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堂

2019-12-09 02:04丁海荣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提出通过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开展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基于教育目标,实施规则意识强化训练;基于大德育观念,让学生心灵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等教学建议,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规则意识 儿童立场 大德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43-0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了义务教育階段学生要初步了解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以及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些规定为培育学生法治观念、树立学生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如今,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承载着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步入学科教学正轨。这门课程尤其重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法治教育的要求,凸显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促进儿童法治观念的生长与发展。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才能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法治之光照亮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呢?

一、阳光照童心: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开展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

儿童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中心,也是目的指向。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儿童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所有的方法、手段、策略,都应该契合儿童的天性与需求,促进儿童生命的拔节。基于“为儿童的学习”教学主张,道德与法治课应以“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遵循“儿童参与”的基本原则,让课堂教学契合儿童的视角及成长需求,驻守儿童立场,开发和研究适合儿童成长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展适合儿童的体验活动,把规则意识的种子播种在儿童的心田,为其法治意识的发展奠基。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种植的不易和乐趣,了解植物养护的小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花草的爱护之心,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课前笔者就布置学生尝试种植、管理、欣赏家里的小花小草,然后在课堂上开展种植经验交流,继而一起动手种绿植。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兴趣盎然,非常细心地打理着每一片绿植。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这时,笔者趁机利用课件展示公共场所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展示人们对它们的欣赏。在实景实情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共情,也深刻理解了公共场所的花草和别的设施需要每一个人珍爱与呵护,认识到这就是规则和公德。

这样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建立在儿童自己体验的基础之上,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说教,切切实实地滋养着儿童的心灵。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儿童在实践中体验规则、修养品德,规则意识的种子便能在童心里生根,在阳光下发芽。

二、阳光助成长:基于教育目标,实施规则意识强化训练

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在日本,儿童从小就必须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种教育模式是把成人社会的规则和要求渗透和贯穿于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使儿童学习成长的过程变得社会化,有利于儿童早期就树立规则意识。所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在正确的儿童观观照下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形成与发展。儿童是幼苗,规则是阳光,光合作用越强,树叶会更绿,花儿会更美,枝干会更壮,即教育的效果越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堂上设计一些交流与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识和安全标识,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与此同时,笔者带领学生在课堂模拟道路和红绿灯、路牌等场景,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辨析、纠正行为,强化交通规则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又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是让学生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并让他们懂得遵守学校生活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说规则、改规则、定规则。通过课堂多次重复的规则强化训练,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校生活离不开规则,每个人都要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

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我们所落实的规则意识教育内容,看似有些反复,却遵循了在学生原有规则意识基础上螺旋上升强化的逻辑。如此,学生的规则意识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扎扎实实地生根、发芽、长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也能使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三、阳光亮心灵:基于大德育观念,让学生心灵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大德育”观念,拓展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范围和领域,通过多种学习载体和学习方式,将规则意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心灵全方位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直接体验,领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亲亲你,大自然》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笔者于课前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带给人们的礼物。此后,在课堂上举办一个“秋色博览会”,请学生展示自己在大自然中搜集到的秋天的“礼物”。博览会是笔者创设的具体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展示、分享自己的“礼物”。在此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展开大自然、环境保护主题规则的讲解,无形中促使学生萌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激发与升华。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为喜爱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学习最为基本的载体和形式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的这6年》一课时,笔者和学生设计了一个互动游戏——“我和老班心连心”。游戏规则是:教师说一个动作,学生要立即做一个反动作。整个游戏过程师生合作默契,大家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师生一起游戏、一起享受活动、一起分享快乐,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依照规则快乐互动的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遵守游戏规则的乐趣。

(三)调查采访活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调查采访活动也是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学习形式。调查采访是学生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体会、用脑思考的过程,也是师生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鄂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民族团结一家亲》一课时,笔者预先了解到学生对我国各民族相处的现状不是很清楚,而有些学生说民族之间有矛盾,至于有哪些矛盾,到底怎样产生的,他们说不清楚。于是,笔者布置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研究。经过认真的了解探索,学生有些明白了:有些民族矛盾是因为民族之间的差异造成的,还有些民族矛盾是中外敌对势力的挑拨造成的。接着笔者趁热打铁,适时提醒学生:为了促进民族团结,使国家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宪法》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对自己的义务做了充分的拓展想象,问题圆满得到解决。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融入具体的事件或者具体的情境,效果会更加突出。因为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经过亲身参与游戏、调研采访,获得感性体验,内心共鸣强烈,从而使其获得凡事都要讲规则的认知。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构建阳光灿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使得规则的学习体验、规则意识的培养和生长,彰显学科特色、学校特色,真正让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绽放华彩。

作者简介:丁海荣(1978— ),女,江苏盐城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规则意识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