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宣体”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效用及其影响因素

2019-12-06 07:39罗婉君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效用影响因素

罗婉君

摘要:本文“官宣体”入手,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时长及其影响因素,阐述富有表现力的网络流行语具备的深层功能,指出使用者应该辩证地对待网络流行语,加强语言使用的自我规范,促进公共语言生活的健康与理性。

关键词:官宣体;网络流行语;效用;语言生活;影响因素

一、“官宣体”:事件的由来与话语的流行

“官宣”是“官方宣布”的缩略语,是指组织和组织内的个人的一些重要消息要经由管理阶层的发布才算合乎管理。2018年10月16日,娱乐圈的一对明星情侣赵丽颖和冯绍峰未经经纪人的准许,在微博上公布婚讯,微博全文仅有二字——“官宣”,配图第一张是二人的结婚证照,第二张为男方的左手和女方的右手共执两本结婚证。于是,热门社交媒竞相“仿造”各种“官宣体”体:比如:大学“官宣”——山东大学官方微博公众号配图山东大学学生证与校门的合影,并配文“官宣”。同时官微在留言中评论“山大&山大人”,鼓励校友参加活动。

同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参与“官宣体”话题互动,头版刊发“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4周年”的消息,提示公众应该关注国家历史记忆。网友纷纷表示“这才是该有的热度”。[1]这给我们的网络语言生活带来重要警示和启发。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时长及其影响因素

网络流行语有三种变化路径:

第一,昙花一现。很多网络流行语出现之后持续不久就沉没、消失,被不断更新的网络信息淘洗掉它存活的资格。这种是极短期热度的网络流行语。例如,“做人不要太CNN”(2006)、“水能载舟,亦能煮粥”(2007)、“俯卧撑”(2008)、“70码”(2009)等,这些流行语除非了解或记得背后的事件缘由,否则无法理解它的含义。有些流行语凭着常识和经验也能对基本含义作出判断,例如“做人要厚道”(2004)、“素质,注重你的素质”(2006)、“烧香的不一定是和尚,还可能是熊猫”(2007)等,[2]但这类流行语也只流行于当时。

第二,周期性复现或事件性复现。一些网络流行语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使用频次达到峰值;继而沉寂,使用频次滑落到某个低点,又在某个时间段上升至第二个高峰,低值和高峰之间的时间间隔呈周期性或只是随机、偶然性复活。由于热点事件爆发的不可预测性,网络流行语随机、偶然的复活更加常见。例如,“躲猫猫”(2009年2月)事件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一名24岁男青年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無效死亡。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死者是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不慎撞墙致死。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玩“躲猫猫”已经非常离奇,这种幼儿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让人难以相信。[3]事件不久之后就淡化下来。然而,一个月后,“躲猫猫”一词因为南京的房价问题复活。南京一楼盘打出“雷人”广告——“房价不再躲猫猫”,[4]含义是楼盘的标价、指标更加透明。“躲猫猫”背后的隐喻义“故意隐瞒事件真相,以离奇的理由给出敷衍的解释”复活。之后这个热词没有复现。

第三,保持强的生命力,进入一般词汇。有些已经成为日常用语,比如“打酱油”(2008),当年中国香港记者采访街头一名男士关于“艳照门”事件的看法,该男子回答“我只是上街打酱油的”,后来就用“打酱油”比喻对某事不知情并不乐于关注;又比如“杯具”(2009)、“羡慕嫉妒恨”(2010)、“坑爹”(2011)等。有些甚至被主流媒体运用,比如“正能量”(2012),出自物理学术语,在网络流行语语汇中表示“正面、积极的人物、事件”,被人民日报多次用来发布新闻,如“主旋律更响亮 正能量更强劲”(2017)、[5]“凝聚发展正能量(今日谈)”(2018)[6];又如“且行且珍惜”(2013)、“洪荒之力”(2016)等,都获得主流媒体的认可。

生命力强、活性强的网络流行语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强渗透性。越能反映社会现实,介入社会热点的网络流行语越有生命力。如“不忘初心”(2017)因为党的十九大主题而获得持续的热度,由官方走入民间,群众也使用“不忘初心”表明自己对梦想的坚持和执着。回到当下的“官宣”,涉及的是娱乐圈的八卦新闻,没有触及社会现实关切,可以预见它的热度时长不会太久。

第二,易稳定性。一个网络流行语如果能从即时性、现场性转入静态、稳定状态,就表示它能摆脱情境性,不依托事件语境而独立表义。这种稳定性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意义的稳固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意义独立并稳定下来,它才有被广泛持续使用的可能。“官宣”是否能够进入词义稳定的阶段,尚需全体语言使用者的检验。从2008年的“雷人”、“山寨”、到2016年的“厉害了我的哥”、“吃瓜群众”以及2017年的“扎心了老铁”、“打call”、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具备充足的活性,是因为它们早已经脱离事件语境,单独表达意思。

第三,强表情性。有持久活跃度的网络流行语都有强亲和力,在表达使用者的情绪、诉求和态度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力。“这些被记忆并广泛流行的语词和句子中,蕴含着大众的爱憎和喜悲,并逐渐变成一种民族的公共记忆”,[7]网络流行语越能契合广大使用者的心态,越能获得公众认同。“官宣”承载的是年轻群体的娱乐心态,而且游戏式的愉快情绪随着娱乐热点的淡化而冷却,因此,它的表情功能就相对较弱,公共性相应较差,可以预见“官宣体”的热度不是持久的。

三、话语背后的话语:网络流行语的深层功能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大众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表达对社会、对生活进行感知与认知,正是网络时代的特点。”[8]网络流行语具有丰富表达功能,因此能成为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娱乐功能。这是“戏仿”功用,以戏耍、娱乐为目的,追寻文字游戏转换、变形的快乐,使原来意义消解变异。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2009)是某游戏论坛一个帖子,只有这个标题,没有任何内容,却在网上火爆起来,人人仿制“贾君鹏体”。这类是文字游戏泡沫。

第二,宣泄功能。使用者在围观社会事件的时候,自发地选择出富有事件特征的语词,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情绪。例如“有木有”(2011)后来演变成咆哮怒吼体,众多网友创作的“有木有”通篇是“热辣辣”的感叹号,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郁闷情绪,略带戏谑而有着宣泄的意味。

第三,讽谕功能。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暗示了或表达了民众的诉求。如“被XX”体,“被”表示非主动性、被屏蔽的意思,而网友们疯狂仿制,表达自己身处“被”的困境,正表露了希望个体的差异能获得重视、社会各要素分配更加公平的愿望。

第四,反映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某些方面或某些侧面。例如当下的“官宣体”,“官方”本来指的是政府、国家,现指与个体对应的管理阶层,词义的演变是以社会变化为动因,也体现了社会民众心理结构的变化。一是社会分工细化,越来越多职业角色能够充当各自群体的“官方”,如娱乐圈中的经纪人,社会角色组配趋于多样;二是折射出中青年群体越发追求个性、自主的“叛逆”心态,赵、冯二人不经过经纪人层面而私自宣布婚讯,凸显了年轻人的个性和主体性诉求。

四、结语:话语权力的“自治”:辩证地看待网络流行语

随着网民的社会公民意识增强,网民通过创造和传播这类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可能会成为常态。这表明公众越来越积极主动、深入介入社会事件,这是值得欣喜的事。但是我们必须警惕陷入话语狂欢甚至语言暴力的危险中。一方面,富有表现力的网络流行语能够促进社会关切点的讨论和解决;另一方面,如果娱乐性、泡沫性的网络新语汇侵占公共舆论场域的大部分空间,值得公众聚焦的信息就会被遗忘。正如人民日报的正能量“官宣”获得网友的积极回应也让我们看到网络公共理性的回归。人民日报紧随其后的“官宣”是一种警示:作为重要传播者的“大V”应当更多地考虑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不应该利用名人微博的集群效应传播虚假、负面、消极信息,也不能滥用自身光环谋取私利;作为参与者的群众,应当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辨明信息来源及可靠性,不沉溺于娱乐泡沫中,也不当失智的“键盘侠”。

网络越发成为重要的舆论场,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反映出的语言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网络流行语因为强大的表达功能从网络空间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为现实的语言生活带来活力,为社会事件的解决贡献力量,也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导致二次伤害。因此,我们必须理性地运用言论自由权利,关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始发事件,而非沉溺于戏仿的快感中。

参考文献:

[1]百度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579287918070431&wfr=spider&for=pc.

[2]骆昌日,何婷婷.近十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及传播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5(2).

[3]刘国强,袁光锋.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2009(5).

[4]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s/2009-03-02/01451523 8972s.shtml.

[5]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html/2017-09/21/nw.D110000renmrb_20170921_1-06.htm.

[6]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http://paper.people.com.cn/rmrb/ html/2018-01/03/nw.D110000renmrb_20180103_6-01.htm

[7]杜晋华.雷词爆发2008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N].中国青年报,2008-07-21.

[8][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23.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效用影响因素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