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

2019-12-11 10:05石梓元
青春 2019年12期

我又梦到我了,他站在半掩的门后,同样回我以望。

所以我悚然醒来,额汗涔涔。而头脑一俟清明,那“我”的形象面貌,连同梦之本身,统统糊涂褪色了。这个无由来的梦令我不安,像蛞蝓爬上背脊。

之医生表示,梦到自己是很常见的压力反应,据他所知,许多人都这样,不必多虑。他建议我回江南故乡休养一段时间,很快就会安心定神的。

在这段话里,也在医生的眼里,我是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不高,偏瘦,近视,留寸头。以上短语似乎拼凑了一个“我”的形象。

当然首先,我不满意这样化约至极的自我介绍,因为在我看来,我是一个鲜活个性的主体。其次,这些枯燥信息也不能满足你们读者的胃口,无论你有何种小说风格上的偏好,如果文本中可见某个主角,那你或多或少都会期待些什么,比如他或她的职业、阶级、社会关系、审美品位、个人癖好和关键回忆等等。基于这些,你才能去把握主角,理解其行为逻辑,进而共情地投入小说故事的走向中去。换言之,我们(即我本人和你们读者)达成了共识,都要呼唤一个看上去活生生的角色。不过,该呼唤在本篇小说中卡壳了。

1

我听了之医生的建议。所以此刻,我正坐在回乡的火车上,琢磨自己。

蒙尘的窗外,所见是似曾相识的南方景观:丘陵如伏,雾罩的、水道隔连的居所,以及绿的榛莽。细凝种种这般,忽远又近,对我陌生。

我久久打量窗上(在玻璃的边侧,有一条细长的、乳银色的、某种软体动物留下的黏涎)映现的自己,疾退的南景模糊了它的轮廓:

短发密匝,因未修整而显得张扬蓬杂,在后脑勺处有一道狭长的白疤,据说那是我幼时登高,不慎跌落留下的。我始终嫌恶自己发量过多,且发质太硬。曾留长发至肩,大概一副邋遢相,置气全剃了干净。可此刻,我已想不起那是何时,长发又是什么模样了。我的眉毛原本应该浓密过分,似乎奶奶和幼儿园老师都对此啧啧,现在它冒出几块不规律的疏处,尤其左眉尾像是截断一道。我鼻梁高,而鼻翼肥宽。戴一副方眼镜,银金属边框,灰蓝的樹胶镜腿。有人说过我的眼镜哐里哐当,像是簸路上的自行车,可准确来说,它更多时候是因沙眼症而耷拉眼角。我有发呆时抠嘴唇的习惯,偶尔还啃指节,所以我的下嘴唇常常是龟裂的,或发炎微肿。耳朵是我最寻常的五官。

半身映像里,还见我的肩膀,因少锻炼它并不结实,与手臂大致同粗。我稍有驼背。穿着提花的蓝染古巴式衬衣,领口显露白背心的一截。卡其绿的长裤太低,未映入窗。我不习惯戴表。

2

这般细致的自我介绍似乎让我具体可感了些,这能让你们稍有满意吗?当然现在,你们还远远不能对我产生共情,请稍安勿躁。

旅途漫漫,我何时睡着,做了场记不起的久梦。再醒来时,前座坐着一位新乘客,他大约二十来岁,看上去似曾相识。可我想不起名字。而他主动寒暄起来。

“你不记得我了吗?我是石梓元,”他说,“以前我们一个学校,你毕业那年我刚上初一。你那时是个体育好手,还是周边有名的好事分子啊。”他突然抛出许多信息,我不免一时惶惑,语塞了。

“你最近都干些什么呢?”为了缓解气氛,我找了个话头。

他好像想说点什么,又咽下了,肘支膝盖,半弯下腰来。这时火车进入隧道,光角变换的瞬间,我和他的窗中映像重叠了。或者确切说,两个映像抹消了前后之分,梦幻似晕染合一了。不过很快,黑暗沉下来,黯淡了这个异衍的合像,而窗面上那条乳银色的细长黏涎却反更明晰了。隧道顶部紧急灯的绿光有节奏地扫过车厢,石梓元手表反射着薄光,缓和,调子渐息。何时起,一层朦胧而浆白的雾罩在窗外生发,这一气象倏忽而来,火车也随之减速了。直到穿过长长的隧道,火车在某标识难辨的站台前停了下来。

厢内的乘客一时间都起身了,其人数之多超出我的预料,他们(都背向我)极有条理地收拾各自的行李,没有任何骚乱。然后半分钟,或半小时,乘务员开始播报通知,大意是:由于气候突变,本趟列车将于此终止,请全体乘客自觉下车。石梓元长出一气,拍拍我的肩。“真不巧。不过我常来淡竹镇,带你去我常住的旅店。”他说,“之后天晴了你再回家不迟。”

他如此说着,像是对我了如指掌。

3

下车,发动机已停转了。这是个极小的车站。只有两道不足十米的月台,正四方酝酿的雾涌间,“淡竹站”的黑蓝色站牌似是悬于中空。扑面来湿重的水气,我环顾前后,勉强可辨两座半月形的绿湖,它们古怪,陷在莽莽的不知是青稻还是野草间。

我同石梓元有一搭没一搭闲扯,向地下通道去,水泥立柱在余光中随步重合。远处某根后,探出一糊涂的半身,他着暗调上衣,还以蓝口罩蒙脸,古怪。月台上众客已散尽了。他显然半低着头正看向我。

我加紧上了自动扶梯,借身旁不锈钢挡板的反射回顾背后,那个陌生怪客并没有跟上来。

“别担心,一切我都会安排好的。老同学。”石梓元说。

雾气沿扶梯沉降下来。我差点触着了扶手上的一只蛞蝓。它很大,很静定,不知是睡着还是死僵。

4

我们来到“再来旅店”,其招牌上用蹩脚英文注着“Again Hotel”,不过内饰和构造有模有样。登记入住时,我发现自己丢了钱包,身份证等一概证照皆在里面。而我出行匆忙,也没带上补办证件所需的相关材料。

于是石梓元疏通店主,让我在纸本记录上填写个人信息。我照做了。录写的条目相当详细,待填毕,我们身后已排起了长队。他们大概都是受大雾耽搁的旅客。取来房卡,正等电梯,店主叫住了我们,拎着登记簿手指年龄一栏:“你看,他像是三十四岁的人吗?分明都四十往上了。”

石梓元侧身打量我,言之凿凿地表示:“我现在二十三,按道理,你应该是二十九才对嘛。”

他们两个争论起来,大厅内的所有眼光都聚焦在了我身上。老板叫来一旁的清洁阿姨,让她下个论断,她只一瞥便甩甩手:“这小伙和我上小学的外孙差不多。”争论愈发不可收拾了,众人不知不觉中趋近上前,将我团围起来。

某刻,电梯到了,我能清晰看见反射在电梯内镜中的自我侧脸映像(一张五官平凡的亚洲脸孔。短发密匝,因未修整而显得张扬蓬杂。眉毛有几块不规律的疏处,左眉尾上截断一道因角度问题而不可见了……读者们,我仍如自己所绘叙那样),不过多次反射已让这幅肖像无可避免地变形,难辨年纪。人群中,冒出一尖锐的女声:“你们别再凑上去了,撞倒这老头就难办啦!”

意见不能统一,石梓元用他的身份证开了一间单人房。于是,我终于暂住下来,以二十三岁石梓元的身份。

“你好好休息吧,还……”临别时,石梓元冲着正闭合的电梯里的我说。

随着叮一声,我的形象拼凑完整了。房间在三楼,号码是303。老式旅馆用的还是钥匙。

5

意料中,我又失眠了,在黄昏或者午夜,久久地在房内踱着回形的步,所见是似曾相识的旅馆房间。

左手边是梳妆台,长椭圆形的妆镜安置在旋转底座上,此刻是笔正的,在其同一水平轴上,依次看得到阳台(镂空的滑门紧闭着,雕纹细密,雾和隐风飘起纱帘)和浴室,那立一扇厚木门。门几步外,挂着休眠的有线电视。我清楚它的线条透视基本穿过房间正门的中轴。位于中央的是一张单人床,其上堆着一叠凌乱的被褥,那些热带植株的黑绿宽叶交迭密捱着。我记不清在何处也睡过此样的印花;而雾正弥散,这整个房间都带着一种似有若无的既视感。

我凝向梳妆镜,出神了,抠摸嘴角的粗痂。在这段文本里,也在镜子的反映里,重现的是房间的半侧,那扇浴门,还有半掩门后露出的一面镜子。它光滑、乳银、空无一物,绸如蛞蝓的质地。

私语声复透壁传来,窸窣的,时断时续,何人在何处密议什么。我唇上的旧创口又撕开了。

心神不定,我决定下楼去找点酒来,松懈精神。穿过走廊,鼾声四起,波及旅馆中央的老式天井,似乎旅人多已睡去了。前台和大厅皆空,茶室里还亮着独灯,石梓元坐在靠门边一桌,身边坐着一个陌生女孩。

而茶室暗处角落还有一人,隱约看得见上衣的暗调子。

当时,我只能先回应二人的招呼,再回头,那人已经背身过去,勉强只见隐隐漆黑一轮了。

“我就知道你会来。”接着,石梓元向我介绍女孩,“这是旅馆老板的女儿,你就叫她伊吧。”

“他不用多说了吧,我刚跟你讲了不少他的趣事了。”他转向了伊。

女孩面前摊着一本素描簿,微笑,问我是否喝茶。我表示想来点酒。她即刻去取。出走期间,我顺手抄起她的簿子,就着弱光打量,上面是画到一半的速写:前景是原型茶桌,石梓元半身侧脸是说话的势态,画幅中央空缺着,淡淡的人形轮廓静待。这里此刻正坐着的是我。我那无所适从又生发出来,似乎什么事只要涉及了石梓元,就预告了注定。

伊从厨房带回了半瓶冬酿。昏暗里交递时,我先握到处子式轻凉的骨节,而后才接住酒瓶,一股厨房炉灶和黄酒性子杂糅的燠热。她埋下头来,重新画起那幅未完成的速写来。远灯光在她的绾发还有额头上打出一层菲薄的淡纱影。前刻那奥妙落差的触感勾勒伊在我头脑里的印象,不必再介绍了,我早先就见过她了。

“我们刚才聊着高中故事,你还记得吗?”石梓元看向我,“重名那回事。伊可被逗笑了。”

我摇了摇头。于是石梓元详细重复了一次,大致如此:

念初中时,学校高中部也有个叫石梓元的学生。他是个好好学生。不过后者体格强健,身材高大,是周边校区闻名的好事分子。某天,酷暑,两人所在班级都在上体育课,当时学校里正在重修运动场看台,上面护栏都撤走了。到了下半课时,全体自由活动,高中石梓元何时从最高一阶斜栽到看台背后,老师赶紧派学生去通知相关人员。他恰好离事发点最近,好奇,绕过去看。然而那里空空,结果后续蜂至的老师、医生和同学围将过来,场面一片混乱,把他抬进医务室。

“后来父母也来了。我怎么说他们也不信。非说我栽脑震荡了,架我去医院做CT。”石梓元补充。叙至此,酒劲渐起,我昏沉起来。而伊画完了,托腮问他:“所以那个石梓元去哪了呢?”“这你得问他,他是高中部的。”石梓元手肘支了支我。事实上,我对此一无所知,胡诌道:“那是外校混混找他麻烦。他拍拍屁股起来,就爬过看台后的学校围栏,找他们算账去了。”

伊沉思片刻,郑重表示:“故事这么讲就没意思了。”

晕浪从后脑阵阵来,坐立不住了,我支靠在茶桌上,脑袋很自然偏侧过去。远处那陌生男人何时挪了座位,换到了能直视我之处。他还戴上了口罩,模样极近月台立柱后的那个怪客。即刻,我感觉脊背湿凉,那种体验又发生了。我边说自己要回房休息,边起身,被桌腿绊得趔趄。石梓元扶住了我。

“你喝不了酒嘛,让伊送你回去吧。”他说,“我们两个还要再聊一会。”

雾已充盈中庭,井旁的玉兰已不得见了。或许因为酒精,原先那窸窣的私语此刻听来清晰可辨,众声两两一对,都在讨论某个可疑的陌生男人,表示要戒备这个捉摸不透的危险角色。

伊沉默,直到房门口,她将那幅速写从簿子上取下,送给了我。

而我一进门,衣裤也懒得换下,倒头睡去。我似乎做了梦,大概又没有,浑噩的长眠。

6

翌日,挂钟指示近十点了,整幢旅馆出奇得静,连先前那私语声也止歇了。

靠床背坐着,我回想起昨夜石梓元的告别来,他要同谁再聊一会,当时只剩下那个形迹可疑的陌生男人了,既然他们相识,为什么不共坐一张茶桌呢。抠着下唇沿,不知觉中血渗了出来,我琢磨不清。

伊的速写丢在枕边,我拿起打量,同最初所见原稿,这画没有大变化,只是“我”之形象的轮廓线条似乎更密、更没有信心了。任何目睹该画的人都不难想象,作画人在捕捉这一形象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或许是因为光线的问题),她回旋地、竭力地削打肖像的轮廓,每每又推倒重画。这最后导出了一套彼此迭代的人形,不同角度的骨架共时呈现在了本该是一张脸孔的画位上。

8

很久或即刻后,三十来岁的青年从牙科椅上起身,穿过了我,成为了我。

彼时,磨砂玻璃外的候诊室空空,之医生站在后窗前,感慨:“这雾天真是没完没了啊。”我上前,指着荒原似的、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外面,问他:“再往前,就过了淡竹镇的地界吗?”

“是吧,”他答,身形正渐淡,“但首先,它是一篇小说的边界。我这次作为之医生的戏份就到此结束了。”

他补充:“你的口音听起来像是南方人。回乡休养一段时间吧,很快就会安心定神的……”

所剩无几的之医生被我的呼吸扰乱了轮廓,他越发稀薄了,至于原被紧握的窗栏直接穿模了他的双手。我试着抓住他:“再等等……”诊室外突来一阵电话铃打断了我,急促的,无人应答的。

我再强调:“我家在,”但之医生蒸发了。或者说,他融于雾了。

呆伫于窗前,我琢磨那片无垠的雾原到底有什么意味,而其中是否也藏着怪客正对我投以窥视。不知觉的苦思间,我脱口而出:“喂!是你吗?你在看着我吗?”

沉默。

“我听着呢。”原先电话铃的方向传来一个人的声音。

我推开门,进候诊室,发现之医生正坐着,无恙。他在打电话,听筒里依稀透出伊的声音,她在那头说起了自己有朋友不适。目睹这些,我恍悟了,种种怪相都讲通了。我转身要走。

“记得带上,”之先生捂住收音口,指着蓝色候诊椅上的那袋唇炎药膏,对我说,“嘴角早晚各涂一次。”

9

回旅馆途中我不出意外地迷路了,但我毫不担心。因为我已悲伤地明了,自己是一个人物,一个为梦到自己所苦的人物。明了不仅是悲伤,还暗示了我还得继续煎熬下去。

而其之所以还没结束,是因为我还没履行自己作为人物的宿命,为此我需要厘清自己的人物欲望。它浓缩为一张身份证,会无可辩驳地确定我之为我,摆脱梦里二我相望、蛞蝓行背的恐怖体验。至为关键的是,有了身份证,我才能搭上南下的火车回乡。

一辆晃悠悠的银色面包车驶经过我,停下来。司机探出头来问我要不要上车:“这种天气,你们外地人在淡竹一定会迷路的。”我点头,请他带我去淡竹火车站。他讶异,表示县城才有火车站。迟疑片刻,我问:“那去湖边吧,就是那两座半月形的小湖。”他点头,汽车启动了,似是漫无目的地向前。

后视镜上挂着一只蓝色口罩,我取下问司机:“这是你的吗?”

“好像是之前哪个外地人落下的。”他满不在乎地表示,“镇上人都不用这东西。你要的话就拿走吧。”

我谢过他,仔细地、翻来覆去地打量这只口罩。它是中号的。完全崭新,不带褶皱,鼻梁条也是笔直。我小心戴上,朝旁侧的后视镜看去,其中映现的是一个形迹可疑的青年——寸长短发,再配上一边断眉,倦怠的眼神——这些种种综合一起,无不令人起疑,这人深怀不为人知的密谋,要刻意隐瞒自己。

“我们到啦。二月湖。”下一刻,司机停车,指着面前的空霧如是说。

我直行,印象中淡竹站在两湖所夹之间,脚下沙土的质地渐变得湿软。我直行。水漫过脚踝。我从来没体验到此刻般强健明晰的自我感。我游起来,在水雾不分的悬滞里游。没有水草,没有鱼蟹,因为写作者原本写作二月湖,只将其当做一个交代南境的背景,就像都市戏剧里油彩涂抹的平面霓虹。我会游到彼岸,登上火车站台。接着。我在站台上来回搜寻,而不得。雾的站台是空空。接着。走到尽头,我在护栏上发现一套勉强风干的衣服:白背心、提花的古巴式衬衣还有卡其绿的长裤。我换上它们,把湿衣服晾在原地。接着,我会躲在某根立柱背后,紧贴耳朵,耐心谛听那将从远方传来的、似曾相识的火车轰鸣。

10

我和石梓元又来了,车门打开,他们随着人潮踏上淡竹镇似曾相识的地界。

自现在起,我最好称那个不带口罩的我为他,或者说,异乡人。使用第三人称意味着,我同他划出界限了,相比暗示四目相交之对话的“你”,“他”代表了一个后脑勺,这个身体符号象征着,在不知情中其本人被讨论、被监视、被思索的被之状态。而异乡人的说法也是殊途同归。

此刻,他来回张望着,以一种全然无措的神态。而我藏在柱后窥望,注意到了他卡其色长裤的右兜略鼓,猜想那里揣着钱包。他们向地下通道去,渐被两边及腰的矮墙遮挡,我不自觉地探出身去,恰好被回头的他察觉。我索性从暗处光明正大地出来,跟了上去。

在通衢或小径上,抑或称不上路的平面上,我们三人行走。彼此不见彼此,灰雾抹消了轮廓。这就是所谓南方水乡的浓郁哀调吗,不见影光,只有耳畔不绝的绸线似的雾的水波。我试着回忆自己在故乡的童年,那里有明信片里的乌篷船和长蒿吗,黄酒坛上板结了的土泥质地如何,雨呢,漫无尽头的黄梅天里的青梅呢,青梅沿山坡滚下搁浅于沟的湿漉漉的腐败呢?这样的雾涌,这样的南方要素,如此种种都不真切,就像是我头顶的白疤一般,无论保姆还是爸妈,他们各有故事,都消解了彼此自以为真的回忆。只有此刻的行走是无疑的,我能感觉到自己双腿前后交替,遵循着一套无从追溯起源的生理记忆,不断完成行走这个复杂动作。

对于他和石梓元来说,也是如此。我们时不时肩肩相撞,还踩踏彼此的脚背,膝盖接顶膝窝,脑门碰上后脑,甩起的手纠缠起来。有时碰撞是如此激烈,仿佛我们怀着无比强的恨意,要撞进对方那无形而中空的轮廓中去,宣布己方的主权。而有时,我们又远远分离,像一滴水珠被白铁菜刀劈分三瓣,摔进数不清的积洼。

某一刻,有似人的开始发声了:

“前几天,又还是几周前,医生说我应该回家去修养一段时间。回到家我会安心,压力自然就卸去了。”

“我奶奶告诉我,满月抓周,我选了书本、算盘和秤砣。”

“初中流行星座,前桌女生告诉我,你是摩羯座,它的形象是半马半鱼。可我头上没有角,下身也没长鱼鳞。”

“高中时,我在一所军事化管理的学校念书。那时我只念书。”

“互联网算法时时追踪我的个人趣味。”

“我有两年的烟龄,不过现在好像都流行电子烟了。”

“上司教育,我该更social点,这对前途大有裨益。自我表现是现代关键。”

“我爸告诉我,小时候我的理想先是成为科学家,后来是厨师。可我都毫无印象。”

“起名时,一个先生说,我命里缺木。另一个说,我五行皆具,但贪生怕死。”

“我有怪诞的性幻想。在现实里却总是古板又小心。”

“坦白来说,我是个,有时候,秘密赶时髦的人。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朋友们说我身上有股老干部气。”

“有时,我向往中产阶级那种稳健的生活。有时我又恨之入骨,想懈怠时间,居无定所。”

“每当有人夸奖我,我都非常戒备,怀疑别人话中有话。但当受了指摘,我定靡靡不振。”

“每次自我介绍,我开口都举步维艰。性别、爱好、民族、外观、技能、荣誉这些种种,能够定义我吗,它们都只是古老榕树的无数气根之一簇而已。若是它们综合起来就有了意义,那么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又是什么呢。它是我之为我的关键吗。”

我应该或许能确定自己不是说话者之一,可能是异乡人在自言自语,也可能是石梓元,当然不排除是多重独白的混响。雾罩使得听感也一同麻痹了。这场漫长的自白令我昏昏欲睡。谨慎地,在彼此碰撞中,我要摸索一个鼓囊囊的右兜,我的宿命就在那里面,它是一张薄薄的塑料磁卡,盖着权威的红符,搭配每人独一无二的数字,被小心保存在钱币的城池当中。

身形交替,我再而三地摸索,不知道是在摸谁,又是哪一个是否已摸过多次的口袋。这个故事的大雾天把所有线索都搞得一团糟了。

“Again Hotel”的招牌可辨时,他们已站在旅馆台阶之上了。而我躲在对街发廊的转灯背后,正准备打开盗来的钱包,却被发廊里的一个年轻女声打断了——“你觉得这个好看吗?”——伊坐在转椅上,朝我亮着她挂在脖子上的小玻璃瓶,蛞蝓正沿壁游行。我随便对付了她,把钱包彻底翻了个遍,没找到任何一张带身份资料的卡证。其中所有的是:三百元钱,及一张两寸的免冠照,其上是一位青年,偏瘦,近视,留寸头……

“这是你吗?”伊从我身后探出头来,指着照片天真地问道。

11

我进旅馆,在茶室坐下,刚好能瞥见大厅的前台。在那,老板、石梓元还有其他旅人,正争论那个他究竟几岁的老问题。我脱下口罩和衬衣,静待着。

对面,木质水台上,齐列着玻璃茶壶,其旁是一台已停的坏钟,时针也不知所踪,扭曲的我之映像排开一列,回我以望。他们看上去苍老,满是瘢痕和皱纹。我厌烦他们了,起身倒了一杯水。于是他们中某位,不察觉间,又溜进了我面前的水里,晃曳着,愁眉苦脸。我一口喝掉了他。

“你好好休息一场吧,还等着你表演吶。”传来石梓元的话音。

这表示那异乡人正乘电梯上楼。我苦苦琢磨,既然他的表演才刚刚开始,那我的又要如何推进呢。现在只有三种可能性:身份证遗落在车,而火车已返程了;身份证沉入了淡竹镇的雾洋;身份证根本没被写进这则故事。无论何种是真,回乡宿命都无限搁浅了。陷于这般境地,我昏然了,反正沒什么值得着急,也没什么需要解决了。

古典英雄所面对的难题是一个大写的问号,其允诺恶龙和宝剑,让人期待一场无论成败的恶斗,而异乡人角色呢,连省略号都不屑于象征他们的窘境,它是一道雾蒙的空景,薄土只孕抒情和带毒的苦草。

一众旅人在我视界里来来回回,不知疲倦地,起身,又坐下,上了发条似的,热烈讨论着世上所有无关紧要的话题。我知道他们也是故事角色。

我彻底放弃了回乡的打算,可能淡竹镇就是一个收容我这样失败角色的地方,我可以去开那种银色的面包车,要不就在这间“再来旅馆”当帮工,干什么都可以。我投降了。正当我如是决定,伊和石梓元走进了茶室,在靠门边的桌子坐下,后者又讲起他高中的重名故事。片刻后,那个异乡人也来了,他要酒喝。

我累极了,只想好好睡上一觉,而且事已至此,我也无心伪装了。没带口罩,我光明正大从他们三人前走过。

远远地,我听见那似曾相识的窸窣私语声从背后传来。“你们看到那人了吗?我觉得好像在哪见过他。”

来到303号,我掏钥匙开门,目睹熟悉的房间和陈列令我舒畅不少。脱下衬衣长裤,赤足走进浴室准备洗漱,踏上冰凉瓷砖的那一刻我才反应过来:303已经是他的房间了。愣在原地,面前是镜子,还有镜中模糊的、无有界限的、似乎不同角度彼此重叠的我之映像。

这异衍的叠相让我捉摸不透,以为是镜上蒙了雾的水汽,故而伸手去拭。轻轻用力,食指却戳进脸部中央,捅出一个黑洞。

原来这不是浴镜,而是一张画着正脸的、A4大小的胶版纸。它此刻如下。

12

青年,二十来岁的青年,不高,偏瘦,

留密而硬的寸头,未修整而显得张扬蓬杂

鼻翼肥宽,上夹一副银色金属边框的方形眼镜

眼角因困倦而下耷着,能看到眼球中的隐隐血丝

浓眉,但有几块不规律的疏处,尤其显眼的是左侧断眉

嘴唇上薄下厚,右嘴角下沿带着暗红新痂,唇炎微肿

多有挥拳,壮实的三角肌,肩膀显然大手臂一圈

背挺笔直,脑袋不自觉地小幅歪向右边

有仁心,睚眦必报,大众主义,赞同柏拉图的哲人王设想

温柔是我冷硬是我超脱是我。想要爱满世间,蚊虫与盲流灭绝

想要天道酬勤,禀赋是越不过的门槛。我是没有个性的异见分子

我说我时想要说的是你,我说你时想要说的是他,我想要说他时说的是我

左派的右派,手性对称的镜像。生活在此在的别处。一出场就死的生意盎然

胡吃海喝而饥肠辘辘,在陆上行舟,在床上跋涉。我的恒久孤独一秒就结束。

有愚拙的高见,甜蜜的痛苦。我的疯癫讲形式逻辑。我的文质彬彬是野蛮的。

我静止地行走,我闭眼地凝视,我缄默地言语,我发呆地思考,我健忘地回忆。

13

屏息,眯眼,我凑近那捅破的黑洞,妄想看一看。在小说的结尾,也在这张我的肖像画背后,藏着的究竟是不是故乡。

责任编辑: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