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矾矿的新生

2019-12-06 07:39潘炳玲陈仙鸟周佳倩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潘炳玲 陈仙鸟 周佳倩

摘要:温州福德湾矾矿遗址历史悠久,矾矿生产长达600余年。也由此衍生出因采矿、炼矿而兴盛的福德湾村。近代以来,当地矾矿业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如何振兴逐渐衰落的矾矿生产现已成为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对如何推动其涅槃重生,走向长久有效的新生之路提出了一些切实建议,并希冀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摸索出一条为矾矿发展量身定做的新生之路,期待古老矾矿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工业遗址;福德湾;矾矿;传统生产技能

温州福德湾矾矿遗址,是矾矿炼矾旧址的发祥地及核心保护区之一,是矾矿生产的重要基地,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温州福德湾矾矿遗址掩映在一个东西走向的葫芦形盆地之中,盛产明矾,素有“矾都”之美誉。其所处的福德湾村,更是一个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的村落。

一、古今多少事——历史中的福德湾矾矿遗址

福德湾矾矿业几经起伏,几度兴衰,开采方法由原始的手工开采到利用火药机械开采,运输方法从人工肩拉手扛到利用矿车运输,矾山福德湾矾矿业见证了我国矿山业从古代到近现代技术的进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历程。福德湾久经风雨变迁,但依旧完整保留了部分历史时期的矿洞、建筑设备、民居等工业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和宝贵的人文历史遗迹。

明弘治《温州府志》中记载:“矾,平阳赤垟山(今苍南矾山)有之,素无人采,近民得其法,取石细捣提炼而成,清者为明矾,浊者为白矾。”到永乐年间,明矾已被用于纺织业染色。康熙二年,由于矾脱水而造成了農田的污染,百姓上告,被迫停业,而后康熙帝派官员实地考察后,下诏:“赤垟山炼矾,恩准孤贫渡食,矾浆水必汇入海。”此诏立碑于福德湾白马宫,后随着长时间的酸雨侵蚀,碑文上字迹逐渐斑驳模糊,该碑后也被称为“无字碑”。乾隆九年,宁波人来矾山建立了第一座明矾冶炼厂,此时明矾的提炼从家庭式移动小作坊发展为规模较大的工厂。明矾的提炼与对外运输越来越广泛,由通过台北台南的渔船运至日本。

新中国成立后,矿山收归国有,福德湾私营大小矾矿厂和私营个体采矿点,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1月1日,“浙江省平阳明矾厂矿联合公司”正式成立,建矿初期整个矿区的生产总产值约占温州地区工业总产值的38%。在社会主义改造下福德湾矾业得到较快发展。

二、平地起波澜——福德湾矾矿遗址发展困境

时代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曾经美誉为“世界矾都”的福德湾矾矿有了更多的与时俱进的要求,矾矿工业随之迎来了更多的困境,其发展也受到了诸多的挑战。

(一)“三废”污染治理在程,生产滞缓

开采后的矾矿,就进入了“水浸法炼矾工艺流程”。但明矾提炼生产的过程却带来了“三废”污染问题,即煅烧产生的废气(矾烟)、溶液结晶留下的废水(矾浆)、溶解过滤后的废料(矾渣)都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局提出要求温州矾矿公司停产整改,落实环保工作。目前废水、废渣都得到有效处理,但废气还无法得到完全解决,废气吸收可以采用氨循环吸收法,但因氨来源未落实、且成本高而未能采用,或采用明矾母液吸收有害的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但也因能耗大、腐蚀问题而无法继续实施。所以废气污染问题的解决还有待技术的提高。目前治理“三废”工作依旧在路上,解决矾烟问题急切,矾矿产量受之影响较大,生产滞缓。

(二)闲置劳动力多,企业发展压力大

温州矾矿公司最鼎盛时期有三千多的工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跃进时期为了工业化发展,加大产能,但当时的机械化程度低,要想提高产量只能通过增加工人数量。这也就导致了后期引入大型机械后,过多的国有工人不能辞退,工人及其家属工累计共有一万余人。如今,除去自然退休的职工外,温州矾矿工厂仍然有一千多名职工,然而实际需求仅不过三百多人。闲置工人的工资及保险费用成了温州矾矿及政府的一大负担,公司不得不拿出部分收益进行偿付,进一步使公司逐渐趋于亏损状态,从而无力实施新措施促进生产。

(三)特色旅游开发不足,宣传吸引力低

温州矾矿遗址尚存大小数十个矿洞,如雪花窟是当地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矿洞。由于资金短缺,矾洞一直处于待开发阶段,那段关于古人采矾、挑矾的悠悠故事只能藏匿洞中,而无法登上群众舞台。这也使得那些企图参观当地矿洞之貌的外地游客无法得到最佳的体验,旅游价值降低,游客的回头率和满意率也大打折扣,名招牌没有打响。

三、岂云惮险艰——福德湾矾矿遗址的保护与开发

为能够改善温州福德湾矾矿遗址的发展现状和困境,为引起当地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人士对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址的重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发矿洞,打造特色旅游

转变经济发展方向,从传统工业发展向第三产业旅游服务业转变。福德湾矾矿遗址中尚存的采矿遗址如雪花窟、鸡笼山矿洞群等矾矿遗址矿洞,经过数百年的开采,早已在山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地下迷宫”,纵横交错。以矾矿的采集地——矿洞作为温州福德湾矾矿遗址的一个特色旅游,不仅可以增强对温州矾矿工业遗址的保护,使随时面临坍坏、消失的矿洞得到一定的保护和修缮,从而更长久更妥善地保存温州福德湾矾矿工业文化,让更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到旧时期工人劳作的艰辛和付出。而且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有效反哺,从而使工业文化遗产在新时期拥有可延续的生命力。

(二)模拟矾矿工厂,展现传统工艺

温州福德湾矾矿业经过数代人的传承,将明矾生产工艺凝练为四个主要步骤,即煅烧、风化、溶解、结晶。每一步都需要老师傅凭借经验进行指导和判断,这就是温州矾矿工业生产保持着“半人力,半机械”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因此,以示范性的小规模生产来带动温州福德湾矾矿遗址的转型发展,在增强旧工厂安全措施之后,开放煅烧炉等大型冶炼现场,模拟一些微型矿洞、母液池、稀释池、反应池等作业区,以矿车轨道连接,配合现场讲解如何操作,增强公众对传统工业文化的理解与兴趣,展现矾矿工业从开采到最后凝结为成品的一整条生产线。既可增强游客体验感,形成矾矿遗址的旅游特色,而制作矾塑成品又可经展示进行售卖,增加当地效益。

(三)结合传统信仰、民风民俗,开展多元文化活动

旧时矾矿工人在下井前都要喝酒壮胆、祭拜神明以保平安,为有序进行祭祀,建造了南山坪宫。南山坪宫作为矾山的一个宗教信仰遗存,其祭祀礼仪仍比较完整保留下来。以此为切点,将南山坪宫中完全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祈祷祭祀活动以地方文化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地方独特的祭祀活动风格。并结合农历九月初六以“窑主爷”生日作为活动时间的矾山明矾节,开展迎神祭祀、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扩大其工业文化影响辐射面,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福德湾矾矿遗址,自觉参与到保护与开发的队伍当中。这不仅能增加当地的旅游趣味,吸引游客参观,增加当地村民、企业和政府的收益,同时也为民间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辟了新途径。

四、结语

福德湾矾矿遗址的“再生”,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岁月中留下的深刻烙印,见证了不断变革进步的社会生活,保护开发这些工业遗产对于福德湾提升文化品味,彰显独特个性,依托其以得到长足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和重要性。我们相信在政府与企业的努力下,在借鉴国内外工业遗址保护的成功经验的条件下,在走绿色环保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道路上,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矾都”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惊艳的回眸重生。

参考文献:

[1]王瓒,蔡芳.弘治·温州府志(第三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苍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苍南文史资料·矾矿(第十九辑)[M].浙江:苍南县文史委员会出版,2004.

[3]丁伟.英国煤矿遗址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