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行合一研究

2019-12-07 10:53孙丽霞贾鹏
赢未来 2019年29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孙丽霞 贾鹏

摘要: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大学生存在“知易行难”现象,本研究基于前期的调研结果,将后现代生涯教育先进理念融入实际授课中,通过在“知与行”之间架构“情与意”,不断推动学生把想法转化为行动,促进学生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平衡轮;知行合一

1学生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知易行难”原因分析

(1)从教学方式来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内容缺乏实践性,课程吸引力不大。目前高校已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教学内容仍以概念化的职业理论和知识为主,主讲内容以传统职业匹配论为理论依据,多是从自我探索开始,到职业世界探索,进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进行决策与行动。这些虽然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一直沿用六岛环游、MBTI测试等等使用多年的教学方法,很少根据社会需求发展变化,没有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缺乏对学生的持续吸引力。授课方式多以大班制集体必修课授课或者小班额选修课授课,大班制授课无法回应所有学生的个性指导,小班额个性化指导的受益面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操作内容较少,与真实的工作世界有一定的脱节,无法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

(2)从教学主体来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足,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课后践行动力不足。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堂以老师“教”为中心,注重教师主体地位的发挥,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学”成为附属,学生情感投入性不够,课堂呈现“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较多,以完成学分为主要目的的学习心态导致学生将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仅仅看成是完成一项普通作业,降低了学生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动力。

(3)从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缺少先进的生涯规划工具的运用,学生职业规划目标太多而无法抉择导致的无行动和无目标无动力导致的无行动现象并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讲授经典理论过多,后现代生涯理论相关知识和工具运用较少,导致大学生群体存在两个极端现象:一些学生非常认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但是由于想要实现的目标过多,无法厘清哪些更重要哪些更适合自己,陷在患得患失、反复纠结的困境里而无法行动;另一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既不认同也不反对,对确立职业生涯目标不感兴趣,认为跟随大流即可,既无目标也无动力的随遇而安心态让其没有行动。

2大学生“知易行难”困境破题

后现代生涯理论认为职业生涯教育不仅仅是生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将生涯发展与规划技能应用于个体的学习、职业发展以及生活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效地学以致用。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明确目标,采取积极行动,并持续努力来实现既定目标。

作为我校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讲教师,笔者采取后现代生涯教练的思维模式,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需求导向出发,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主导的权威者角色转变为课堂对话主导者和情境引导者,运用后现代生涯理论《一生只做八件事》中的“平衡轮”工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梦想、独特的天赋潜能、阻碍自己成功的障碍、思考模式的误区,探讨人生目标与使命,寻找职场定位。

(1)用生涯意识唤醒替代生涯理论介绍进行课程开篇引发学生兴趣。多年的授课经历让笔者意识到只有唤起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才会有“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的强烈需求,才会有持续的“生涯规划”行动力。笔者在课堂上提供自己和其他人生动的生涯幸运故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分析生涯人物成功背后的原因,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幸运绝非偶然,“有规划的旅程叫旅行,没有规划的旅程叫流浪,成功的人生是规划出来的。”

(2)将平衡轮工具应用到自我认知、目标制定和督导行动中,让学生的目标逐步落地。“平衡轮”结合了左脑(分解及分析)和右脑(整体图像、感受、直觉)的优势,能够让学生有比较深的觉察。具体操作就是先做生命觉察轮,接着做生命规划轮,然后再做规划执行轮,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想实现的目标,并逐步将目标变成一步步可见的行动。首先引导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成八等份,然后将自己生活或生命中最为看重的内容填写在图中,依据当下对于每个部分的满意度进行打分,根据数字大小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描出每个得分部分的阴影,就会看到自己当下的生命觉察轮。

在运用平衡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所展示的一定是学生本人的现状;对每一个部分是否满意,满意的程度如何,哪一部分需要改变,这些都依照学生本人的标准,必须由他自己做出判断和决策,而不是遵照老师或者他人的意愿。

3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与实践情况调研

通过对选修2016年春季学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生,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授课,并进行了一年的督导跟踪,2017年3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一生只做八件事的认知与实践状况调研。通过对调研问卷的SPSS分析,从中可以反映出“一生只做八件事”的授课系统及跟进督导,对于学生个体开展自我评价、生涯决策、行动受益、行动效能、及进一步行动规划起到了较好的推动效果。

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经过“一生只做八件事”的系统学习及一年的督导,93.6%的被测者,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有了较多的了解或较为清晰的了解。与《职业决策效能感量表》中关于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部分的效能感提高相对应。

关于学生行动受益方面,自我决策部分——制作和践行八件事平衡轮,最为受益,排在第一位。充分说明采用平衡轮工具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开展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及自我规划。

经过对被测学生一年的跟踪督导,有96.8%的学生对自己制定的平衡轮开始行动,其中87.1%的学生完成了3件以上,有接近50%的学生完成了4件以上,有3.2%的学生全部完成。一学期的系统授课及一年的督导跟进,同学们基本都有将强的行动意愿。只有6.7%的学生因为没有目标,不会规划而阻碍了他们的行动。90.3%的学生具有行动目标,由于缺少同伴、惰性习惯及动力不足造成行动受阻。

在今后的行动规划中,67.7%的学生愿意寻求同伴或加入组织群体,互相督导。这也反映出以激发和支持他人为目标,以陪伴和督导为手段的后现代生涯教育理念是非常有效教育形式,需要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

4实践之后的收获与思考

4.1宏观国家层面:“道与术”的关系

十九大指出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平衡轮的个人、家庭、事业和社会四象限分类法,唤醒我们沉睡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让更多人立誓为这个社会、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能让学生合理规划和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将立德树人这一宏大叙事,通过生涯规划理论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和可实现的目标,起到课程思政的作用。

4.2中观学生群体层面:“局与事”的关系

局是一盘棋,事是棋盘里的棋子。有的学生上了大学便没有了前进方向,茫然度日;有的学生想要的太多,终日忙碌;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盲目参与。“忙碌”是现象,“盲目、茫然”是本质,而且还存在一个恶性循环:越忙碌越盲目,越盲目越茫然,越茫然越忙碌。运用平衡輪制作觉察轮,将当前状态进行有序的澄清、分类,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又符合价值观的目标并进行合理规划,做好“事”,才能谋好“局”。

5结语

学生对一生只做八件事理念很认同,平衡轮对于在校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较高的正向影响。一学期的系统授课及一年的督导跟进,同学们基本都有较强的行动意愿,但是从践行结果来看“知”易“行”难,理论非常认同,但是并没有在内心深处形成持久的共鸣、共情,也缺少意志品质去完成,存在知与行的断层和情与意的缺失。由此,我们的工作目标就相应的转变为帮助支持学生深度践行八件事理论,在“知与行”之间架构“情与意”,使八件事理念真正内化进而转化为学生行动。

参考文献

[1]杨长征,王小丹.一生只做八件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11-12.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