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的EPC总承包模式研究

2019-12-10 09:56李士兴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23期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

李士兴

摘    要:与传统的建筑相比,预制装配式建筑具有节约成本,施工效率高,对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21世纪中叶,我国就提出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其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甚至是停滞不前的。近年来,预制装配式在建筑技术以及管理上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是这与我们的发展预想仍具有较大的差距。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模式的研究上,希望能够加强创新管理模式,最终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EPC总承包模式

1  引言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预制装配式的进一步发展,应用EPC模式就需要加强对其模式的创新,进而推动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从当前来看,虽然我国预制装配式的发展在其技术水平上具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仍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发展的角度来看,EPC模式的应用是发展预制装配式的有效途径。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有利于实现建设项目的整体管理,降低成本,节约资源,符合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的性质。为了改善预制装配式行业的管理现状,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以能够达到全过程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时有效解决预制装配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预制装配式的发展。

2  EPC 总承包模式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应用必要性

2.1  政策环境导向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步的阶段,其技术仍不够成熟,管理机制也缺乏完善性,整体管理模式十分落后。我国的政策环境导向是发展装配式建筑,一方面通过发展装配式建筑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另一方面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未来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投资规模会逐渐增大,对工程进度、质量、社会、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因此,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选择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管理,发挥产业集成优势,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2  行业发展需要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成本高、产业管理不完善、技术体系缺乏、企业能力不足等问题,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迫切需要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改变现在粗放管理的状态。装配式建筑项目应用EPC总承包模式,实现全过程一体化管理,能够降低成本,优化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符合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生产施工一体化管理的特点,应用EPC总承包模式解决了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2.3  管理模式创新需要

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之一就是管理模式落后,很多装配式建筑项目还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设计、构件生产、装配施工、运维等各阶段脱节,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优势不能有效发挥,新型建造方式应用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极大影响了装配式建筑建造优势的发挥。为了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创新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构件适合装配式建筑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

3  装配式EPC总承包模式的建立

3.1  合同管理模式

合同管理的搭建是预制装配式EPC管理模式构建的内容之一。该种模式预制装配式的核心参与者为建设单位和EPC总承包单位,由两者形成总价合同,总承包单位对工程全程负责。由于预制装配式项目涉及的领域很广,如果合同允许,总包单位可以将项目的部分工作分包,总包单位应进行全面管理。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招标确认EPC总包单位。招标的时候建设单位要全面考查总包单位的设计水平,部件制造水平,建造水平以及各方面的综合水平。EPC总包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业主监督。有关部门在预制装配式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参与方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强制标准。在合同的基础上,EPC总包单位可以把其中一部分项目分包给符合条件与要求的分包单位。并保证分包商可以按保质保量地完成分包项目。总包单位分别和分包单位与供应单位形成合同,总包单位居于主导位置,因此应在分包上注重把控,严格禁止非法分包与转包,并对所有参与方进行管理。

3.2  组织管理模式

组织管理搭建的主体是建设单位,,EPC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供应单位以及咨询单位。基于预制装配式的EPC管理模式的组织体系与框架应涉及整个过程,并反映参与单位的关系。在预制装配式的现场安装过程中,预制装配式建造的机械使用率高,施工过程较为繁琐。提前解决设计缺陷造成的施工碰撞,并按照计划和节点有效组织人员,材料和机具开展建造。从而,使各工序按顺序搭接。为了避免在施工环节部件预先埋好的管线掉落和接头出错等情况发生,在现场施工的时候,总包单位须派遣专业工作人员到现场辅助施工。在后期的运维过程中,依托BIM数据中心,我们将搭建预制装配式的运维系统。在维护方面,管理单位的员工可以使用基于物联网的技术直接从BIM信息管理平台下载项目部件和设备的信息。同时,可采用电子标签技术,以获取有关材料,尺寸,类型,安装位置,生产日期,生产单位,运输状态等的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质量问题可以通过构件的“身份证”来追踪,并且可以清楚地定义责任主体。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追查困难,纠纷或互相推诿的发生率。

3.3  费用控制管理模式

(1)设计阶段。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设计与传统建筑项目相比多了拆分设计和深化设计,在建筑设计和各专业设计的基础上将构件分解,深化设计时要站在全产业链角度,充分考虑各参与方和各专业的需求,构件生产和施工都会参与进来。设计阶段的费用控制,从主要的设计费用进行控制,设计是充分考虑构件的生产和装配施工问题,把连接节点标准化,优化拆分设计减少构件的规格和种类,降低预制构件模具多规格的投入。

(2)生产阶段。预制构件生产厂在制作生产时严格按照预制方案、设计图纸及相关质量要求进行生产。依据预制构件的生产数量、形状尺寸、型号规格、等确定合理高效的生产方案,严格把握生产质量要点,编写配套的构件生产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并做好构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使预制构件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更好的保证。考察生产线和生产工艺,制定合理的生产方式。

(3)施工安装阶段。施工阶段是装配式建筑项目工程实体的形成阶段,也是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消耗的阶段,具有时间周期长、变化因素多等特点。项目前期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会在施工过程中暴露出来,造成施工阶段费用控制工作难度加大,加强施工阶段费用控制对提高项目投资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3.4  信息管理模式

在预制装配式项目中,每个参与单位都必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及时有效的交流是十分关键的。在交流过程中,可采取BIM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连接项目的各个参与单位。从而,实现参与单位全程低延迟,高效率的交流,使项目管理的效率得到优化。采用预制装配式EPC模式时,应更为充分地利用BIM信息技术,使每个参与单位能够在同一平台上交流,令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最终使信息管理得到优化。

4  结束语

在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发展装配式建筑需要不断地转变生产的方式,继而实现建筑的现代化。但是,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仍存有一定的问题,这也就需要从管理模式入手,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即EPC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是推动现代化建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芬.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 包建桢.以EPC模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建材装饰,2017.

猜你喜欢
装配式建筑工程
居住建筑中装配式钢结构的应用经济性分析
建筑工程中土建预结算方面常见问题的分析
预制装配式波浪桩生态护岸研究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高支模监测应用与研究
关于高层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施工技术探讨
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浙江省为装配式建筑划分等级
建筑工程审计难点探析
甘肃省首家装配式建筑工程公司成立
试论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