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019-12-12 02:25农福庞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大学生

农福庞

摘 要 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务之急。大学语文是位居人文素质教育之首的重要学科,其内容和形式都是真、善、美的统一,它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体现为“润物细无声”。新时期的大学语文要建立多元的、立体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着力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大学语文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人文素质,通常指人文知识对人的熏陶和感染,个人经过内化升华后所表现出来的人格、气质及修养。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都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大学语文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课程,它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大学语文蕴含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内容涵盖上下几千年,浓缩了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 它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1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人的道德情操,大学语文中就有许多具有伦理道德内涵的内容,教材里有关《论语》和《孟子》的内容,告诉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在告诫人们,君子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高尚的德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这种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人生态度显示了君子的美好情操。“人而无耻, 胡不遄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知道耻辱,讲究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宣扬的是尊老爱幼的仁爱精神。其他的诗人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了个体价值的奉献精神,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大学语文里诸如此类诗文蕴涵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2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中华文化的精髓,一个是爱国,一个是骨气。这两点正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支撑。大学语文中有许多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作品。屈原《离骚》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忧患意识和为了国家的舍生忘死精神。陆游的《金错刀行》、辛弃疾的《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都抒发了抗金的壮烈情怀。文天祥的《正气歌》表现出抗敌英雄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苏武传》记叙他身在匈奴,为了国家利益,不为强暴所屈,不为利诱所动,体现了爱国者凛然的民族气节。这些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文,代代相传,震撼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及人生态度的教育。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领略到诗人寄情山水,物我两忘的心境。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但他依然“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李白《行路难》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人看到他在遭遇挫折的自信和乐观。

2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1)大学语文教学要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地统一起来。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 情、 理、 志, 表现民族精神、 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如果不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不能理解语言的表现力,也不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只有理解了这些文化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现力,更好地用语言表情达意,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也就寓于其中。

(2)要建立多元的、 立体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语文的“基础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多元性。首先要尊重大学生知识、 技能、 心 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鼓励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其次要大胆突破传统的“讲读”、“串问”等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学习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需要, 建立活动式、 参与式、 发现式、 探索式等立体交叉的语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在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等都得到全面发展。

(3)要充分利用选修课和活动课,开设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教学课程。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傳统文化为基础,通过书法品鉴、 经典诵读、 诗文鉴赏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熏陶。

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浸润,需要春风化雨的“润物细无声”。大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既可以发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也有利于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提高我们国家综合实力与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建波,陈鑫.大学语文:高开课率背后有隐忧[J].中国教育报,2013(09).

[2] 李雪峰.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人文素质培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3] 吕植家.大学语文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0(09).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大学语文大学生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