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词语法化探究

2019-12-06 07:39黄婉梅朱艳玲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语法化

黄婉梅 朱艳玲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遍应用,一些具有新时代社会特征的网络新词也应运而生。本文以网络新词“打脸”为例,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分析网络新词,探究其词的语法化过程,以此来了解汉语语义和语法意义的发展,从而用现有的汉语结构基础上更好的创新和规范既合结构又合时代的实用性强的词语及句式。

关键词:“打脸”;语法化;网络词语

一、“打脸”

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打脸”,就是演员按照脸谱勾脸。例1:谢觉哉《整骄傲的方子》:“强盗‘打脸挂须,骄傲的人‘装腔作势,都为的是吓唬人。”

而在网络还未流行起来之前,有少数“打脸”的说法,人们说“打…脸”句式较多,通常都是指他人用手打另一人的脸颊。例2:打人别打(人)脸,说话别揭短。

在少数现近代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打脸”一词,作者同样运用一定修辞格,赋予了文学色彩。例3:兰仙:“女家说出这种话来,可不是自己打脸么?”(张爱玲《金锁记》)

由此可见,“打脸”指人前后不一、自己打自己嘴巴的含义,在网上流行之前已经存在,只是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少。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说法“打脸”一詞是源于中国台湾,这一词在中国台湾的使用率很高。通常是指对某个贴或者某人言论行为进行否定,吐槽,揭露真相等。例4:继续围观打脸。/恭喜博主被人打脸。

而现在被人们所习以为常的“打脸”通常是指某人自信满满的断定事态的发展,后来便出现了完全相反或者差距非常大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是被否定者通过努力改变现状从而给否定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二、词语语法化

现在本文将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分析该词的语法化过程。

(一)句法平面

“打脸”句法结构从表面上看没变,“打”动词作述语,“脸”名词作宾语,一直是述宾短语。但例1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打脸”即演员按照脸谱勾脸,此短语结构紧密,一般不能分开使用,称“打脸1”。而例2和3的“打脸”结构较为松散,中间可插入其他词,多是人称代词或人名,称“打脸2”,结构:V+(PP)+N。

其后被人们所熟知的“打脸”结构,暂且称“打脸3”。在网上任意搜索“打脸”二字,出现的几乎是“打脸3”。由例4可知,这一结构似乎又变得不可分离。此外在相应的几种常见句式中,也几乎没有将该结构分开的情况。如:

1.“啪啪打脸”:句式中加上“啪啪”这个声音让“打脸”的动作更生动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2.“被打脸”:“被+打脸”句式与“被”字句相似,但又与“被”字句不同,“被”字后的名词既可为施事,也可是施受同体。“被打脸”就是对之前的某言论进行否定,揭露真相后,被人指出后掉面子的意思。

3.“实力打脸”:adj +(v+n)(实力打脸)结构,意思就是打脸全怪他自己,打脸的承受者通常是他人而非自己。其中“实力”在这里是含有讽刺意味的形容词。打脸本身就表示很没面子,再加上修饰词“实力”一词,加深某人颜面扫地,难堪的程度。该句式通常可以单用,自成一个短句。

4.“自打脸”:句式完整的说应该是自己打自己的脸,通常是自己现在的言行举止对自己之前的言论或行为进行否定和推翻。与前三种句式的区别就是打脸的动作的施事者和受事者都相同。

由以上常用句式可看出,不管“打脸3”一词在句式中获人们语言运用中如何变化,这网络词随着人们使用的频繁度已逐渐形成一个紧密度非常高的词语。在实际运用中,几乎不会将两语素拆开使用。这也能进一步发现,“打脸”这一网络新词在语义语用方面已逐渐语法化。

(二)语义平面

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演变过程也是异常复杂的。如上所述,虽“打脸”结构的句法成分始终没变,但随着时代需求其语义结构已发生变化。“打”依旧是动词,表行为动作,但“打”的方式已由具体转向抽象,如“打人”的“打”是借助具体物来实施,而现在常用的“打脸3”的“打”很多时候没有具体物而由抽象的事物实施动作。因为“打”的动作的发出者,即施事,很多时候并不是人,而是一个抽象的事实。“脸”为名词,表受事,“打”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在网络新词“打脸”一词还未衍生出来之前,“打脸”的“脸”通常是指具体的有普遍的可指性,即人的脸部;而现在通常所说的“打脸”的“脸”指向抽象化,它有时实际上是指人的面子,脸面。另外还有上文提到的一点,即特殊性:“打脸”行为的施受者同体。

上述“打脸”一词的变化可具体从三方面观察:

1.“打脸”的施事:一般是人转为抽象的事实或现象,“被人打脸”而“打脸”的直接施事者并非是人,而是指他混得不好的事实被人揭穿后打脸。

2.“打脸”的方式:从借助具体物如手或其他工具到抽象事物,不再借用任何实物工具,而是用事实说话。

3.“打脸”的受事:从人的脸部到面子、脸面,“被人打脸”是指别人因说明事实让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并非直接是指人的脸颊。

由上文所述词语的用法来看,网络新词“打脸”是随着新事物网络的流行而产生,属于旧词新用,词的词义逐渐扩大且虚化,采用隐喻的手法来扩展其引申义。

(三)语用平面

用语用分析法对网络新词进行动态分析,观察其所使用的条件和语境,以及语言使用的对象,便于人们更好的运用网络流行语交际。

例1:“打脸挂须”中的“打脸1”,在当时可以看作为一个术语词,即与假面、脸谱有关;一般在特殊语境中才会使用。而例2和3出现的“打脸2”,通过语料库搜索的语例分析,多是运用在对话中,也就是口语。这时候有实义,即打脸这一动作真实发生,也有打脸意义逐渐虚化的,这说明该词的使用空间范围较大。

如今出现的网络新词“打脸3”,虽说源自中国台湾,但它实际上是“打脸2”的引申,意义完全虚化。而它所运用的场合通常是在网络当中,当然随着网络热潮,许多网络词已经流行于我们生活中,“打脸3”就是其中之一。人们还根据自身语言需要为其加一些修饰语,构成上文所述的常见句式。这样的句式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生活中运用范围如此之广,而且“走红”时间之长,足以反映该新词存在的语用价值和实用意义。

作为网络新词的代表之一“打脸3”,首先改变了人们常用的交际语体,让人们的生活开始适应网络体语言。网络语言类似于口语,但并不等同于口语,与其区别在于网络语言的灵活度更大,句式灵活多变,容易适应于各种语境;而且在当下影响力巨大,网络力量特别在年轻人身上尤为突出;其中还包含不规范因素。其次,增强语言的交际功能,用十分简洁的关键词就能够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遵循语言经济原则,语言的简洁有效性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另外,网络新词还有一个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易懂且较委婉,经常借助数字、字母,甚至是同音错别字表达委婉语气,但其实又能达到“词达深意”的效果,这样同样可以避免在社交中的尴尬。最后,网络新词之所以被大家接受还有由网络自身带来的优势,具有新鲜感和创造性强,使网络新词带有标新立异的特点。

三、小结

语言从无到有,从少数到多数,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它的数量不会是无限增加的发展,其中部分词语还会有逐渐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以“打脸”一词为例发现,网络上生成的新词语是在原有句式的基础上直接发生句法功能上的类推。

参考文献:

[1]张银霞.浅论网络词语“迷妹”“迷弟”[J].文学教育(中旬刊),2017(3).

[2]高春燕.漫谈网络词语[J].课外语文,2013(6).

[3]庞丹丹,赵蓉.从认知角度谈网络词语“安利”[J].唐山文学,2016(6).

(注:文中所用例句均来自BCC语料库)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