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半小时的太空奥德赛

2019-12-12 05:59向由
看世界 2019年25期
关键词:布里克鲍曼克拉克

向由

《2001太空漫游》中,宇航员手里拿的很像今天的iPad

时间是平等的,但有的人却把自己活成了预言家,比如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1945年,克拉克论证了卫星通信的可能性—它可以通过转发器来传递和放大无线电通信信号,为地面发射站与接收站建立中继通道。15年后,这种技术成为了现实。

克拉克曾在伦敦国王学院学习数学和物理,专业背景让他的作品更加合理可信。他和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并称“现代科幻三巨头”,开创了技术硬核的科幻时代。

小说《2001太空漫游》是克拉克的代表作。

至今被影迷们津津乐道的是,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电影出自大师库布里克之手,上映于1968年,但在下一年,人类才真正踏上了月球—电影提前让人们体会了月球的魅力。

当时的影迷很难想到,半个世纪后,这部电影的预言能力更加惊人。

预言

片如其名,《2001太空漫游》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01年。

Bug自然是有的,电影和系列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来源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导演库布里克和编剧克拉克都不会想到,苏联停留在了20世纪。

这足够说明,再聪明的头脑,也无法判断人类社会的命运。

在技术层面,电影中的2001年,比现实中的2001年强大得多,但会让2019年的我们感到熟悉。

首先是人工智能实体的出现,它在电影中叫“哈尔9000”,是一台超级计算机,执行人类下达给它的指令,身经百战,出错率为零。

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诞生前后,但实战能力太弱;经由深度学习的路径,终于迈进人工智能实体的门槛,也只是最近十年的事。

而在半个世纪前,故事的创造者—库布里克与克拉克,将它设想出来了。“哈尔9000”作为人工智能实体,并没有流俗的、类似人类的躯体或脸庞。电影里交代说,它只是一台体型超大的电脑,由接口联通着太空舱的每个部分。为了拟人化,创造者设计了一块屏幕,类似于它的脸。但那可有可无,且只有一盏红灯闪烁。

单看拟人化的那张脸,是不是很像Siri或者小冰音箱?

也许,它曾让半个世纪前的观众疑惑智能机器人怎么如此冰冷,但它却令现在的观众倒抽一口凉气:它太真实了。

更加充满预言意味的,是库布里克和克拉克设计的通讯设备。

在别的科幻电影中,坐在豪车里打座机电话的有之,用车载小电视通话的有之,但在《2001太空漫游》中,直接出现了iPad。

电影中,在太空漫游的宇航员,与地球上的家人视频通话,用的是一块薄薄的长方形平板,跟今天平板电脑几乎没有差别。

在技术之外,电影更进一步,对人类的相处模式也作了想象。

它又对了。尽管通讯的发达程度,能够让宇航员鲍曼在遥远的太空看见家人的生日聚会,但他只是吃着晚餐,把平板放在一边,全程没有任何表情。

科技强大了个人能力,却不一定让人与人的关系更近,反而稀释了精神力量。

更真实的是,哪怕鲍曼与他的同事面对着面,他们也各自看着自己的平板。

那不正是今天的“低头族”吗?

单看拟人化的那张脸,是不是很像Siri或者小冰音箱?

宇航员的生活相当枯燥

回归

设定上的超前性,让《2001太空漫游》丝毫不像半个世纪前的电影。

全片弥漫着的,也是一种超前的孤独感。鲍曼独自吃饭,玩平板,在工作之余跑步。太空舱是一个旋转的圆盘,用离心力替代了重力。

换言之,鲍曼好像一只笼中的仓鼠,又像一个太空舱内的“宅男”。

科技强大之后,人类却面临危机,这是电影的主题之一。首先是精神危机,就像鲍曼的生活,拟人化的“哈尔9000”还会幽默一下,鲍曼却更像一部机器。

其次是生存危机。技术会背叛人类吗?《2001太空漫游》让它发生了。

因为太依赖技术,太空舱的一切,都在“哈尔9000”的掌控之下,毕竟它是出错率为零的计算机,而人类总是有犯错的可能性。

然而,貌似理性的选择,却让鲍曼在“哈尔9000”叛变之时,几无还手之力。

那是人类在科技时代的深层次危机,电影用人机大战的戏剧性情节,把它揭示出来:在寻求强大的路上,人类会不会反而弱小了呢?

鲍曼好像一只笼中的仓鼠,又像一个太空舱内的“宅男”。

库布里克和克拉克的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人类需要一次回归。

电影的名字,如果直译,应叫《2001太空奥德賽》。

《奥德赛》就是一个英雄回归的故事。

《荷马史诗》的上半部《伊利亚特》,讲了一场历史久远的战争,亦是一个英雄取得荣耀的过程。到了下半部《奥德赛》,英雄在外漂泊,遭遇对生命的威胁,也面临温柔乡的诱惑,但他执意回到自己的家庭—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返回故乡。

《2001太空漫游》的剧情,与《荷马史诗》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

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开场是半个小时的史前阶段。镜头对准了一群人猿,它们还只是纯粹的动物,和豹子猛兽抢地盘,在同类之中争资源,只是为了生存。

但在某天,一个人猿突然开窍,它捡起一根骨头,将剩下的残骸击打粉碎。

它掌握了工具!从此,它所在的人猿组织,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一次次竞逐中,把对手赶跑,猎取从前没有的食物,占据更大的地盘。

从使用工具开始,人猿逐渐进化成人类

那只人猿就是人类的先祖,它揮舞着骨头,将它甩到空中。镜头一转,骨头成为太空中的一只飞船,300多万年过去了。自此,电影的剧情才刚刚开始。

我的理解是,史前阶段的剧情,是人类成为人类的过程,是英雄取得了荣耀。

而在太空时代的剧情,便是《奥德赛》,是人类已经败坏了,比如大国的穷武黩兵式的竞争,比如科技对人类精神的稀释。

所以,英雄需要回归。

困惑

从《荷马史诗》的角度,还不能完全解读《2001太空漫游》。

在史前阶段,人猿掌握了工具,那算是人类历史的开始。到电影的最后,鲍曼成为量子态的存在,算作一种终结。两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接触到了一个神秘的东西:长宽高比例为1﹕4﹕9的黑色石碑。

电影中,自始至终没有揭露石碑的真相。

它究竟是什么?在最开始,是它点化了人猿,翻开了人类历史的第一页;到了最后,也是它吸引了人类,鲍曼因此受命调查。但电影结束后,我们依然一无所知。

克拉克原著小说的后续部分中,它是一种更高智慧的存在。但在电影中,它就是神秘本身。实际上,电影和小说是同时创作的,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有着明显的分歧,因此克拉克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库布里克的答案。

但库布里克自己说过:“如果有人看懂了这部电影,那一定是我和克拉克搞错了。”

因此,在电影中,黑色石碑作为未解之谜,只能是永远的未解之谜。

作家克拉克将它处理为一种更高智慧,有利于后续的戏剧性情节发展;而导演库布里克显然是利用了黑色石碑,放置了他所存疑的东西。

那便是,人类是如何开始的,又将如何结束?这一头一尾,是他的困惑,恐怕也是人类自己永久的困惑。

只是好在,库布里克有他的石碑,而我们还有科幻电影。

猜你喜欢
布里克鲍曼克拉克
魔法小女巫
勇闯糊涂岛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点
人们还在热议他是否来自未来
小计划
美国非裔青年被警察错杀于自家后院
喜庆的春节
蛋糕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