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社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9-12-09 02:06冯素屏
智富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对策

冯素屏

【摘 要】我国儿童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一大难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的影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研究中国社会环境对儿童体育理念形成的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以求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找到对策,让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真正提高中国儿童的体育素质。本文以3至14岁幼儿园儿童和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大社会体育活动的视角,对影响儿童体育理念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努力为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社会影响因素;对策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本文中所提及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指儿童理解体育内涵后主动持续地投入体育运动。

一、我国儿童体育理念现状

从对3至14岁儿童及家长随机调查分析中了解到,大多数儿童仅仅喜欢体育活动本身,而缺乏自觉参加锻炼的意识;也有一些学生知道锻炼有益健康,但锻炼方法掌握不多,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目前体育家教的兴起更多只是为了应对体育中考、高考,这也恰恰说明学生体育理念的淡薄,锻炼习惯非常缺乏。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在的儿童没有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也就意味着没有长久的健康的体魄,将来恐怕难以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努力培养儿童积极锻炼的良好习惯势在必行。

二、影响学生体育理念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传统理念的影响

泱泱中国,礼仪之邦,讲究四平八稳,“君子不重不威”,以至中国人缺乏旺盛的肢体活动欲。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素质,但是重养生的多,重体育锻炼的相对少。喜静不喜动的中国传统观念,仍会让大多数成年人包括家长和老师们,看到爱跳爱闹的孩子就会斥之顽皮,而对文静懂礼、少年老成的孩子多会赞不绝口,这样的传统理念所营造的氛围,让天性好动的中国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益趋向于做文静的君子或淑女,极大地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现代传媒虽然有很多关于体育的报刊杂志、体育频道、体育内容,但其对体育理念的宣传力度明显不够。儿童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体育报刊、杂志拥有量更少。反之,我们看到儿童最爱看的动画片、校园剧呈现更多的是暴力、早恋的因素,超级女声、才艺大比拼等节目中的成功者让众多儿童羡慕并模仿,而这些节目渗透体育理念极少,甚至对体育理念是一种冲击。

(三)生活环境的影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密集,自然环境污染、生活污染、交通事故及各种公害性问题仍待解决,高楼大厦的生活无法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日常体育锻炼的空间和安全保障,对儿童积极的体育理念的培养产生极大障碍。

(四)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代儿童的父母正值青壮年,是国家和家庭建设的重要支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锻炼,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性和生活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使家长不敢放手让儿童自己去锻炼,宁可把孩子放在各种培训班里。社会各种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其中英语、艺术类居多,体育类的相对少多了。孩子们忙于各类学习,更难以养成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

三、对策研究

(一)教育工作者队伍首先必须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明确中小学生体育理念养成的重要意义并将之渗透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已经喊响,但当前在校儿童很多人达不到锻炼时间要求,且1-6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的趋势,甚至还是会出现挪用、占用体育课和活动课时间补文化课、做攻关题等现象。

其实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更好地完成学习的有力保障,体育不好是次品,今日的儿童是明日的人才,体育理念的培养务必要从儿童抓起。同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长远的意义。现代社会因各种心理问题而出现的青少年犯罪越来越泛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就拥有一条正确的渲泄途径,失败受挫、遭到打击时跑一圈,出一身大汗,情绪就会缓和稳定很多,一定程度上会避免出现因为一句口角而拔刀相向的悲剧。

国家仍需强化行政约束力,保证体育锻炼和活动时间制度化的落实,使体育教育成为学校的整体性教育和全员性教育,把有计划地解决学生体育活动场所、配套体育设施、大课间体育开展、体育保健教师或人员的队伍建设与培训、成立校园健身组织网络等列入议事日程,真正形成大体育氛围,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养成体育理念。

(二)学校体育场地和设备设施的完善及合理利用。

基于儿童爱玩爱动的个性,如果体育老师引导得当,又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和器械让学生操练,孩子们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情况就会大有改进。但现实情况是:现在市区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一般能供儿童锻炼的场地都比较少,户外运动或者上体育课必须轮流用场地。学校内分别设置有一定的体育设施,但因人手不足,除上体育课有老师作示范并全程保护外平时是不允许儿童自己去使用的,这样体育设施的使用率就非常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学应根据学校、地方、地区的特色注重增减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开展多样性、经常性、小型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考核性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兴趣要求,以培养儿童运动兴趣和爱好,逐步形成他们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学校这个层面来说,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从安全保障这个角度来说,学校教师应在课间和放学后的时间实行轮值制,开放各种体育设备设施给学生们使用,不要因噎废食。

(三)与家庭和社区挂钩,开展经常性的校外体育活动。

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已成为现代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那种封闭的仅在校内体育健康课堂上锻炼身体的体育教育也已经被证明是落后的。

首先,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不是单靠每周两、三节体育课就能完成的,应与社区合作,利用各自体育活动设施进行互补,充分开发体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种集娱乐性、趣味性和表演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如健身操、舞蹈、小型体育运动会等,这些做法对体育新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很好作用,促进全民健身深入人心,形成了积极的体育锻炼大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体育理念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其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成功源于家长的启蒙和教育,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家园、家校合作的体育活动,或者布置学生与家长协作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家长对子女的接触和了解,另一方面形成一种家庭体育活动氛围,符合两代人的心理需求,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种理念的形成是长期的社会普遍的,体育锻炼必须从小抓起,加强儿童体育锻炼自觉习惯的养成,让国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和体育锻炼良好习惯,再不会重蹈“东亚病夫”的耻辱,必须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真正使全民健身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