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激情依旧

2019-12-10 01:09本刊独家报道
北广人物 2019年38期
关键词:杨静于洋老师

本刊独家报道 □记者彭立昭文/摄

【档案】

于洋是新中国电影的22 大电影明星之一,他出演的电影贯穿了整个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他当过公安战线的侦察员,也参加过暴风骤雨般的土改运动。他18岁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的拍摄,从那时起他就和新中国的电影一道踏上了万里征途。

本刊2014 年33 期曾报道于洋

从影七十年,他塑造的一系列在峥嵘岁月中不变本色的银幕英雄形象,总能站在时代的潮头浪尖并振臂高呼出时代的强音!七十年,他从《桥》的那一端走来,迈入成就他辉煌的艺术殿堂。

于洋与电影的缘分可以追溯到80 多年前。于洋本名于延江,出生在山东,小时候随母亲闯关东来到东北吉林,经受了“亡国奴”般的生活。12 岁时,于洋在影片《流浪儿》中出演主角“流浪儿”。表演轻松、自然,获好评。这也是他电影生涯中唯一主演的一个儿童角色。于洋成为东北电影公司的正式演员时,他已经成为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

那时,于洋和东影厂的伊琳、于蓝等40 多人分配到了东北牡丹江一带的山区去工作。于洋当时年龄最小,个子也还不高,可他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当时他负责了当地50 户村民的土改工作。迫于当时因为还有土匪活动,他们都是带着武器去启发教育农民的。大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顶着寒风去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晚上则和大伙围在火盆边交流“碰情况”。在他的努力下,很多农民都提高了觉悟,还一下子带动了村子里十多个农民加入了革命队伍。

1949 年, 于洋和大家到工厂体验生活,拍摄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于洋在该片中扮演主要角色之一青年炼钢工人吴一竹。从此踏入了电影界。拍摄完《桥》的于洋又接受了《中华儿女》《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戴手铐的旅客》等多部作品的拍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1 岁时,于洋跨进了新中国优秀电影演员行列——入选“22 大电影明星”,新中国革命电影发展道路上,处处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2010 年,迎来80 岁诞辰的于洋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他和秦怡共同出演了电影《情醉富春江》,在电视剧《天堂绣》中,出演了邝老爷子一角。这年秋年,在中国第19 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百花奖“终身成就奖”颁奖现场的舞台上,于洋高高捧起了“终身成就奖”的奖杯。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几十年的表演积淀,“人品”“艺德”自在人民心中。银幕上于洋是铮铮硬汉,银幕下他有铁血柔情!

记者在采访于洋夫妇时,正是他们心爱的儿子离开人世后的第一年。我一直不敢正面提起这件事情,因为我早已知道他们夫妇为此都生了一场大病,于洋老师还做了一次手术……在那段痛苦的日子里,杨静老师为了寻求安慰,还把自己珍藏的围巾一条条拿了出来,以寄托自己对爱子的哀思。丧子之痛严重影响了杨静老师的神经系统,使得她的双手落下了后遗症——手指尖几乎没有了弹性与感觉。为此,杨静老师忍痛写作,每天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一一写下来。

那次,于洋老师念了一段文字,杨静老师拿起笔,写下了一段他们两个对“青春”感受的文字——“我们的青年时代,天空是湛蓝的。抬头仰望高空,白云朵朵,低头可见清澈的湖水,鱼群畅游水中。我们的心,真的像纸那样纯净,—尘不染。我们热情洋溢着对劳苦大众的无限同情,我们每天寻求的是考虑自己对人民事业的贡献究竟有多少,我们每天期盼的共和国大厦日益升腾……我们为了这个理想,不断地磨炼我们脆弱的翅膀……”令人感动。

于洋为了摆脱痛苦,工作更勤奋了。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经常要出去调研,考察中国文化市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外,于洋还担任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委员、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委会副主任、北影演员剧团的名誉团长、中国名人垂钓俱乐部执行主席、国家海关总署的督察员等多项社会职务,生活很充实,也很丰富。于洋说:“我很高兴能在有生之年再做点事情,因为我个人和电影事业已无法分开。”“故事片《桥》,它也是我人生的桥梁!”于洋谈起当年自己只有18 岁时所拍摄的这部影片,充满了深情。

这部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讲述了哈尔滨铁路工厂的工人们,为支援解放战争,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松花江铁路大桥的故事。于洋在该片中扮演主要角色之一青年炼钢工人吴一竹。于洋记得自己去工厂体验生活时,条件艰苦。住在地下室一间大屋子的通铺上,像沙丁鱼一样挤着;而饭厅,就是一个锅炉房。“大家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谁计较个人得失。”

摄制组中有许多的同志都是从延安过来的,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至今让这位老艺术家感慨良多。有一次,拍钢水四溅,有人出主意说,在铁包底下加点水就能溅起来。结果钢水是飞起来了,但飞到了摄影师傅包杰的身上。火苗在他的棉衣上蹿起来,没停机器,还在摇机器。旁边的人拿起湿棉被捂到他身上,火苗又蹿到这个人身上,第三个人又拿起灭火的东西捂上去……直到把这个镜头拍完。这样的故事太多了。于洋老师告诉记者,“当时在哈尔滨铁路车辆厂,演员和工人都是好朋友。王家乙等人把军装脱下来给工人穿,自己则穿上工人的衣服,在炼钢炉前学炼钢。”于洋的话语里幽默成分浓浓,他似乎对当年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得特深。1949 年4 月,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终于诞生了。

猜你喜欢
杨静于洋老师
The Center Problems and Time-Reversibility with Respect to a Linear Involution
Little Women (V)
Little Women (IV)Retold by M. Albers
Little Woman(III)Retold by M.Albers
美联储加息的产物研究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of Unusual Atmospheric Light Emi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