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2019-12-06 07:39迟延萍王梦琳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迟延萍 王梦琳

摘要:让·雅克·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通过他的巨著《爱弥儿》,深入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本文就我国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两个方面,揭示了《爱弥儿》对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现状;兴趣;发现教学

在卢梭的著作《爱弥儿》中,他通过爱弥儿从小到大成长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卢梭倡导自然教育,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要求,使其自由发展。几百年后的今天,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依然有重要的启迪。尽管我们建国以来已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

一、现状分析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有一句顺口溜形容的很贴切: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学生只是接受和存贮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具有严格确定性和简约性的知识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也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在一次“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研讨会上坦言“我把教育实验放在幼儿园和小学比较现实,至少能把12岁以下的孩子保护下来。”应试竞争的压力使得她进行“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时不敢涉及初中教育。

卢梭曾尖锐地指出,野蛮的教育就是那种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的教育,让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就是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幸福。他似乎看到了我们今天的所为,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像服苦役的囚徒一样继续不断地工作,本该是欢乐的年岁却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我们还堂而皇之的认为折磨这些可怜的孩子,是为了他们好,结果却招来了怨恨、甚至死亡,有多少孩子由于父母和教师过分地小心照料终于成为了牺牲品。

我们现在不正是在做“为孩子好”而“折磨孩子”的事吗?我们现行的以一考定终身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学生们在题海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训练了一批批只会“考试”而不知“创造”为何物的工具。名目繁多的统考“统”掉了学校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创造性。中国的孩子如今成为“披星戴月最忙碌的人,身心疲惫最可怜的人”。看看身边有多少戴眼镜的孩子吧!看看身边有多少发育不良的孩子吧!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已提出了好几年,教育部三番五次地出台了一系列不准补课,非毕业班不准上晚自习的文件,实施了升小学、升初中免考的措施,可是现状又如何呢?学生的书包輕点了吗?学生的业余时间多点了吗?小学生赶考的现象少点了吗?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发展自己“天性的财富”,他们齐刷刷地在为一个数字化了的目标---“高分”奋斗。这正是卢梭所说的“野蛮的教育”,它碾碎了孩子的快乐,碾碎了孩子的好奇心,碾碎了孩子的想象力,从而从根本上摧毁了以“立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制造了一批批所谓的“坏孩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父母说:“加把劲!现在的苦都是为了明天的甜。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不上重点初中,能上重点高中吗?上不了重点高中,能上重点大学吗?上不了好大学,能有好的未来吗?”老师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可全是为了你们好!”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造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如何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启示

1.卢梭倡导尊重儿童天性自由发展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视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他写道:“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1]“为了培养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么急急忙忙地去满足他的好奇心,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2]“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习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3]由此而看,卢梭所谓的良好的教学,即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的基本组成要素就是“学问的兴趣”和“学问的方法”,这两个要素是获得知识,发现真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真理本身,因此,卢梭极力反对知识本位,主张以兴趣,能力为取向。所以,教学生学习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在我们当前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2.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学的独立性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也越来越严重。欣喜的是,教育界人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了我们的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这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发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问题的结症在于发现式教学是否真的像很多老师认为的那样既费时又低效,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卢梭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方法”,强调儿童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和有用的知识。他说:“我对书是憎恨的,因为它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东西。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分散在那样多书籍中的许多知识联系起来,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使人容易学习,又有兴趣学习。”[4]他要求教师放弃繁琐的讲解,提出师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教学。他指出:在把各种事物储存在记忆里以前,必须要理解它们,此后,从记忆中取出来的东西才是属于自己的,不然,要是懵懵懂懂地在头脑中记一大堆没有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结果,所记的东西没有一样是自己的。[5]

在我们当前的教育中,填鸭式教学是大行其道,一切围绕着考试转,考什么,就填什么,以死记硬背为典型特征,搞得师生都疲惫不堪,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不考虑学生的爱好,不考虑对学生是否有用,一切以考试大纲为中心,到了初高中毕业年级,所有那些不在考试范围内的科目,如音乐,美术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科目都会变为数学或语文课。在这所谓的“关键期”,老师们为了保证班级的升学率,采取了“保重点”和“区别对待”的战略,眼睛无时无刻不盯紧前面的优生,对于差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只要他们不破坏纪律,不影响优生就可以了。这造就了多少学习上的失败者!造就了多少老师家长眼中的“坏孩子”!难道这一切全是老师造成的过错吗?升学率的高低衡量着老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老师的声誉,决定着老师的晋升,决定着老师的前途。难道我们不可以说他们也是整个教育体制的受害者吗?

3.卢梭主张让儿童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应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实物、自然,符号的学习应在其后。只有一个人亲自获得了对事物的認识,比从他人学来的观念要清楚得多。卢梭列举了许多在现实生活中共同求知的事例。如:在密密的林海中迷路后,爱弥儿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阳光照射的方向和森林的部位,找到了回家的路。可见,天文与地理如果是在像这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场合学习的话,我们的孩子还会觉得它们远离生活实际,没用,枯燥,乏味吗?我们都上过地理课,可除专业学生外谁又敢说对天文地理知识了解很多!我们学习时只是零零碎碎地背会了一些国家的名字及其物产,经过了这么多年,早已还给了书本。又如:魔术师操纵水盘中的蜡制小鸭游来游去,在老师的鼓励下,爱弥儿发现了磁铁的秘密,学到了物理的知识。

这种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讲不就是一种享受吗?他享受着发现的惊奇,体验着成功地喜悦,这种由天性而产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将会持续终生,根本就不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总之,卢梭倡导学习在实地参观调查中进行,坚决反对关在房内死读书,而是走出去搞研究。

张建伟在《学会生存》的一篇文章中记录美国某中学的一节生物课观察兔子。

课后老师留的作业是:每个同学放学后,都可去动物园,观察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记下它的外貌、动作,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然后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这种动物的资料它属于什么科、生理构造等,能记多少就记多少,能画画的就画下来。下堂课每人讲述自己“伟大的发现。”

张建伟感慨地说:“可以想象,在下一堂课,会出现多么妙趣横生的图景,就在这种情景教学中,每个同学将掌握不止一种动物的知识,而且是,一边玩,一边自己发现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会学习。[6]

三、长路漫漫,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课程理论专家应深入教学第一线,听取一线教师的心声,了解一线教师的难处。毕竟,改革的成功与否,教师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不少悲观主义者,认为高考不改,新课改就难以成功。针对此种现象,我们的教育部门一定要加强教师培训,更新观念,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对新课程充满信心,我们的师生都需要自信啊!真的希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能够吸取卢梭教育思想的精华,落到实处!希望我们的孩子不再在欢乐的年岁中受尽苦难!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打破瓶颈,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23.

[2]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7.

[3]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37.

[4]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44.

[5]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84.

[6]张建伟.杞人忧师[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1992: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