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野下战国私玺疒部字人名用字调查

2019-12-06 07:39周玲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周玲

摘要:学界关于汉代以前的人名研究尚不多见。以疒部字为例对战国私玺中的人名用字进行穷尽性量化统计调查,并结合传世文献《左传》和《战国策》中人名用例来说明全面利用战国古玺文资料对调查先秦时期人名用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私玺;人名;疒部字

关于古人的人名研究,刘钊先生提出“目前的姓名学研究存在着两个倾向:一是研究姓氏者多,研究人名者少;二是对于古代,尤其是汉代以前的人名研究不够。”主要有李学勤先生《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陈光田《浅论中国古代人名用字的特点》、杨建华《两周时代人名制度》、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倪木兰《殷商金文人名称谓研究》、杜鹃《论我国古人名的时代特征》等。

先秦古人的命名特点,有学者或认为周代之前的姓名资料可解释为族名、姓氏、职官名甚至神名,一时难作定论,因此对其悬而不论;或认为夏商时期人名简单。到了周代,命名才变得复杂。总之,先秦阶段是我国人名的初创时期,先秦人取名不求高雅、不避粗俗,只把名字作为一个符号而已。与后世相比,显示出质朴无华的原始性和随意自然的无序性。

但是,有学者对人名用字取恶名的问题提出反对意见,如:黄盛璋先生在《跋集安新出阳安君剑》一文中认为“凡从疒之字皆和疾病有关,甚至属于恶名,人何以取恶名病名为名?此非情理所当有。”黄氏认为情理之中人们不应该用恶名和病名来命名。

随着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增多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注意运用古文字材料,尤其是先秦和秦系的出土文献,例举式地论证古人取名用字并不避讳恶名、丑名和病名,如: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和陈鸿《出土秦系文献人名文化研究》等。

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收集大量的战国古玺文资料成为当下研究的课题。基于古玺文数据库平台,调查统计如下:战国私名玺中以“疒”为部首的人名用字有不重复单字104个,其中有54字2见以上者,按照频率降序排列如下:

35见1字:疾;21见1字:;19见1字:;18见1字:疡;11见2字:癰、瘖;9见3字:、、;8见2字:、;7见4字:()、、、痄;6见3字:疥、、;5见5字:瘿、、、、;4见4字:、、、;3见8字:、、、癡、瘄、痤、疠、;2见19字:、、、、、、、瘥、瘣、痕、病、痀、疵、、、、、、。

有50个疒部字仅1见。其一,用作单名1见者,有49个疒部字:

瘏、、、、、、、、、、疳、、、、、疮、、、、、、、、、瘐、瘃、、、、、、、、瘀、、、、、、、、瘽、、痡、、、、、;

其二,用作双名1见者,只有1个疒部字,见于《古玺汇编》292.3103革睪(释)。

在104个不重复单字中,只有“疾、、痄、、瘣、病、”共7个疒部字兼作单名和双名用字,103字用作单名,单独用于双名的疒部字只有字。由此可见,先秦以疒部字作为人名者,99%是单名,7.7%是双名。

限于篇幅,下文省略103个作单名的疒部字的详细著录,而列出战国私名玺中7个既用作单名又用于双名的疒部字,按使用频率降序排列如下:

(一)“疾”字共35见,如下:

1.作单名17见于《古玺汇编》(行文中著录凡是带“.”者,均为“页码.编号”格式。出自《古玺汇编》者,均省略书名。)496.5499疾;73.0466、84.0600、《中国玺印类编》(简称《玺类》)256.3王疾;154.1439宗疾;274.2885疾;162.1542孙疾;261.2722孔疾;268.2812韩疾;366.3966、《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简称《二十》)21.二-SY-0117西方疾;《天津市藝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简称《天选》)5.2疾;《古玺汇考》(简称《玺考》)265.8长疾;《中国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集》(简称《港印》)90阳城(成)疾;《古玺印研究与学习略谈》91.3苏疾;379.4125率吴疾;《中国篆刻大辞典》彩版3.3上官疾。

2.作双名18见,有“去疾、疾目(某)、疾已、弃疾、疾(瘳)”共5种组合:(1)去疾12见于105.0856长去疾;132.1182吴去疾;153.1433宋去疾玺;157.1481陈去疾信玺;213.2153(不)去疾;254.2643(露)去疾;508.5586、《汉铜印丛》(简称《汉丛》)78.9司马去疾;《玺考》214.10赵去疾;《港印》35石去疾;《玺类》361.5江去疾;《甘氏集古印正》64.1匡去疾。(2)疾目(某)2见于《二十》84.二-SP-0235豆里疾目;《十六金符斋印存》13.4徐疾□。(3)疾已2见于《汉丛》66.4长疾已;《二十》68.二-SP-0108郭疾已。(4)弃疾1见于153.1428宋弃疾。(5)疾(瘳)1见于80.0552王疾(瘳)。

(二)“”字(以下复见以~代之)共19见:

1.作单名2见于122.1056赵~;352.3807司马~。

2.作双名17见,有“去~、释~、语~”共3种组合:(1)去~15见于105.0857、《鹤庐印存》(简称《鹤庐》)88.4长去~;80.0551、《古玺汉印集萃》45.10王去~;122.1062赵去~;163.1552孙去~;239.2462-2463郭去~;193.1916(-采)去~;271.2847、《秦汉印范》卷二13.10(驫)

去~;300.3190(骚)去~;372.4048求去~;510.5600石

去~;《珍秦斋藏印·战国篇》(简称《珍战》)122去~。(2)释~见于189.1858史释~。(3)语~见于190.1878和语~。

(三)“痄”共7见:1.作单名,5见于192.1897(邢)痄;182.1781史痄;279.2948夜痄;284.3000赒(周)痄;354.3825司马痄。2.作双名2见,有“去痄、痄徙”两种组合:130.1161石去痄;123.1066赵痄(徙)。

(四)“”(以下复见以~代之)共6见:1.作单名5见于100.0795长~;《鹤庐》88.5苏~;《珍战》76牂~;224.2283范~;358.3874公孙~。2.作双名“生~”,见于359.3885公孙生~。

(五)“瘣”共2见:作单名见于73.0470王瘣;作双名“无瘣”见于166.1591鲁亡(无)瘣(畏)。

(六)“病”共2见:作单名见于229.2348韩病;作双名“病已”见于204.2039董病已。

(七)“”共2见:作单名见于《二十》15.二-SY-0055场(昜);作双名见于《玺考》305.6公孙生。

通过如上调查,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实际生活中人们取名绝大多数使用单名,极少数使用双名。值得注意的是:在以疾患名称命名的双名中,出现了“否定意义”的字眼。

其一是:表达消除疾患的命名是在疾患名称前面增加“去、弃、释、无”等表示“消除、除掉、去除、扔掉、没有”等意义的字眼,如:

1.去+疒部字:去疾、去、去痄;2.弃+疒部字:弃疾;3.释+疒部字:释、释;4.无+疒部字:亡(无)瘣。

其二是:表达疾患治愈迁移的命名是在疾患名称后面增加“徙、已、瘳”等表示“迁移、停止、治愈”等意义的字眼,如:

1.疒部字+徙:痄徙;2.疒部字+已:疾已、病已;3.疒部字+(瘳):疾(瘳)。

此外,查检传世文献《左传人名地名索引》结果:1.疒部单名用字“瘠”“疾”“痤”,如下:瘠(厚成叔《襄公十四年》)、大叔疾(世叔齐《哀公十一年》)、大子疾(《哀公十六年》)、世子痤(《襄公廿六年》);2.双名用字“弃疾”“去疾”,如下:宫厩尹弃疾(《昭公六年》)、晋侯去疾(晋顷公《昭公卅年》)、莒子去疾(《昭公十四年》)、去疾(《襄公卅一年》)、弃疾(《襄公廿二年》)、公子弃疾(《昭公四年》)、公子弃疾(楚平王)、郑公子去疾、公子去疾(《成公二年》)。

查检《战国策词典》325页疒部,仅有3个使用疒部字的人名:樗里疾、公叔痤、郗疵。

而在《战国策人名索引》中共检得7个疒部字人名,4个不重复疒部字,如下:1.“疾”作人名者:单名有“史疾”“樗里疾”,双名有“去疾”;2.“痤”作单名有“公叔痤”;3.“疵”作单名有“李疵”“郗疵”;4.“疽”作单名有“雍疽”。

综上,传世文献中少量的疒部字人名记录不能完全反映当时人们取名用字的实际状况,而全面利用战国古玺文资料进行量化统计调查,從而考察先秦时期的人名用字特点才能基本再现历史人名用字的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刘钊.古文字中的人名资料[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39(1):60-69.

[2]李学勤.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J].历史研究,1991 (5).

[3]陈光田.浅论中国古代人名用字的特点[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4]杨建华.两周时代人名制度[J].史学集刊,1988 (1).

[5](马来西亚)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6]倪木兰.殷商金文人名称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杜鹃.论我国古人名的时代特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 (3).

[8]黄盛璋.跋集安新出阳安君剑[J].考古,1983 (5):472-473.

[9]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0]陈鸿.出土秦系文献人名文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

[11](日)重泽俊郎.左传人名地名索引[M].台北:广文书局,1966.

[12]王延栋编.战国策词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3]中国国学网.战国策人名索引http://www.confucianism. com.cn/detail.asp?id=19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