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的元话语研究

2019-12-06 07:39陈忠宝李志凌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陈忠宝 李志凌

摘要:英文摘要是促进学术和文化进行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国外学者通过文献阅读,快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文献摘要进行焦点式阅读。这种有效阅读方式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捕捉学术论题、结构、内容、观点,并以此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而元话语作为“研究语言的语言”,扮演着帮助构建连贯语篇的角色。译者在将中文摘要转化为英文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发挥着文本的转换的作用,还发挥着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研究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过程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译者在摘要英译的过程中的主体性特征。

关键词:民族文化专题论文;元话语;译者主体性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向国际舞台,而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吸引着国内学者的眼球,同时也吸引着国外学者的眼球。因此,民族类文献的英文摘要为国外学者了解或研究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便利。其中,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阅读民族类的学术期刊,而国外人士对学术论文的查阅、研究,最直接的接触形式便是英文的文献信息,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等是最具提示性的信息文本,其中又以英文摘要最為关键,具有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交流的高效形式,它不仅提供了论文的必要信息,还是反映论文质量和学术价值的第一道关口。

二、摘要英译研究背景介绍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意思是摘录要点或摘录下来的要点,是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对于展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要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虽然在一篇期刊论文中所占的篇幅并没有正文部分那么大,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摘要英译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学术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目前国内很多期刊均要求学术论文附带英文摘要,以便把国内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外同行,国外学者可以通过英文摘要了解国内的学术动态和进展等。目前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CPCI-S和SCI),都会以英文摘要的质量来决定某篇论文是否被检索,由此可见摘要英译的重要性。对摘要英译进行评述是解决存在的摘要英译问题、提高英译质量的有效方式(任稳稳,2017)。因此,摘要也是衡量一篇期刊论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摘要英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摘要的研究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这个时期的摘要被称为“传统式摘要”,此时期的论文摘要的研究特点就是论文数量较少,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单一。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摘要得到了较大发展,内容和形式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摘要被称为“结构式摘要”,此时的摘要更加系统化。1976年国际标准IS0214-1976(E)的制定,同时还有美国的《美国文摘编写国家标准》的出现,也揭开了摘要逐渐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

国内对摘要的研究要明显晚于其他国家。我国对摘要的研究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GB6447-8620。80年代中后期,“结构式摘要”的理念首先被引入进生物医学期刊,进一步推动了摘要写作规范化的进程。关于中文摘要的研究,学者主要是从国家标准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一方面提倡提升作者的摘要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指出编辑意识也需进一步强化。

(三)从元话语视角研究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国内民族文化专题论文的英文摘要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主要有内容不完整、漏译、行文不流畅自然、衔接不当、表述不准确等问题。为了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述问题的发生,本文特意引入“元话语”这个理念,对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的情况进行探究。

由此,我们从元话语的视角对民族文化专题论文的摘要英译进行研究,从元话语的分类到摘要翻译过程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探究分析,从而整理总结出此类论文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内容,以期一定程度上促进此类论文的规范化。

(四)引导式元话语

引导式元话语是指作者运用一些方法将文本衔接起来,从而引导或指引读者读完整个语篇,它主要包括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回指标记、言据标记。以下的部分案例反映了引导式元话语在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例1:Because the Miao peopl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remote and closed mountainous areas,their clothing culture basically retains the original features,and can reflect the history,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例1译文中的“because,and”两个词是过渡标记。虽然这两个词没有传递出有效的文本信息,但是却起到了衔接句子的良好效果。中文是重意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联系是靠语言的受众群体依靠语义进行联系的。而英文是重形合的语言,句子则是靠一系列的连接词进行连接的。因此,过渡标记在衔接语义上是很有必要的。

例2: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language using level of She dialect,Chinese dialect and mandarin,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ge,gender and education level.

例2译文中的“first”一词属于框架标记,它虽然也没有具体的含义,但是却在框架的构建上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框架标记的使用能在最大程度上使得文章的结构和层次上更鲜明,也能使读者更好更快地了解到摘要的主旨大意。

从以上的两个摘要英译的案例,我们发现,两个案例都使用到了引导式元话语。而且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使得语言在表达过程中显得较为井然有序,也使得语言在衔接上自然流畅。

(五)互动式元话语

互动式元话语就是指作者和读者进行互动,即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以期增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代入感。互动式元话语主要包括模糊音、增强语、态度标记、介入标记、自称语。以下的部分案例反映了互动式元话语在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例3: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dialectal word manifests that maybe“corn”was introduced into Zhuang area through two channels of land and sea.

例3译文中的“maybe”一词属于模糊音。此处的“maybe”一词的使用,对“玉米”一词传入壮族地区的方式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即有可能有陆上和海上两个通道,至于是否有其他的通道不得而知,这样的处理首先能避免“玉米”传入壮族地区的途径的绝对化,其次能给读者留下一定想象的空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自己去进行查证。

例4:Based on the data from questionnaire and IAT(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we investigat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anguage attitudes toward Mongolian and Chinese of students under different teaching modes in Inner Mongolia.

例4譯文中的“we”属于自称语。自称语就是作着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是立场。此处的“we”这一自称语的使用,能够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能够把读者代入到此语境之中。

以上的案例是互动式元话语在民族文化论文摘要的使用情况。案例中的“maybe”“we”等互动式元话语的使用反映出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情况。互动式元话语能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能增强读者的代入感。

(六)语料选取及数据分析

本文主要是从2009年-2019年的民族类核心期刊随机选取50篇的英文摘要作为此次研究的语料,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就是Hyland和Tse的对元话语的分类方式,即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表1是元话语出现频率表,图1是元话语使用情况分布图。

从表1和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此次选取的语料中,元话语总共出现了103次,虽然此次选取的摘要的篇幅从整体来讲并不是很大,但是元话语在摘要的翻译过程中却出现这么多次,由此可见元话语在民族文化专题论文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引导式元话语出现84次,占元话语比重的81.6%,互动式元话语出现19次,占元话语比重的18.4%。引导式元话语中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过渡标记39.8%、框架标记24.3%、语码注释语8.7%、言据标记4.9%、回指标记3.9%,互动式元话语中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分别是模糊音5.8%、自称语4.9%、态度标记2.9%、介入标记2.9%、增强语1.9%。这些数据十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英文重形合,中文重意合,所以在译文中我们发现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如“because,however,thus...”等过渡词汇,以及“firstly,secondly,thirdly,...”等表示框架结构的单词或是短语。同时语码注释语如“namely,for example...”等词也是出现在译文中,说明论文的作者尝试着对前文提到的观点进行进一步地解释说明。模糊音如“maybe,possible,probably…”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说明作者认同其他看法的存在,这样就能给读者创造一定的空间去探索讨论。自称语基本都是以“we,us,our...”这种“名词复现”的形式出现,而且所占的比例不大,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出现“I,me,my...”这样单数的自称。相反,出现的比较频繁的是“this paper,this thesis...”,可能是由于自称语的过多使用会使读者感到作者的观点或是理念带有主观性,不会显得比较客观。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所选取的语料中,大多数的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式元话语都有涉及,但是引导式元话语出现的频率为81.6%,远远高于18.4%的互动式元话语。因此,我们可能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在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在使用元话语时,都是以引导式元话语为主,互动式元话语为辅。译者应注意的是,在此类论文摘要翻译的过程中,要合理地使用元话语。

(七)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英译中存在的元话语失当问题

虽然部分民族文化专题论文摘要在英译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元话语,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当的问题。第一、照搬原文的句式,忽视了句子之间地过渡。例如,某篇摘要原文是“图形是一种……具有现实意义;在读图时代的今天,……认识到当代图形设计中‘思维图形和‘感觉图形的重要性。”其译文是“Pattern is a symbol of information with whole,intension and awareness.It is….Now the pattern is....It brings us….By the explanation of…,we know fully...”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发现原文中几乎没有用到衔接的词语,这是符合源语言的特点的,因为中文衔接是偏意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衔接是靠语义就可以达到的。但是,译文也没有用到任何的单词或者短语,这是不符合英文的特征的,因为英文是偏形合的语言,句子或语篇之间都是靠连接词或是短语进行衔接的。第二、翻译痕迹过重,译文之间的连接过于生硬,使人困惑难懂。例如,某篇摘要原文“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但是作为经过历史洪流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优秀艺术仍然保持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其译文是“As a kind of artistic activity...,but as a result of the historical floods...”此句话中,将“历史洪流”处理为“the historical floods”,“洪流”一旦翻译为“floods”,那么就给“历史”这个词定了性,肯定指的是历史消极的内容,而此处的“历史洪流”其实是偏中性的,使得行文不流畅,甚至可能会对读者造成误解。

(八)元话语在摘要英译过程中的使用条件与因素

根据前文提及的搜集数据,我们发现在摘要英译的过程中,元话语的使用能够促进句子甚至是语篇的衔接,能够在作者表达观点的时候,向读者传递出自己的态度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元话语的使用也需要一些特定的条件和因素。

首先,元话语的使用和论文文本类型有一定的关联。如果是自然科学类的论文,论文的主体肯定是某项实验或者某项研究具体的数据,重点就在数据、实验成果或是新的研究发现的呈现,那么就会很少出现作者自己的主观看法。摘要英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少使用模糊音,因为一旦使用这些词,就有可能让读者觉得数据或是作者的论证不客观,可能适当使用增强语来增强自己的说理客观性。相反,如果是社会科学类的论文,那么论文的数据可能没有那么多,就是提出作者最新的一些发现,这些发现可能会应用其他研究者的观点,所以,这时言据标记如“according to,noted that...”的使用,借助其他研究者的一些已經发表的文章中的观点,能够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因此,元话语的使用和文本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其次,元话语在摘要英译过程中的使用可能取决于译者或作者的行文水平。若是译者中英文功底扎实,那么译者无论是在选词或是行文的过程中,译文会相对专业,衔接也会自然一些。相反,如果是译者或是作者对英文的一些表达不熟练,那么他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很难考虑到语篇的衔接,作者态度的表达等方面的因素。在此过程中,译文中的元话语可能就会相应的少一点。

综上,不同文本类型的论文摘要在英译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元话语也是有所差异的。其次,摘要英译过程中元话语的使用有时还取决于译者或作者的行文水平。

三、结语

元话语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不仅在语言学中使用,同时也应用到了其他的领域。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语料即民族文化专题论文英文摘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所选取的摘要在英译过程中引导式元话语的使用频率要高于互动式元话语,此次选取的语料中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占了绝大部分。这也比较符合英文与中文的行文特征。英文的段落是靠连接词等手段行文,是偏形合的语言,而中文则是偏意合的语言,是靠内部的语义行文。同时,我们会发现语料中模糊音的出现频率是高于态度标记、介入标记和增强语,这也比较符合英文的规范,即在正式的文体中,会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于片面化或是绝对化的词汇或是结论,所以往往会对此进行模糊化的处理。因此,译者在此类摘要英译的过程中,应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注意元话语的合理使用,这样行文才会流畅自然,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Crismore, A., Markkanen, R.and Steffensen, M.(1993).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 Communication 10(1).

[2] Hyland Ken.Persuasion and context: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Meta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30):437-455.

[3] Hyland Ken, Polly 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77-156.

[4] Joseph W M.Style: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M].Boston:Scott Foresman.1981.

[5] Vande Kopple, William J.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1985(36):82-93.

[6]董丹萍.人际元话语标记“I am pleased to announce”的汉英对比分析和翻译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5):82-83.

[7]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3).

[8]任稳稳.近十七年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36-137.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从《静夜思》的两种英译本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