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管理的七大误区,你全知道吗?

2019-12-11 10:11赵广姚磊磊
今日印刷 2019年11期
关键词:连线印刷色彩

赵广 姚磊磊

随着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日益提升,品牌买家对印刷品质越来越重视,色彩管理作为一項提高和保障印刷品质的重要手段也迅速被提上议事日程,于是无论是品牌商还是印刷企业,都开始纷纷关注和聚焦色彩管理。

然而由于企业背景有差异,起步有先后,要求有高低,实力有厚薄,投入有多寡,对于色彩管理的认知难免不一致,业界也就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笔者根据多年来色彩标准化的培训、认证、指导和实战经验,特此总结分享了七大常见的误区,并逐一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正本清源,还色彩管理以本来面目。

误区一:曲线就是ICC

一谈到色彩管理,必定绕不开曲线和ICC。笔者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描述:出版ICC发过来看一下,数码打样的曲线如何如何调整。很明显这就是将二者混为一谈,完全误解了ICC与曲线的内涵和作用。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来看,所谓曲线通常是指单通道分色整个阶调的输入和输出数值对应的函数曲线,对于CMYK四色印刷来说,不同分色版都会有对应各自的曲线,一般有4条。在印刷流程中曲线是平面的,是二维的。曲线只有高低之分,曲线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出版网点的大小,进而影响到印刷阶调的层次和颜色的表现;而色彩特性档ICC Profile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概念,是对当前印刷条件色彩特性进行综合描述的一个专有格式文件,它包含每一个色彩点在Lab空间的对应位置,是一个色彩空间描述文件,可以说ICC是立体的,是三维的,一般一种条件对应一个ICC,通常四色的ICC不但包括当前条件下设备的最大色域、白点(纸张等)、四色实地、单色通道;还有叠印表现、阶调曲线、灰平衡动态响应等等所有信息和数据。ICC通常分为输入(源)ICC、输出(目标)ICC,而色彩匹配经常需要两两配合起来用。

其次,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曲线是多用于图像处理、色彩调整的一种常见的手段和方法,例如50%红色版加3个点,80%黑色版减5个点……类似这样调整得到新的曲线,更新应用之后即可达到调整色彩的效果。前端图像处理,手工改色一般以曲线的人工调整为主,通常需要电分调图师傅或色彩管理专员先判别实物样和目标样的差异,再根据自己的从业经验来完成一次或数次的调整;而曲线的自动调整一般则是通过特定图表的印刷、取样、测量、分析加上配套的软件系统来完成,譬如数码打样的单通道线性化校准,印刷应用TVI/G7方法制作的(印版)补偿曲线等。相对而言,ICC的应用一定离不开特定软件系统的支持,指定到某个ICC即呈现某个特定色彩空间的色彩,一般见于印前制作、屏幕软打样;而对某个色彩空间匹配到另外色彩空间的情况,即不同色彩空间的转换,一般应用在数码打样、数码印刷或是整体图像的转换  处理。

从两者的内涵中,我们不难知道ICC的内容非常丰富,其实是包含曲线数据的,但曲线的信息却是十分有限的,不涉及色彩信息,当然也没有Lab数值,因此他们的应用范围就大不相同。有了目标ICC,我们就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精确地完成色彩匹配;但只有目标曲线,是无法保证色彩匹配效果的,其结果可能与预期或目标相去甚远,这是由两者的内容本身所决定的。

误区二:国际标准就是G7或是Fogra

但凡谈到印刷色彩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笔者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从业者都会笼统地认为就是G7或是Fogra,但这造成了实际应用中无端的误解和无谓的麻烦。严格地说,真正的标准只能是ISO标准,而这两个都只能算是ISO标准衍生出来的较有影响力的地区性行业规范,在其他地区还有类似的规范,譬如日本的Japan Color,在胶印外的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规范,譬如柔印的FIRST。细究起来,即便同样是G7也有纸张不同之分,新旧不同之别,譬如同样是铜版纸,有用于旧版ISO纸张的GRACoL2006和用于新版ISO纸张的GRACoL2013,而胶版纸则对应是GRACoL2013 Uncoated,商业轮转印刷则是SWOP 2006和SWOP 2013,还有近年来比较网红的扩色域XCMYK;而Fogra体系则是更是繁复,以铜版纸为例,旧版Fogra39,新版Fogra51;而胶版纸还可以追溯到更早,Fogra29、Fogra 47和Fogra52都有各自应用的场景。更不用说还有针对调频网的Fogra43/44,针对轮转印刷的Fogra45/46,针对过胶后的Fogra49/50,针对CMYK空间交换的Fogra53等。

印前出版流程或是印前DTP软件默认的CMYK目标多是系统出厂默认选择SWOP的ICC,而操作者却很少会有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更改这一设置,实际上这也就是人员标准素养的缺失所造成的。毕竟对于大多数普通胶印印刷来说,它不是SWOP商业轮转,纸张、油墨都不同于轮转,要实现的效果也不同于轮转,所以不应该大而化之地都使用这一条ICC作为输出目标。

举凡遇到盲目匹配某一标准但不顾忌实际采用的介质,也不问何种印刷条件的情况,这种对标准的盲目、甚至是错误的应用,会让印刷生产的部门执行起来非常痛苦,而这也是目前行业经常面临的通病之一。最常见的是在胶版纸上要还原铜版纸的效果,在偏蓝的纸张上还原出偏黄的效果,在过完表面处理后要还原出没有过表面处理的效果,要求普通胶印跟到数码印刷的效果等。知标准才能择标准,懂标准才能用标准,对标准的一知半解、盲目追求往往适得其反,给整个印刷供应链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误区三:连线就是色彩管理

近年来,从沿海到内地,从外资到个体,很多中小企业都陆续跟风上马印刷连线系统。或是随设备原配、或是后期追加或是第三方接入……不一而足,极大地推动了印刷数字化的进程,本来是好事,但却有不少的企业误以为上了印刷连线就等于做了色彩管理,这又囿入了一个认知误区。

印刷连线的学名是CIP3/CIP4自动油墨预置技术,就是将印前CTP出版流程根据实际印刷文件图文覆盖特征生成的PPF/JDF格式文件传到印刷机,印刷机在读取到之后通过特定的软件结合不同印刷条件和放墨曲线自动转换为墨斗数据(即墨斗开度和转角),配合调整的放墨曲线,从而实现较为精准的自动放墨功能,而减少了对操作人员手动放墨的经验性依赖,降低了人手放墨的误差。而色彩管理尤其是胶印色彩管理是指运用一系列的软件、硬件和特定技术手段对色彩进行数据采集和转换控制,从而实现色彩复制流程的品质管控,以保障色彩还原的一致性,达到所见即所得,得到即想要的一整套系统和方法。

可以看出,这两者从根本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印刷连线是微观的技术,是局部的,只是架設了CTP出版与印刷放墨之间的一条捷径,以更加精确的自动放墨代替原来依靠经验的手动放墨,印刷连线提升的是生产效率,有点类似取代CTP(电脑直接制版)取代CTF(菲林制版);而色彩管理是宏观的概念,可以是局部也可以全面的,通过软件仪器等工具和手段,实现了两两之间色彩的一致性,譬如打样与印刷,因此色彩管理提升的是色彩复制的准确性和品质。如果不做色彩管理,只做印刷连线,而密度标准不对,出版曲线不准,怎么调整连线也难以匹配到目标样稿的颜色;反过来,只做色彩管理,没有印刷连线,而经过机长的耐心调整,印刷的颜色还是可以实现预期效果的,只是速度会慢一些,校版纸会多一些。所以二者都可以独立存在,相得益彰,有了印刷连线,色彩管理就如虎添翼、锦上添花;而有了色彩管理,印刷连线效果更加显著,但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

作为印刷连线的升级配置,闭环系统近年来也随着轨道式扫描系统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借助轨道自动快速扫描的数据使得墨斗数据能够即时反馈和动态修正,让电脑放墨相对更加精确、更加智能,始终稳定在设定的水平,进一步摒除了人工经验繁复调整,也缓解了设备状态波动造成的偏差,非常适用于要求稳定长单印刷以及高标准要求的印件。但同理,闭环只是连线的一种升级,是控制墨量的一种自动化手段,同样不能等同于也不能替代色彩管理的作用。

误区四:不动文件就是文件不能做任何更改

经常遇到某些业务跟单人员转达品牌客户的指令要求:颜色必须跟到,但文件不能动,尤其是特别强调:文件不能动。就是说在原文件上不能做哪怕一丁点儿的修改,然而随之提供的是却是不明出处的打样样品或是之前第三方公司的印刷旧样作为跟色标准。更有甚者,会要求印样进行一系列后工序处理后客户来样颜色一致,类似状况当真是让生产部门左右不是,不啻于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

凭心而论,客户对印刷结果提出期望,对印刷品质提出要求,这本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同时对印刷复制手段进行过多的局限和干涉,因为它制约了印刷还原方式的选择自由度,无疑就提高了印刷的难度,成为所谓的“外行指挥内行”。为什么笔者提倡可以容许从色彩角度来有限地更改文件,可以从以下3点来理解:

①客户无非就是想要还原出原文件在屏幕上的预览效果或者跟到旧样或打样,还原出设计师原本的意图,担心印刷厂更改了文件就还原不出来了,所以才强调不要更改文件;而印刷厂之所以想在原文件上动手脚,往往是因为设备不同、纸张不同、油墨色彩特征不尽相同而无法完全做到跟客户来样一致,因此在印前对文件进行调整是达到精细色彩还原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更改的目的恰恰就是为了匹配色彩,所以印刷买家和印刷厂的目的并不矛盾,此其一。

②客户要求不动文件的初衷是要保护文件的完整性、效果的一致性,翻单的可重复性。由于印刷市场竞争激烈,很多时候印刷厂收到的文件已是上家印刷厂针对其印刷状态而修改过的文件,这种情况下由于不同印厂条件不同,如果不做局部修改势必很难还原出上家的印刷色彩;而一旦达到了预期效果,有些印刷厂为了建立后来者的竞争壁垒,交付回客户的定稿文件很可能是一份只有本厂才能追到色的新文件,甚至是特意修改过的文件。所以时势背景决定文件修改的必要性,此其二。

退一步说,印刷厂完全遵循客户要求,不改文件,当实际印刷出来的色彩与客户要求有区别而印刷机调整又无法奏效时,只能寄希望于调整出版曲线,这就是普遍被认可的常规跟色手段——改版。虽然此时印版网点与原文件并不是同一个工序,但终究是相当于更改了内容,那为什么RIP时调网点就可以接受,而RIP前调文件就严令禁止?究其实质,出版曲线无非是在出版时调整网点大小,与原文件的比例调整不过是粗放调与精确调、整体调与局部调、人工调与自动调、出版中调与出版前调的区别罢了,所以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此其三。

印刷厂对客户的指令囫囵吞枣,拿鸡毛当令箭,一味奉行,把生产部门紧紧禁锢在这一寸天地,大大丧失了现场操作的灵活性和弹性,诚然是不可取的。据此,“不动文件论”可以休矣。

误区五:版材线性化就是不选任何曲线

在与企业多年打交道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做色彩测试或是认证需要线性化出版时,印前出版网点的测量结果多是版材的原始状态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线性状态,因为很多印前人员主观上认为一切归零,把出版曲线和印刷补偿都不选当成了版材线性化的标准状态。

需要强调的是,原始状态并不等同于线性状态。原始状态就是把出版的网点稳定性全权交给CTP制版机的激光能量、冲版机显影液的状态以及版材批次的稳定性等,出版的结果有可能近似地达到线性,譬如在刚刚装机调试的时间段,但极有可能的是完全或部分偏离线性状态,譬如浅网偏小而暗调接近线性,或是浅网、暗调接近线性而中间调偏小。无论如何,都不是文件正常网点比例的如实反应,加上印刷的变化一定会使其得以放大;而即便当初曾经对激光、药水等有针对性地调校,使得在某个时间段可以近乎接近到线性,但是随着大量日常生产一定会产生的变量,譬如曝光能量越用越衰减,药水疲劳,毛刷胶辊的正常老化,版材生产批次间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将对出版网点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色彩的变化。此外,对于多台CTP设备、多种品牌版材而言,这种“看天吃饭”的原始状态更是存在着先天性的隐患,除了基本的参数以外,如果缺乏严格的底层控制手段,那又如何保障在不同CTP、不同冲版机、不同版材出来的网点一致性?再进一步,如果要做高精尖的FM或高网线、高要求的包装印刷,又如何确保网点可重复性?那么,色彩的稳定性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实际上,无论是全球图像的Harlequin还是柯达的Prinergy,无论是海德堡的Prinect还是富士的XMF,无论是网屏的TrueFlow还是方正的畅流,各大印前主流工作流程对于出版曲线的分类无外乎都有两条,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一是对于印版的校正曲线(Plate Curve),负责版材的线性化和稳定性监控;一是对于印刷的校正曲线(Printing Curve),负责印刷色彩的补偿或校准。

猜你喜欢
连线印刷色彩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快乐连线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快乐连线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