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现状调查

2019-12-10 09:28马振涛马丽萍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

马振涛 马丽萍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对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在情感与态度上比较积极,但在实践层面比较薄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文化认同培育的对策。

关键词: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073-04

主流文化(mainstream culture)是指具有主导性社会地位,并产生主导性社会影响的文化[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2]。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营养,广泛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科学合理成分,能够引领社会风尚和代表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社会出现了深刻的变革,正在由传统的、封闭性的社会走向现代的、开放性的社会。在文化领域中,原有的主流文化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格局在逐渐发生变化,文化开始呈现出多元文化的趋势和特点。同时,西方的对外侵略与扩张形式已经转为更具隐蔽性的文化殖民主义。受经济社会中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不少人在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以及经济全球化下文化交流带来的各种文化快餐的同时,会慢慢放松对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警惕,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这种文化殖民主义的存在,从而造成价值观的扭曲和文化认同的模糊。针对这种环境,我们在文化战线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发展。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是人类对于文化共同体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主力军,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着能否实现他们身上所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语言作为广义文化范畴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的载体,既反映文化的特征,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外语学习的影响,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重构。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如高一虹(2003)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对自我认同变化会产生显著影响,徐红梅、罗芳春(2014)在文化认同理论视域下探讨了外语教育中提升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策略。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外语院校大学生群体虽然总数并不高,但是在目前的全民学习外语的大环境中,通过研究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外语学习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其探讨将对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文化认同培育等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调研概况

为了深入了解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为主、观察和访谈为辅的方法,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对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归因分析,探索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培育策略,使高校发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职责。同时使高校的外语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本研究的调研对象主要为北京外语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该院校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院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专业+外语”的模式,即使非外语专业的本科生,其外语类课程的比重也非常高,达到了56个学分,他们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上参照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设置。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毕业时可以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也大多采用双语教学,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多精力放在了外语学习上。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主流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从认知、情感、态度、实践四个维度编制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问卷,对调研所得数据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先期编制的《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现状调查问卷》选择25名学生进行测试,测得Cronbach'sα系数达到0.82,说明问卷项目内在一致性较好,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在中期的问卷正式测试中,通过网络在线形式和现场发放问卷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问卷523份,收回率为95.1%。去除少量无效问卷后,实际可使用的有效问卷为512份,占回收问卷的93.1%。在后期的数据分析中,对搜集的数据进行了科学分析。

二、调研发现

(一)主流文化认同总体情况分析

调研所设计的问卷《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共有34个题目,分为认知、情感、态度、实践四个维度。通过赋值的方式,将问卷中的各题目进行编码,将所有的问卷所得数据输入SPSS19.0社会学统计分析软件中进行分析。问卷采用里克特式量表编制,每个问题的五个选项分别代表1、2、3、4、5分。每个维度的最高平均分为5分(表示完全赞同),最低平均分为1分(表示完全不赞同),中间分为3分(表示不确定、不好说)。文化认同总分則是由前四个维度平均分相加而获得,平均分越高,说明单个维度所反映的情况越好。主流文化认同总分最高分为20分(代表完全认同),最低分为4分(代表完全不认同),中间分为12分(代表不确定)。总分越高,意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采用p≤0.05作为数据分析的置信度。

如上表1所示,该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均值为14.28分(满分20分),超过了中间分12分,说明该校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具备了较高的认同程度,表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主流文化认同值低于16分所代表的“基本赞同”的要求,处于“不确定”与“基本赞同”之间,比较偏向“基本赞同”的位置。同时,大学生在主流文化认同四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也不平衡。认知维度和实践维度的得分相对偏低,其中认知维度平均得分3.42分,在四个维度中得分最低,其次是主流文化的实践维度,平均得分3.49,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均在“基本赞成”与“不确定”之间,稍微偏向于不确定的状态。主流文化认同的情感维度得分3.66,处于中游水平,最高的是态度维度,得分3.71,这两个维度得分虽然也处于“基本赞同”与“不确定”之间,但是偏向于基本赞同状态。

总的来说,该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四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超过了中间分3分,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其中两个维度偏向于基本赞同状态,另两个维度偏向于不确定状态。这个数据说明,该外语院校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也保持一定的情感倾向性,对主流文化的这种认知水平和心理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评价水平,但二者之间并不对等,对主流文化的某些认知上的欠缺并未影响到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积极肯定的态度评价。同时,大学生对主流文化普遍持比较肯定的态度,在实践上也较为积极,但是在均值比较上看出二者并不对等。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积极肯定的态度,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实践行为。

(二)主流文化认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摸清影响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因素,针对身份条件不同的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比较。根据交叉分析的基本原则,按照问卷中个人基本信息的设置,主要从性别、政治面貌、年级、家庭、民族、宗教、外语学习等七个方面,对该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展开相关性分析。

1.性别与大学生主流文化相关性分析

如上表2所示,性别与该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对问卷进行的均值比较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f=0.54,p=0.47>0.05,虽然女生均值略高于男生,但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在性别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2.政治面貌与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相关性

我们将该外语院校大学生的政治面貌与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做了相关性分析,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均值比较与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3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f=24.05,p=0<0.05,说明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党员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均值要明显高于非党员同学。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外语院校在就读期间入党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学生中综合素质的佼佼者;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党员大学生平时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相对于普通同学来说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主流文化,这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3.年级与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由于f=1.39,p=0.27>0.05,该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但是从各年级的认同均值上还是能看出一些特点,即低年级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要稍微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随着外语学习环境的影响(包括外来文化氛围的影响),大二和大三的主流文化认同均值有偏低之势。但是随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熏陶,加上自身思想的日趋成熟,他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又逐渐呈上升趋势。

4.家庭来源与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F=2.15,p=0.14>0.05,说明大学生的家庭来源与主流文化认同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农村略高于县镇和城市(农村M=14.33,县镇M=14.21,城市M=14.17)。这也说明,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经济原因并非唯一因素,也并非决定性因素。

5.宗教信仰与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F=0.03,p=0.79>0.05,说明宗教信仰与主流文化认同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否信仰宗教对该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影响较小,但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均值(M=14.29)略高于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M=14.26)。

6.任职情况与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从表7中可以看出,统计数据表明,F=46.73,p=0<0.05,这说明大学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情况对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情况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在外语院校,由于班级活动比较丰富多彩,学生干部的锻炼机会比较多,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比不担任班干部的学生多,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积极的正面的事物,从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均值(M=14.38)普遍略高于一般同学(M=14.24)。

7.外语学习与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相关性分析

从表8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会对其主流文化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F=21.77,p=0.04<0.05,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从均值来看,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负相关。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外语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必然要大量接触外来文化,包括其他国家的价值观、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些外来文化元素的大量接触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外语学习者产生影响,这种接触虽然对其学习语言和文化有利,但同时也存在影响其对主流文化认同的风险,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三、讨论与对策

前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北京某高校为例的外语院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流文化认同程度,主流文化认同均值超过了中间分数,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调查结果同時也表明,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的认同程度还未完全达到“基本赞同”程度,距离“完全赞同”还有一定的距离。影响外语院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因素很多,既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也有外语学习环境因素、外来文化和多元文化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等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

本次研究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之前一些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高一虹(2003)曾研究过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之间的关系,发现英语学习的动机强度对六种自我认同变化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年级、英语水平和专业与动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3]。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随着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形形色色的外来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不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社会环境中,外语院校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地位非常复杂,他们所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对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长期学习使他们比其他院校的大学生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环境又需要他们具有敏锐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不良文化因素的侵蚀。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外语院校的大学生在文化心理上总的来说秉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良好品质,能够正确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外来文化并没有盲目认同,而是理性地采取拿来主义,正确地认识文化交流的本质,在多元文化的共处中坚持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当然也不可否认,在西方文化殖民主义隐蔽的渗透中,在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的宣传下,个别大学生陷入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物化认同之中,热衷于接受和消费各种作为文化符号的外來文化产品,包括西方节日、洋快餐、好莱坞电影等,而对自身社会的主流文化却了解甚少。这种文化符号的消费逐渐从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由表层消费演化为深层消费,最终将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影响对于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将是潜移默化的、渐进式的,对此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警惕。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注意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教育问题。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澄清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一些误区,使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们所理解、接受和认同,成为他们的主导价值观念。

其次,我们应该在外语类院校大学生中加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使他们在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同时,首先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要尊重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历史形成的诸多文化观点,包括革命精神和革命理论等,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同时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上,可以增加诸如大学语文、中华文化礼仪、中国革命史等选修课程,通过文化论坛、知识竞赛、参观展览、社会实践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对当今主流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认知上了解、情感上热爱、实践上践行社会主流文化。

同时,在对待外来优秀文化成分的问题上,一方面,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包容能力,使学生理解现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文化的包容性,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能够以求同存异的心态进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教育者也需要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清醒地甄别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大学生的行动。

总之,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问题,和所有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一样,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使主流文化成为充满现实关怀的、被大众所真心认可的文化。

参考文献:

[1]薛炎.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高一虹.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强度与自我认同变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5).

[4]徐红梅,罗芳春.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外语教育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英语教师,2014(9).

收稿日期:2019-05-15

作者简介:马振涛(1973-),男,山东泰安人,副教授,从事跨文化学研究;马丽萍(1979-),女,河北沧州人,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