于材质的分析并不局限于表层的矿物色层,而是从石窟砂岩底层开始,就作为画面一部分呈现,试图用与古代壁画同一材質、同一呈象步骤,由底及表进行摹写,而不是仅停留在研究壁画表面绘画本身。

三、壁画画面摹写步骤

(一)底板制作

在观察壁画的过程中,笔者把画面的剥落层做一个分析,推敲每一层材质在画面中的图形、材质及色彩关系。从最底层开始,先做一层砂岩层,砂岩采集自克孜尔当地的绿砂岩,与石窟壁画剥落后露出的材质一致,在画面露出绿色砂岩的地方稍作遮挡,干了之后在没有露砂岩的地方整体刮一层偏厚的草泥底(泥土加麦秸杆),然后在其上再刮一层偏细的泥土层,完成底板制作。

(二)画面绘制

在底板基础上过第一遍稿子,这一遍只需要把画面露出泥底的形画出来,在泥土层的范围内贴上纸胶带,再整体画蛤粉层,分多遍来画,使其达到一定厚度,突出白粉层的材质感。白粉层干后,开始画第二遍稿子,重点把画面黑白灰大形画出来,舍去细节。用采集于当地的土红来勾线,画出大的色块,确立画面黑白灰的大关系。在白的底子之上,绿色的用石绿14号来画,浓度饱和来达到一个色层,壁画中局部的石绿底下似乎有一层淡灰色,仔细观察之后并不是平涂,而是菱形格的灰色线画到绿色里面,随后剥落下来就透出了当时的灰色,这也印证了之前画的时候的猜测,有些青金石下面就是会透出一些石绿的颜色,但却是青金石与石绿交接处有一些重叠,经过岁月洗礼隐隐透出些底层,却并不是用石绿来给青金石来整体打底。在画面整体基调确立之后,继续深入,每一层都尽量画饱和,给后期制作做铺垫和埋伏。最后一次过稿,其作用是给画面定形并添加细节,然后在此基础上刮刻、打磨,或是水洗,而这些也是需要有所取舍,不能完全如实照搬原壁画,因为有些剥落和刮刻的效果是破坏画面的,添加细节和最后的处理是锦上添花的关键一步,不能随意点、画,草草交代,在粗放的壁画中,有一点精致的东西能作为点缀和对比,就会相互激活,形成一对美好的对比关系。

四、摹写总结

通过龟兹壁画摹写,笔者发现,上万平米的龟兹壁画色彩要素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配置,呈现出丰富灵动、高雅肃穆的效果。突出岩彩材质的特征,粗涩的砂岩,闪烁的矿物色以及质朴的有色土,这些来自大地的岩彩,从立体层叠关系到平面并置关系,都碰撞出或强烈或柔和、或清新或浓郁的画面结构。这正是对岩彩绘画的空间、质性以及本土性关联的印证。

参考文献:

[1]《中国石窟 克孜尔石窟 第二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中国北京,日本东京:文物出版社,株式会社平凡社,1989.

[2]胡明哲.龟兹面壁——岩彩绘画语法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胡明哲.溯源 重生——岩彩绘画课程体系实践轨迹[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