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定西土豆如何长大

2019-12-12 09:54魏永刚
经济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安定区定西土豆

许多人知道定西,大概都与贫困连在一起。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规模区域性扶贫。甘肃定西、河西与宁夏西海固合称“三西”贫困地区,被确定为最贫困的地方。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他们“靠土豆过日子”。

如今,土豆与甘肃定西依然紧紧联结在一起。土豆又叫马铃薯,定西今天有“世界薯都”之称。土豆这个外观颜色与定西黄土高原极其相似的作物,伴随着定西人民走过艰难的贫穷,一路随脱贫的步履走来,成为这个地区群众参与程度最深的脱贫产业。小小土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救命薯”“致富薯”,今天又叫“小康薯”。马铃薯在定西这片土地上记录着历史,也寄托着希望。

定西市安定区是定西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的土豆可以数出好几个“最”: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微型薯繁育能力最强、依靠马铃薯增收最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县区之一。记者到安定区走访了5个乡镇,先后到7个村庄、3个企业和7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寻访定西土豆如何长大的轨迹,探寻产业扶贫的启示。

定西土豆“长大”了

定西土豆有过不同的直观形象。在人们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土豆就是清水里煮的食物,是火边烤的吃食;在土豆产业发展的时候,土豆是黄土地里刨出来装进口袋拉出去卖钱的商品。今天,定西土豆已经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被加工成各种速食品,装在精美的包装袋,运出定西。曾经以麻袋和车皮为单位销售的土豆,在今天的定西以“粒”为单位销售。一粒原原种土豆的价格已经超过了麻袋装的好几斤。

今天,在定西,土豆确实是一个“大”产业。土豆产业有多大?我们从安定区走访下来,感到至少可以从三个纬度来衡量:土豆是安定区重要的脱贫攻坚支柱产业;是定西农民增收的大头;是定西走出国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品牌。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员工正在收获马铃薯脱毒原原种。曹应森/摄

今年,安定区种植土豆80多万亩。这是安定区土豆种植的一个稳定亩数。2018年安定区种植土豆就有102万亩,总产量135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可支配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今年的收获还没有全部结束。安定区有关部门测算,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1800公斤,较上年增产21.6%,预计马铃薯总产量将达到144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2300元。

土豆是安定区乃至整个定西的“著名品牌”。“定西马铃薯”几年前就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定西土豆已经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生产的原原种出口土耳其、埃及等“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泰国农业部也将这个基地确定为微型薯出口供应基地。今年,安定区已签订出口订单6000万粒。

定西土豆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个维持人们贫困度日的普通作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成为一个致富产业,而且路子越走越宽广。定西土豆背后蕴藏的智慧,也许对于刚刚脱贫的地区,对于正在奋力脱贫的地区,都不无启示。

土豆哪里都能长,定西只能长土豆

据说,全世界百分之八九十的土地都可以种植土豆。安定区领导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土豆哪里都能长,定西只能长土豆。

这句话说明了土豆之于定西的重要意义,也表达出定西人民对土豆产业的坚定认识。

“定西只能长土豆”,这句话有许多科学解释,比如土壤成分、降水量、温度、湿度等。定西农科院一位科研工作者通俗地解释了其中道理。定西气候春天干旱,许多作物遇到干旱就不出苗,而土豆在干旱中能出苗,只要有一点雨水就发芽。每年七八九月,是定西的雨季,暴雨如注,秸秆类庄稼时常倒伏,影响收成,可是这种天气不耽误土豆在地下生长。到了秋天,土豆总会有收成。而且,个儿大的给人吃,个儿小的喂猪、喂鸡,“利用率”极高,人们把土豆叫做“粮菜饲兼用作物”。

《定西市志》专门有关于马铃薯的章节。按照市志的区分,1995年之前,这里的马铃薯属于“自给自足”阶段,马铃薯虽然有加工,但加工率不到1%;1996年到2002年是产业培育阶段,政府提出了“洋芋工程”,传统种植开始向商品农业转变;2003年之后,定西土豆进入产业形成阶段。2005年之后,定西开始发展种薯,使土豆产业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而且效益有了更大提高。

这几年,定西市提出“马铃薯戰略”,要“打造中国薯都”,安定区则以“打造中国薯都核心区”为目标,发展马铃薯产业。从“工程”到“产业”再到“战略”,记叙了定西马铃薯发展轨迹,也表明了定西对土豆这个产业坚持一贯的认识。在一块开满了土豆花的田地边,当地干部讲起当年“抱牛头守地块”的艰辛。

刚刚开始实行“洋芋工程”时,农民舍不得把种麦子的地用来栽土豆。要想产业上规模,就得保证栽种规模。遇到不理解的农民,乡村干部只好站在田间地头“抱住牛头”,劝说农民栽种土豆。土豆产业发展壮大凝结着干部群众的艰辛付出。

今天,我们在安定区看到的是一个产业带动程度高、农民参与程度深的土豆产业。马铃薯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产和销两个方面,而是一套思路。安定区的概括是:抓种薯繁育促外销,抓机械耕作促效益,抓品牌建设促销售,抓市场建设强服务,抓精深加工促转化。他们的目标是,实现马铃薯种植品种向专用化转型、加工产品向主食化转型、消费理念向大众化转型,努力将安定区创建成全国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助推脱贫先行试验示范(县)区。

土豆哪里都有,定西只能长土豆。这种“人人都有”、毫无地域优势的产品,要完成产业化,实现“人有我优”,通常路径是增加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在定西,在安定区,实践也证明,坚守是一条重要经验。

一个地方适合长什么,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探索出来的。要把地理条件下生产的作物产业化,不是简单地提一个口号、搞一个战略就可以完成的。它离不开群众性的社会实践。定西几十年抓住土豆不放,就是给这种实践留足了条件。产业发展需要方向,更需要韧劲,尤其是与农业直接相连的产业,没有坚持就难有发展。

安定区香泉马铃薯万亩良种生产基地,种薯企业组织人员采挖马铃薯。曹应森/摄

“定西只能长土豆”,是对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发出的感慨,更体现出产业发展该有的定力。安定区的同志说,产业不走弯路,脱贫才能走捷径。

“摸得着”“送得到”才算市场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定西土豆是市场催生起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土豆之所以从百姓充饥的食物开始向商品转化,就是因为看到了土豆“卖得好”。正是“卖得好”,定西开始大规模提高产量。但是,没有多久,他们也遇到过“市场之惑”:种少了,满足不了市场;种多了,找不到市场。

找市场是一个艰难过程。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精明的农民走出黄土地,当起土豆“小贩”,为灰头土脸的马铃薯找市场。安定区马铃薯协会会长讲述了他们的感受。这位会长自1999年开始贩土豆。他说,当时主要是从马路上收购,卖给河南、陕西等地客商,自己赚一点代办费。价格由客商主导,自己没有发言权。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一年卖出2万吨土豆,装400多个火车皮。“那时最大的苦恼是,我们有产品却很被动。”

这种“被动”背后是农民付出的血汗。团结镇一个合作社的负责人从2004年开始学习卖土豆。第一次贩卖200吨,赔了1万多元。2008年南方冰冻,他运了一火车皮到广东,挣了一笔钱。尝到甜头之后,他2009年又运了两个车皮去广东,结果赔了7万多元。许多土豆商贩就是在这样的盈亏循环中,战战兢兢地推销土豆。

政府一方面动员农民种土豆,一方面还得为农民找市场。巉口镇党委的领导同志回顾这些年土豆产业的发展,由衷地感到龙头企业才是老百姓“摸得着”的市场。有了龙头企业,才真正解决了土豆销售的市场问题。企业是土豆销售“终端市场”,而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就是土豆的“市场容量”。

土豆上了規模,加工增加收入,这是一个通俗的道理。定西土豆产业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最初,安定区开始发展淀粉加工,各种小作坊甚至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它带来的是环境容量的挑战,尤其是水。定西缺水,加工淀粉需要大量用水。在这样的压力下,淀粉加工企业经过一个时期的“野蛮生长”,不断整合,渐渐形成龙头带动的新格局。

安定区现有11家马铃薯制品加工企业(集团公司)。这些企业建成精淀粉生产线10条40万吨、变性淀粉生产线9条7.6万吨、全粉生产线1条2万吨,主食化产品生产能力9.2万吨,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完整的加工产业集群。

有了这些企业,有了这些生产线,土豆不再是装在麻袋里、堆进火车皮离开定西。它们变成淀粉、饼干等各种食品,装进精美的包装袋,告别这片黄土地,走出陇原。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直接的作用是给农民的土豆找到了销路,农民知道土豆收获之后“送到哪里去”。安定区最大的土豆加工企业是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在巉口镇发展起来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土豆种植、储存、加工、服务等方面,不仅带动了安定区和定西市,而且辐射到兰州、白银、张掖、武威、平凉等地农户。

当地薯农正在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交售马铃薯。曹应森/摄

这家公司不仅接受农民种植土豆,还帮助农民种土豆。融资难是许多农户和种植合作组织面临的困难。蓝天公司这几年通过“蓝天贷”进行了有效探索。他们以蓝天公司的信誉为基础,与几家银行合作,创立由蓝天公司提供担保、银行提供信用无抵押的贷款模式,通过种植合作联合社这个“中介”,把信贷效应放大到各个合作社和贫困户,担保贷款额度50万元至500万元不等。这让企业、合作社、农户和贫困户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蓝天公司负责人介绍,2019年,几家银行给蓝天供应链金融各链条总授信额度6亿元,计划给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发放贷款3.2亿元以上。这个办法极大地提高了土豆种植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蓝天公司最近几年把马铃薯储藏库建到产地。他们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在不同集中地建设了30座储藏库,增加贮藏能力30万吨以上,辐射带动5万多农户。储藏库“前移”到村,方便了农民交售土豆,让土豆真正成了农民“家门口”的扶贫产业。

“拉动”与“倒逼”都是发展的力量

定西土豆从一种简单食物到致富产业,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力量,来自不同方向。

政策是拉动土豆产业的主导力量,龙头企业则是“倒逼”土豆种植的另一股力量。在安定区几个乡镇走访,我们看到,龙头企业改变的不仅是市场,更深刻的变化在于,龙头企业从加工土豆入手,“倒逼”土豆从育种到种植、销售,整个链条都发生了改变。

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雾培无土栽培马铃薯。魏永刚/摄

土豆种植的“细分”,就是龙头企业对这个产业的一个明显改变。当地人喜欢调侃说,“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多少年来,人们生活离不开土豆,但不分“高下”。今天,土豆种植分为商品薯、种薯和淀粉薯不同类型。安定区有爱兰薯业、凯凯农科、农夫薯园、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种薯企业15家,形成了5亿粒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能力,分别占全市的62%、全省的50%和全国的29%。安定区的淀粉加工企业有10多家,年加工能力在50万吨左右。还有一些土豆卖到蔬菜市场,就是商品薯。这种“细分”提高了土豆种植业整体效益。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土豆生产方式。家家户户种土豆,是定西农民的传统。最近这些年,土豆更多的是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来种植的。这不仅实现了土豆产量的规模化,而且优化了农村种植结构。安定区现在有280多个专门种植土豆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每个乡镇有一个大型联合社,每一个村至少有一个合作社。农业合作组织像一张大网,把土豆种植和销售网了起来。

这个网络是怎么铺起来的?销售终端是最重要的“线头”。合作社把土豆卖给联合社,联合社卖给蓝天公司,简单地说,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线条。这个线条的背后,蕴含的是企业为农村合作组织提供的生产服务。“蓝天贷”帮助合作组织解决资金困难,订单收购解决了合作组织的销售,蓝天公司还改善结算方式,方便农民领钱。这几年,蓝天公司把仓库建设到村里,让土豆交售更方便。龙头企业改变了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因此,促进了安定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倒逼”着土豆种植形式的变化。正是有了这些龙头企业,灰头土脸的土豆在安定区乃至定西才更加精致起来。

农机让“合作”上规模

农业合作社是安定区土豆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安定区的种植合作社已经不是简单地把农户“加”起来,而是“融”在一起。280多个农村合作组织改变了土豆产业,也改变了农业技术服务,更改变着安定区乃至定西的农村。

合作社靠什么合作?最能发挥作用的是农业机械。记者在团结镇唐家堡村访问了定西鑫源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领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农业机械库房,拖拉机、旋耕机、深松机、马铃薯播种机、打药机、残膜回收机等,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停满了库房。他说,合作社的农业机械有26台(套)。土豆从翻地到种植、收获、分拣各个环节,几乎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仅此一项,合作社年收益在200多万元。

定西土豆的改变大概也可以说正是从农业机械大面积推广开始的。这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紧密相连。过去一个时期,定西农民曾经远赴新疆打工。这些年,由于本地企业发展,就业容量增加,到外地打工的人比过去少了。但是,“回流”到种植业尤其是土豆种植业上的人并不多。农业机械的推广不仅弥补了这个空白,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土豆种植业的整体效益。

农机补贴政策是撬动农机推广的重要动力。在国家农机补贴30%的基础上,安定区实现再补贴30%的政策。安定區一位领导说,他下乡去如果看到哪里还有人驾着牲口种田,就知道这里的农机补贴政策落实得不好,要“追责”。

农业机械大面积推广,改变了劳作方式,也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认识。团结镇寒树村一位姓田的农民,现在种着680多亩土地,靠的就是这些年置办的20多台农业机械。除了挖土豆时季节性用工之外,平常他和老伴就可以经营这数百亩土地。他说,人工挖土豆,3个人一天最多挖一亩;用上机器,一天一台机器可以挖15亩。今年,在昆明打工的儿子也回来和他一起种田。靠着种土豆,这几年他翻修了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还买了小汽车。他的下一个愿望是购买大拖拉机和收割机,也要尝试着领办一个合作社。

土豆“链条”靠大家“拉长”

加工链条越长,产业附加值越高,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定西土豆产业也如此。我们在安定区参观了土豆加工生产线、淀粉生产线等企业,看着土豆从清洗到淀粉生产、再到变成食品的过程。那些现代化的生产线,让人很难想到这是在定西这样一个多年贫困的地区。土豆精加工、主食化需要更多这样的生产线。但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家不大的叫做伊口香的食品加工厂。

这是香泉镇的一个不大的食品厂。一排厂房,一栋办公楼,干净的院落里飘着烤馍特有的香味。食品公司创办者刚刚40岁,他最熟悉的事情是烤馍。

1996年初中毕业之后,他先后在甘肃兰州、天水和内蒙古的几个地方打工,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靠着土鏊子烤馍讨生活。2010年,漂泊了许多年之后,他带着土鏊子回到了安定区,在城区开设了一家烤馍店,一干就是5年。

“用土豆泥烤馍是从2015年开始的”,这位年轻人告诉记者,定西最出名的是土豆,他就想着在馍里加入土豆的味道。最开始用民间最简单的办法:把土豆煮熟、捣烂,掺进面粉做烤馍。这样烤出来的馍果然味道不一样,口感独特,很受欢迎。2016年开始,他到当地薯香园公司购买土豆全粉作原料,一年消耗了七八十吨土豆全粉。生意越来越大,在安定区就开了4家实体店卖烤馍。

“开小店供不应求”,他就决心要办工厂。2018年,他投资800多万元,办起了伊口香公司,依然是用土豆来烤馍。现在,公司的产品除了烤馍,还有月饼、面包等。他自豪地说,现在每天能生产一吨货。这两年,他到兰州参加过推介会,还在申请烤馍的食品标准专利,正在注册商标,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烤馍是西北人民熟悉的食品。仅仅是香泉镇就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烤馍店。这几年,不少人都开始自觉地把土豆粉加入到烤馍中。据估计,至少有70家是用土豆粉烤馍的。

土豆产业链的延伸是安定区乃至整个定西发展的大题目。把土豆粉与西北传统的烤馍结合起来,而且在一个镇就有70多家小店“自发”经营,这是土豆产业延伸的“独特风景”。用土豆粉蒸馍,也正在悄然进入定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土豆食用方式的改变,使这种普通食品和人们的关系发生着值得期待的新变化。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土豆作为食品的延伸正在成为群众性自觉行动。

今天,定西土豆已经远远超出食品概念,甚至不仅是一个产业。定西人民正赋予它更丰富的含义。土豆在魔术般地变幻出各种模样。我们在安定区的多个企业看到了土豆粉冲剂、土豆粉饼干、干薯片等土豆速食品,林林总总,据说有40多种。

土豆也正在提升到文化层面,成为安定区乃至定西的旅游文化资源。夏末秋初,连片的土豆花盛开,成为人们郊游的好去处。定西还创造出了“土豆宴”,把土豆纳入到人们的习俗和节会中,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底蕴。

在封闭的实验室里,科技工作者穿着白大褂、套着鞋套、戴着口罩,精心分离一株株幼苗,脱毒放进营养钵,他们呵护幼苗比照顾婴儿还用心;在现代化生产车间,土豆走过长长的生产线变成各式各样香脆可口的食品,被装进精美的包装袋;中间是安定区广袤大地盛开的土豆花,祖祖辈辈靠土豆充饥的农民,驾驶大小机械穿梭田间……这些动人的画面,留在记忆深处,让我们久久回味。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定西土豆!

猜你喜欢
安定区定西土豆
相约定西
咱们定西
定西市安定区耕地主要养分含量分析
土豆爱吃糖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
景泰县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品比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