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9-12-10 09:47李静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高中语文知识点

李静

作为培养受教者创造美和鉴赏美能力的教育,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高中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如古诗词作品不仅语言优美、朴素,还凝聚了诗人的智慧及情感,可以承载部分美育的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美育资源,既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实现人文培养与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注重背景介绍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蕴含审美情趣,饱含作者浓厚且强烈的情感。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可以通过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来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为例,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有不同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该诗是诗人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所作,亲人和友人皆不在身边,只有熟悉的康桥陪伴着诗人;有些學者则认为诗人在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在离开英国伦敦的前夕,于黄昏时来到康桥流连忘返,从而写下《再别康桥》。虽然这些说法不一,但这首诗是诗人离开英国时所作,诗人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对康桥的爱恋和无奈离开的愁绪。教师讲解完该诗的写作背景后,学生方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感,从中体会这首诗所蕴含的真正内涵。

又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一文章时,为了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必须要做到知人论世,对作者的写作背景与经历要有所了解。该文章虽然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但这种情感与作者笔下的秋的“悲凉”并不矛盾,这种“悲凉”与作者落寞的心境相吻合,也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北国的秋景在其文章中呈现出独特而强烈的悲凉的美。

二、合理创设情境

相关资料表明,人们开展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就是直观感知,这也是进行审美活动的重要环节。由此可知,高中语文教师进行美育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陶冶学生的性情。同时,教师讲解知识点时,应该以知识点的内容为基础,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演示相关的视频、音频、文字和图片等,以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直观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水平。

以《再别康桥》为例,教师往往会讲述新月派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为让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教师可借助音频配乐朗诵来体验诗歌如乐的美感,并用图片的形式展现诗歌所描绘的图景——被夕阳余晖所洒满的粼粼水波、夕阳中动人明丽的金柳等,便于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画面的联想。另外,教师也可以从所要讲解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出发,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予以播放。当然若知识点涉及到国外或少数民族的风俗,教师可做深入讲解,让学生对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民俗风情有一定了解,更好地感知不同风格的美。

三、注重揣摩字句

关键词句能体现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关键词句予以品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此外,教师应该注重文章整体内容的教学,如讲解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文中联用大量四词,通过如画的树林、众多的船只、清澈的江水等将广阔的湘江展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中的豪迈之情,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和想象能力的提升。又如《故都的秋》,该篇文章的关键句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用“清”、“静”、“悲凉”来总括全文内容,通过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来抒发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深情,也流露出作者孤独、忧郁的心情。

四、加强文本朗读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内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就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对所学内容进行朗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点;同时,朗读也是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方式,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审美,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高中语文诗歌教材内容有自然风光、浓厚的思想情感和饱满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朗读能充分了解诗词的寓意,准确把握主旨。

如讲述《赤壁赋》《离骚》《逍遥游》《春江花月夜》《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古典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并为文本内容配上相应的动态画面,这样学生能在形象和声音所结合的情境中准确理解文本,感受不同的语言所带来的不同审美氛围,学会欣赏美、感知美,深入地融到文本营造的意境中。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以视频中的朗读取代学生的朗读,朗读视频只能发挥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学生仍然是课堂朗读的主体。当然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有限,教师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情感,合理控制朗读节奏和语调,这样方可朗读出韵味来。

五、强化课外拓展

教师在课后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审美价值较强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使学生在个人阅读之后以小组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读后感的探讨,以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从情感的层面强烈认同文学作品,并能通过朗读、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方式提升审美能力。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然而因教材所选的篇目有限,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延伸及拓展,这样方能深刻领悟诗词之美。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该从教材选篇的不同特点出发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延伸,具体包括:①从诗词作品的经典评价进行拓展延伸,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多引用名家评论,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佳作,如钟嵘的《诗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让学生在诗词之美的评赏之中有所收获,进一步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审美鉴赏水平。②针对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拓展延伸,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不同作者的风格,并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对作品的境界高下予以评判。③拓展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作者在不同作品上的不同表达方式,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整体创作风格。

综上所述,美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爱好美、能审美的一种教育,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学又承担着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任务,所以,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美育资源,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理解、记忆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实验中学(330006)

猜你喜欢
美育高中语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