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类型与种植结构调整路径机制研究

2019-12-09 02:06王玉婷
智富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土地流转

王玉婷

【摘 要】本文理论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户类型与种植业结构调整之间内在机制与联系。结果表明:(1)随着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纯农户和II类兼业户所占比重波动较小,1类兼业户及非农户比重在上升,农户类型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现象。(2)农户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耕地逐渐流入种植大户手中。由此提出政策建议,提高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培训力度,促进劳动力外出及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引导农户按照国家宏观战略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户分化;种植业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入世以来,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i,农业收入有所增加,但农业边际生产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农业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其他部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农民依然为“弱势”群体。然而农业及非农雇工日平均工资快速上涨ii,农户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束缚,农民会根据综合比较收益更加倾向于报酬较高的部门就业(刘乃全,2009)[1],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任意流动和非农边际收益差异的提高,导致农民兼业行为日益深化,农户被边缘化、副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陈晓红,2007)[2]。在农业人口结构变动和农户分化iii背景下,农民作为生产投入的主体,根据自身禀赋和调整种植决策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进而种植业结构iv发生了改变v。因此,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避免“非粮化”现象,廓清不同农户种植行为变化特征和种植结构变动的影响显得更加迫切。

关于农户分化相关研究多数集中于农户分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农户分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土地经营权流转、家庭总收入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正向影响(陈晓红等,2007;陈会广等,2010;许恒周,2012)[2-4];

综述已有研究,多数学者研究分析了外部性条件、家庭资源禀赋等因素对种植业结构的影响,但忽略了以微观农户为视角的农户分化对种植结构变动的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农户分化与种植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并使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2008-2015年农户追踪数据,深入分析劳动力不断外流和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户分化对种植业结构的影响,从保障粮食安全视角为相关政策提供新的启示。

二、数据来源、农户分类标准与样本统计描述

(一)数据来源及农户分类标准

数据采用2008-2015年中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选取全国31个省8年面板数据,将农户数据与村组数据融合,剔除无效及缺失数据,最终有效样本量为117389户,选用数据包括家庭劳动力外出情况、土地变动情况、家庭收入情况以及村组信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导致的地区间农业发展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全国31省农户分成8个大区vi,分别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大西北地区。

农户分类标准。在已有文献中,以非农收入作为分类标准,将农户类型分为纯农户、兼业I类、兼业II类户及非农户(王丽双,2015;刘同山,2014;聂建亮,2014)。非农收入小于10%(包括10%)为纯农户,11%-50%之间为兼业I类农户,51%-90%为兼业II类农户,非农收入在91%以上的农户为非农户。

(二)样本描述性分析

1.全国不同类型农户比重变化趋势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表1中:2008年—2015年纯农户成“S”字型变化趋势。2008-2010年纯农户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从2008年的5.04下降到2013年的4.52,下降了10.03%。这也是由于随着农业补贴政策的下放,调动了农户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又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吸引大量農业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开始纯农户占比又表现出小幅度下降趋势。

兼业户发展趋势表现出差异性。其中I类兼业户处于不断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18.94,下降到2015年的13.88,8年间下降了26.72%。II类兼业户处于缓慢下降趋势,从2008年53.72下降到2015年的6%。综合I类和II类兼业户来看,整体上兼业户处于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72.66下降到2015年的67.70,下降了7%左右。非农户占比处于不断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22.27,上升到2015年的26.73,上升了2%左右。兼业户的变动趋势也是由于兼业户始终认为“田地”是根本,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愿意脱离土地,但当非农收入比例不断上升时,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收益有着明显变化,那么兼业户也会选择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提高家庭总收入。

2.作物内部结构变动趋势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8年—2015年农户家庭种植的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均处于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的有小麦、稻谷、大豆,下降幅度在10%左右,其他粮食作物下降的幅度较小;经济作物中上升比较较大的为油料作物,2008—2015年8年间上升了26.3%,而其他经济作物处于小幅度下降趋势;园地作物变化趋势不明显,变动幅度在2%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纯农户或兼业户在农户选择农业生产时,选择几类或者一类农作物进行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户家庭收入来源表现出不同的方式,除农业收入外还包括兼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当农户家庭收入表现出不同形式时,农户家庭种植业结构就受到一定的影响。微观的变动将会带来宏观种植业结构的变动,进而分析农户类型对种植业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基于本文的研究,给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不同的农户类型所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同,因此要妥当处理不同类型农户的关系。第二,兼业户仍然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兼业户维持现有种植规模不变,或引导兼业户将土地向种植大户手中集中。第三,政府大量组织农技培训,提高参与农业生产人员技能水平,促进农户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注释:

i《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5》农产品价格上涨了2.27倍,而食品的价格上涨了2.15倍。

ii《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5》,数据显示,与2004年比,2015年非农工资上涨了3.54倍。

iii本文所指的农户分化是由于家庭成员的职业化,形成的纯务农农户,兼业农户以及非农户等类型。

iv本文种植业结构是指农户增加或减少不同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如扩大粮食作物面积或粮食作物改经济作物等。

v《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2014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3.7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了19.57%,全国总播种面积增加了5.85%,种植结构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

vi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和山东、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和海南、黄河中游地区:陕西、山西、河南和内蒙古、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广西、大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和新疆。

vii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和署类;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草和蚕桑;园地作物包括蔬菜、水果和其他。

【参考文献】

[1]刘乃全,刘学华. 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基于“良田种树风”的

一个分析[J]. 南方经济,2009,06:15-24.

[2]陈晓红,汪朝霞. 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7,04:25-31.

[3]陈会广,单丁洁. 农民职业分化、收入分化与农村土地制度选择——来自苏鲁辽津四省市的实地调查[J]. 经济学家,2010,(04):85-92.

[4]许恒周,郭玉燕,吴冠岑.农民分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2,(06):31-39+47. [2017-08-31].

猜你喜欢
土地流转
浅谈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新化县农用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影响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