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论视角下《枫桥夜泊》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2019-12-06 07:39谢慕华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枫桥夜泊三美对比研究

谢慕华

摘要:许渊冲的诗歌翻译“三美”论倡导诗歌翻译尽力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翻译诗歌时首先要确保传达原诗的“意美”,然后再尽力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使“三美”齐备。本文从“三美论”的视角出发,对《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先生和汪榕培先生的译本在“意美、音美、形美”上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给译者从事古诗英译实践带来一点启发,同时也给读者欣赏古诗译文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三美”论;《枫桥夜泊》;对比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英译汉语古诗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将几千年来承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古诗译成外文,使其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是翻译工作者应不懈追求的目标。然而,英译汉语古诗绝非易事。汉语古诗有着极高的艺术性,一方面,汉语古诗语言凝练,生动形象,饱含情感,另一方面,汉语古诗讲究对仗和押韵,形式工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目前我国古诗外译领域最著名翻译家是许渊冲先生。许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翻译,已经发表50余部英、法文译作,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先生认为诗歌翻译是一种艺术,他提出的“三美论”倡导诗歌翻译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美感,既要保留原诗的意美,也要尽量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对诗歌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三美论”的视角出发,对《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先生和汪榕培先生的译本中的“意美、音美、形美“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以期给译者从事古诗英译实践带来一点启发,同时也给读者欣赏古诗译文提供一个新视角。

二、“三美”论简介

许先生提出“三美”论最初是受到了鲁迅的启发。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阐述了耳记字音、眼观字形、心体验字义的汉字学习方法——这是因为每一篇写得好的文章都是由一个个用得好的汉字组成的,而汉字是意美、形美和音美的统一[1]。许先生从鲁迅汉字“三美”说中得到启发,将“三美”应用到诗歌翻译领域,提出倡导保留原诗意美、音美和形美的诗歌翻译“三美”论。

“意美”首先要做到“意似”。所谓“意似”,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能漏译、多译和错译。而意美则更进一步,是指译文要传达原诗的意境美,因为诗歌的本质就是意象[2]。意美是诗歌美的根本原因,在诗歌“三美”中居首位。许渊冲认为,如果译文只传达了原诗“三美”中的“意美”而缺少“音美”和“形美”,那么这算不上译得好的诗,但也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但是如果“音美”和“形美”都具备而缺少“意美”,那么这种译文连好的翻译都算不上[3]。

诗歌的音美就是押韵、读起来顺口,听起来好听[3]。许先生认为译诗一定要讲究音韵格律,绝对不能把押韵的古诗译成无韵的现代自由诗。他曾说,“翻译唐诗决不可采用Waley的散文译法。……既然原诗作者是戴着音韵的镣铐完成的创作,译者就没有任何理由抛弃它。”[3]3

诗歌翻译的“形美”问题主要涉及“句子长短”的问题和“对仗”的问题。要尽量使译文的”形“和原文相似,若实在难以达到,至少也要使译文“大体整齐”,句子的长度不能相差太大[3]。汉语古诗对仗工整,有三、四、五、六、七字格,英语译文很难做到每行字数和汉语原文相等,毕竟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以字为单位的汉语独字便可成句,而以词为单位的英语只有严格遵守语法规则才能造出完整的句子。

然而,在翻译诗歌时同时再现原诗的“三美”绝非易事,因音害意、因意失形的情况常有发生。那么译者该如何处理“三美”之间的关系呢?许先生对此作出如下解释:“‘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他认为“翻译诗歌时首先要确保传达原诗的‘意美,然后再尽力传达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使‘三美齐备。若三者实在难以兼得,那么可以先舍弃‘形美,也可以不要‘音美,但是‘意美是万万不能失去的。”[3]574也就是说,“意美”是“音美”和“形美”的基础,在实现“意美”的基础上追求“音美”和“形美”才是有意义的。

三、“三美”论视角下《枫桥夜泊》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张继在唐朝并不出名,流传下来的诗歌也只有几十首,但其诗歌事理双切、不事雕琢,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和其他长安文士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一个秋夜里,诗人把船停在姑苏城外的枫桥旁。怀着羁旅之愁的诗人看到姑苏秋夜的萧瑟之景,为之触动,便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一个寂静的秋夜,月亮渐渐落下,远处传来几声凄厉的乌啼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寒冷的空气凝结成霜充斥着四周。江边枫树下,游子对着船上的渔火傍愁而眠。半夜,寒山寺传来阵阵钟声,打破夜晚的寂静,惊醒了梦中的游子……这首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把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凄凉的秋夜之景巧妙地融为一体[4]。原诗及其两英译本如表1:

(一)意美

原诗标题短小精悍,仅四个字就生动地描绘出夜晚诗人独自泊舟枫桥的情景。汪译和许译把“泊”字都译成了“mooring”。“mooring”是“泊船”的意思,与原诗的“泊”字相对应,且采用“ing”的形式,增强了译文的画面感,读者仿佛能看到夜晚诗人独自一人乘船来到枫桥边并把船停在该处的场景[5],整个画面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可以说成功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汪译和许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采用的是逐字对应的译法,“Maple Bridge Night Mooring”这四个单词依次对应“枫桥夜泊”这四个字,这种译法没有遵循英语的行文规则,不太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可能会引起困惑。而许译通过介词“by”和“at”的使用,使译文更能为英语读者接受。

原诗前两句以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出发点,对枫桥凄凉的秋夜之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而江边枫树下的诗人对着船上的渔火傍愁而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汪榕培先生把“月落”譯成了“the moon slants”,“slant”是倾斜的意思,描绘了一轮明月斜挂于天际的画面,和原诗的“月亮落下”之意有所偏差,而许译“at moonset”则准确地传达了此意。汪先生把“乌啼”译成了“croak”,“croak”本意是指“发出蛙叫声般的低沉而沙哑的声音”,但乌鸦的啼叫声和青蛙的叫声不同,因此“croak”不够准确,而许译的“cry”表示“鸟或动物发出刺耳的叫声”,符合原文意思,并且结合“streaking”一词,描绘出一幅“月落时分,一只乌鸦伴着啼叫声飞过布满寒霜的夜空打破夜晚寂静”的动态的画面[6],十分贴合原文的意境。至于“霜满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空气仿佛都凝结成了霜。“frosty”意为“cold with frost”,许译“frosty”既保留了“霜”这个意象,又言明了“严寒”之意,而汪译“cold air”虽也表达了“严寒”之意但没有保留原诗中“霜”这个意象,稍逊于许译。

原诗第二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对愁眠”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实际上暗指诗人“傍愁而眠”。汪译和许译都没有把“对愁眠”中的“眠”译出。汪先生把“对愁眠”译成了“invoke my woe”,意为“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唤起了我内心的悲伤”,笔者认为过于直白,不符合原诗含蓄的意境,因为在原诗中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而是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凄凉的夜景来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愁闷。而许译通过描绘渔船静静地漂在江枫下这一场景,增添了“dimly”和“sadly”两个副词,前者用来强调环境的昏暗,后者用来修饰“fishing boat”,既保留了原诗所采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又点明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情景交融,不动声色地渲染了一种“愁”的氛围,更加符合原诗的意境。

原诗的三、四句生动地勾勒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打破夜晚的寂静,惊醒了客船上的游子”的景象,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升华。汪先生翻译“寒山寺”时采用的是音译法,译文失去了“寒山”二字的内涵,没有有效传达原文的信息。许先生用一个简单的“city”来翻译“姑苏城”,漏掉了部分信息。至于最后一句诗的翻译,汪先生采用的是直译法,做到了和原文“意似”,而許先生采用了创造性的翻译方法,增加了动词“break”以及“roamer‘s dream”和“midnight still”两个意象,译出了原文深层次的含义——钟声打破夜晚的寂静惊醒了梦中的游子,强化了诗中寂静凄清的氛围,进一步衬托了游子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具体而完整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

(二)音美

原诗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押韵严格,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全诗押“an”韵,韵脚为第一句的“天”、第二句的“眠”和第四句的“船”,也就是“aaxa”的韵律规则。汪译和许译都采用了押尾韵的方式来传达原诗的韵律美,两者的区别在于,汪译“一韵到底”——“grow”“woe”“moat”“boat 押同一个韵“??”,而许译采用的是“aabb”的韵律规则,“sky“和“lie”押“a?”的韵,“Hill”和“still”押“?l”韵,两者都创造性地传达了原诗的音韵美。除了尾韵外,英语诗歌中还有头韵和谐元韵等押韵方式。所谓头韵,就是指诗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存在第一个辅音相同的情况,而谐元韵指诗句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存在元音相同的情况。汪译和许译均采用了头韵押韵方式,如汪译首句中的“croak”和“cold”押“|k|”韵、末句中的“resound”和“reach”押“|r|”韵,许译首句中的“cry”和“crows”押“|k|”韵、末句中的“Bells”和“break”押“|b|”韵。此外,两译本也使用了谐元韵的押韵方式,如汪译首句中的“croak”、“cold”和“grow”押“??”韵、第二句中的“glows”、“invoke”和“woe”同样押“??”韵,以及许译第二句中的“Dimly”、“lit”和“fishing”押“?”韵。除了押韵外,两个译本通过对逗号和连词的适当使用,使译诗诗句的不同意群之间分隔开来,在音韵上体现为恰当的停顿,进一步增强了译诗的节奏感。两译本通过使用尾韵、头韵和谐元韵这三种押韵以及恰当的停顿,创造性地传达了原诗的“音美”。

(三)形美

在形式上,原诗一共四行,每行都是七个字,形式工整,但是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以字为单位,独字便可成句,而英语以词为单位,只有严格遵守语法规则才能造出完整的句子。因此译文很难做到每行字数和汉语原文相等,很难百分之百再现原诗的“形美”。不过,从以上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再现原诗意美和音美的基础上在尽力向原诗的形式靠拢。两个英译本都是四行,每行的长度接近,没有出现一句十分短另一句十分长的现象,做到了“大体整齐”。此外在翻译第三句诗的时候,两位译者都尽力使译诗的单词从词性到词义都达到对仗的效果,两个译本中第三句的两个介词和两个表示地点的词组都分别对应,使译诗形式更加工整。总的来说,两个译本在最大范围内还原了原诗工整的形式。

四、结语

汉语古诗有着极高的艺术性,一方面,汉语古诗语言凝练,生动形象,饱含情感,另一方面,汉语古诗讲究对仗和押韵,形式工整,具有极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论”倡导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美感,既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也要尽量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对诗歌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三美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许渊冲先生和汪榕培先生的译本分别在“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发现汪译由于个别词汇处理不当,在意美上稍逊于许译一筹,但两译本大体上都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和形美。通过此次对比研究,笔者希望能给译者从事古诗英译实践带来一点启发,同时也给读者欣赏古诗译文提供一个新视角。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追忆逝水年华一从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62.

[2]许渊冲.中诗英韵语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

[3]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4]王岩峻,等.千家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刘性峰.论诗歌的翻译标准“传神达意”——以汪榕培译《枫桥夜泊》为例[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9-113.

[6]廖红.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赏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5):36-39.

猜你喜欢
枫桥夜泊三美对比研究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例谈写景类古诗词的教学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