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

2019-12-13 14:03刘思诚
财经问题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喀左民间故事旅游

刘思诚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总书记还强调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给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迫切的现实要求。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就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一。与此同时,非遗保护不只是文化问题,更是经济问题。非遗不只是文化资源,还是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非遗保护的国内外趋势与文化旅游前景

(一)非遗保护的国内外趋势

“非遗”是一个21世纪以来取得广泛共识的世界性文化概念,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性。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全体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开启了这项伟大的世界性的文化倡议,截至2018年5月,已有178个缔约国加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在这一国际背景下,我国第一时间积极参与和推动了这一倡议,一直为世界非遗保护工作贡献着中国智慧,同时在本国非遗保护工作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8月,我国人大通过了加入《公约》的决定。2006年12月,《公约》正式对中国生效。谌强[1]指出,“2007年6月在巴黎首届缔约国大会上当选为保护文化多样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我国积极参与文化多样性《公约》实施细则的制定,并在此过程中持续发挥我国的影响力。2009年6月,在巴黎第二届缔约国大会上,审议批准了我国参与制定的文化多样性《公约》系列文件,我国顺利竞选连任委员会委员国。”2011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杨利慧[2]指出,“2014年年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九届常委会’上,中国民俗学会成功竞选为政府间委员会新成立的‘审查机构’,在2015—2017年间全面参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录及国际援助四类申报项目的评审工作。”应强[3]指出,2018年6月,我国再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任期从2018—2022年。

目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共有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在国内,我国逐渐建立完善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仅就国家级非遗代表名录项目而言,我国已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计1 372项,同时,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计3 068人。

2018年正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公约》15周年之际,从整体上来看非遗保护工作是国内外文化存续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抢救记录自身优秀文化的绝佳契机,也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共享、文明互鉴与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利于将世界文化连成一体。

(二)以非遗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范畴的具体阐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将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类。在这十类名称中,“传统”一词出现了七次。但是,非遗项目所涉内容不仅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不仅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非遗项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濡染着现代革命文化,更彰显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4]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口头文学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财产,“有价值的人民的文化财产,不但是新文艺、新教养的一种凭借和基础,有许多本身就应该成为我们新文艺、新文化的构成部分。”今天,可以说非遗就是新时代文化的构成部分。

2018年3月,我国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一机构改革决定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将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文化为内核的旅游发展理念,极大推动了各地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关于旅游业的发展,陈天培[5]认为,各个地区要认真思考,“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挖掘出‘人无我有’的独到优势,进一步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形成独特的区域特色……在充分利用物质文化资源之外,高度重视、认真挖掘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进一步拓展本地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非遗就是一宗重大的亟待挖掘和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

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和国家各级非遗名录的项目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它们有的就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本身,有的很大程度上附着在各地的山水自然景观、群众节俗活动和地方风物特产等之上。重视利用和合理挖掘非遗这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将有利于各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文化旅游的水平和品质。同时,徐赣丽[6]论述了民俗旅游能够实现非遗保护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她指出“旅游市场的需要刺激文化传统的复兴,同时激发文化主体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

因此,非遗保护是文化旅游的支撑,文化旅游反过来又会深化非遗保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创造更为长远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二、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保护现状与喀左旅游资源现状

(一)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保护现状

2006年,国务院[7]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包括民间文学类31项,其中辽宁省入选了3项,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申报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编号I—19)就在其中。可见,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是辽宁省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一,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文化价值。因此,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应该成为喀左县乃至整个辽宁省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在拉动辽宁旅游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广义的故事概念,即指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在内的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是流传于辽宁省西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民间文学,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8]的介绍,“既包括对蒙古族形成初期对宇宙的认识,如对日月星辰的崇拜等;也有追述狩猎、游牧时期生活的内容,如射箭、骑马、挤奶、住毡房等;还有农耕生活的内容,如种庄稼、砍柴、养鸡鸭等,与其他地区蒙古族有所不同。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描述了东蒙地区三百年来蒙、满、汉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互动的历史,对这些民族协力农耕开发辽西及其文化融合作了多方面的展现。”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交汇和民族文化交融的社会文化价值,是一宗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自入选国家非遗名录以来,在整合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第一,在非遗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喀左县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的全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工作中就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搜集整理了《敖木伦河的珍珠》(1—6辑)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分卷·准喀喇沁资料本》(1—5卷),发现了多位能够讲述几十则、甚至上百则故事的民间故事家。继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搜集整理工作方面,于2008年正式出版了十二卷本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蒙汉双语)[9],并于2009年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我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

第二,在非遗资料的社会利用方面,李瑞芬[10]指出,喀左文化馆同白音爱里村委会共同策划建设白音爱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力争将文化事业转化成文化产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这是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发展。王臻青[11]指出,15篇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已经由曲艺家许同贵改编为15段音像评书并录制成光盘,在朝阳当地的学校里播放,将来还要通过电台、电视台加以推广。

第三,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十二卷本《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收录的20世纪80年代就投入喀左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工作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原有报告基础上重新修改的采录报告,如靳宏琴、乌忠恕、杨景龙、乌兰其其格、付广英等撰写关于主要民间故事家的一系列采录报告,描述了民间故事家的生平经历和采录过程,并对采录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反思,对故事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一定的类型研究。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在非遗保护和社会利用方面的局限。刘守华[12]指出,“故事村、民歌村和谜语村,我们都把它们称为民间文化村。它们是旅游经济和民间文化的结合点”,并以位于湖北省武当山脚下的伍家沟故事村和吕家河民歌村为例,展现了民间文化村建设与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积极作用。辽宁省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湖北省的伍家沟民间故事(I—15)同样是入选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的非遗项目。但是,从总体上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在带动旅游经济方面还比较薄弱,学术研究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对当地旅游经济的贡献和在民间文艺学界的名气远不如伍家沟村故事,更不用说其他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能与玛纳斯等(I—25)等和白蛇传传说(I—6)等项目一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说明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非遗文化价值取得了普遍共识,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巨大文化宝库,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现阶段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在文化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和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不足。这座宝库在旅游经济的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潜力,是一宗被遗忘的旅游资源,它的名声甚至没有传遍辽宁省,我们在重视程度、宣传力度和旅游资源转化方面还远远不够。

(二)喀左旅游资源现状

《喀左蒙古族史略》[13]将喀左旅游资源分为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风光资源两类,具体旅游景点主要介绍了十二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东山嘴祭祀遗址、利州古塔(精严禅寺佛塔)、长寿山景区、琉璃柏木井、天成观、朝阳洞自然景区、楼子山自然景区、太阳山景区、瓦房店水库、云城山庄和敖木伦景区,在景点的介绍中没有提到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只在“文化”部分用二、三百字介绍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提到了其非遗身份,并选附了4篇故事。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概况》[14]在“社会事业”一章的“文化艺术”一节中的一个问题里,谈到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但是很遗憾介绍和论述还停留在2005年准备申报国家非遗,停留在搜集整理工作。在“旅游”一章中,首先是关于旅游资源的总体介绍:“县境内有10万年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鸽子洞;距今5 400年前东山嘴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大量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辽金时期的精严禅寺佛塔;清代的关外著名道观天成观,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次是具体景点,包括琉璃柏木常青井、太阳山、楼子山、龙凤山(天台寺朝阳洞、蛤蟆嘴洞、双狮洞)和瓦房店水库。但均侧重自然风光的介绍以及历史文化考古的成果,没有涉及这些景点的神话、传说或故事,没有谈及其相关传说故事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在旅游经济部分也只提到了陈醋、紫砂和地毯三项旅游产品的发展。

2018年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王海波[15]从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教育、文化、生态、旅游九个方面回顾了喀左县取得的重要成就,其中在文化部分特别提到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入选国家首批非遗名录,以及《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出版、获奖等事迹。可见,喀左县对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重视程度很高,肯定了其文化成就。

进入喀左县政府网站[16],在首页较为突出的位置就可以看到一则“喀左2018中秋、十一旅游攻略”,为游客推荐了“山水之旅”“田园之旅”“民俗之旅”三个主题的十一处景区和场馆。可见,喀左县重视旅游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能够把握节假日的黄金时间节点。但是,在这份攻略的三个主题中看不到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文化叙事,甚至在“民俗之旅”中也没有这项国家非遗的任何宣传,这是十分遗憾的。这说明喀左县目前虽然重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但是仅限于文化领域,没有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没有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转化为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资源。

综上可见,当务之急是在认识层面认识到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大意义,并在非遗保护的基础上合理挖掘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文化旅游价值。通过加强非遗与旅游交叉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现有旅游景区的文化阐释能力和文化附加值,宣传扩大其在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力争将其转化为拉动地方旅游经济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喀左县成为品牌响亮的文化旅游强县。

三、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性对策

(一)以文化旅游为指向的补充搜集与分类整理

非遗保护能够为旅游开发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与分类利用是非遗保护的基础。喀左县文化馆于2008年8月出版的十二卷本《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根据讲述人分为十二卷,每卷按照故事题材进行分类,共收入故事764则,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独特文化魅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搜集到的故事的局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修正和完善。

第一,这764则故事绝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年代采录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启了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普查工作,在我国民间文学搜集史上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搜集整理了超过40亿字的民间文学资料。今天,在非遗保护的国内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开展民间故事普查工作,补充搜集新故事,或者捕捉已搜集的故事在当下的讲述内容和讲述方式,不断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注入新的生机。同时,在补充搜集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考虑旅游的因素,着重搜集与现有自然和人文历史旅游景点有关的故事,为喀左文化旅游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第二,在8位独立成卷的才能出众的民间故事家中,很多故事家已经去世多年。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首要特点,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没有优秀的民间故事家,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就难以传承,故事资料也会成为束之高阁的古董,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我们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发掘新的喀左民间故事家,在民众火热的生产生活中发现真正的民间故事家,发挥他们讲故事的才能和文化传播的光荣使命,满足非遗保护活态传承和旅游开发故事讲述的现实需要。

第三,20世纪80年代采录故事的方式主要是书面记录、录音和拍照,技术条件有限,故事主要以文字形式保存。我们今天有了更好的录音、拍照和录像条件,有了更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应该尝试用多种媒介形式记录故事、记录民间故事家的讲述活动,更科学、更生动、更全面地展示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魅力,建立起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资料的数据库,使之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阵地和旅游宣传的窗口。

我们要整合现有故事文本并建立以文化旅游为指向的分类标准,本文拟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分为以下六类:

第一,族源历史与名人传说故事。这类故事主要围绕聚居在喀左县的蒙古族源流和历史,是了解喀左文化的关键。涉及很多名人传说故事,如关于成吉思汗的《喀喇沁的传说》(卷2)、《铁木真和雪莲花》(卷4)、《成吉思汗和昭都将军》(卷4)、《成吉思汗牛皮球智战》(卷9)、《成吉思汗藏进额吉的羊毛车》(卷9)、《五色祥云下降生的铁木真》(卷10)、《扎尔楚泰给铁木真做摇篮车》(卷10)、《成吉思汗从天门取来酸奶》(卷10)、《竹叶鱼》(卷11);关于忽必烈的《喀喇沁的由来》(卷1);关于《蒙古风俗鉴》的作者蒙古族哲学家罗布桑却丹的《看汤泉的小喇嘛》(卷1)、《罗布桑却丹的蟒鞭》(卷1)、《罗布桑却丹驱鬼》(卷10);关于喀喇沁王爷乌梁海氏的《张大胆比武定居》(卷1)、《领兵扎兰 打虎英雄》(卷11)、《三个好汉抗捐》(卷11)等。

第二,蒙、汉相互学习、帮助与融合的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是蒙古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共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中,一起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民俗文化。靳宏琴[9]指出,东蒙民间故事“本身就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和谐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同源共生的民族精神。这类故事有的讲述了汉人在喀左定居并将武术、耕地养蚕、纺线织布、医药等知识技术教给蒙古人,如《张大胆比武定居》(卷1)、《布合玉芝的婚事》(卷1);反过来,有的讲述了蒙古族帮助汉族治病,如《老呃门其阿布桑》(卷2)等。

第三,地方遗址风光与风物传说故事。这类故事以现有历史文化遗址和山水自然风光为中心,与旅游景点的关系最为紧密。如关于鸽子洞古人类历史文化遗址的《鸽子洞的金鸽子》(卷1)、《金仙洞的金仙呼恨》(卷1)、《天门洞》(卷1)、《白胡子额布根找主洞》(卷1)、《张大胆李大胆洞中寻宝》(卷1)、《天门洞里寻姑爷》(卷1)、《鲤鱼甲鱼争水洞》(卷1)。

第四,民间信仰及其场所的故事。这是关于佛教、道教和民间俗信,关于寺塔、道观和庙宇的故事。如关于天成观的《好汉萨格楞》(卷1)、《皇叔修道观》(卷2)、《半个猪槽子》(卷2)、《卖挂瓦针》(卷2)《找你大师兄》(卷2)、《聚宝盆升天》(卷2)、《许石匠弹指换柱石》(卷2)、《天成观里的蝎子精》(卷2)、《天成观云霞洞里的睡醉蛇》(卷2)、《天成观皇会》(卷2)、《老三道修天成观》(卷4)、《天成观的石狮子偷吃豆腐》(卷4)、《天成观泥塑巴儿狗上街咬架》(卷4)、《天成观聚宝盆升天》(卷9)、《天成观吉祥石》(卷10)、《天成观老道为啥半拉发》(卷10)等。

第五,机智人物故事。喀左机智人物故事既包括以巴拉根仓等人物形象为主人公的蒙古族传统故事,也包括其他幽默智慧故事。关于巴拉根仓的故事如第10卷中收录的《累坏了牛头马面鬼》《秃头鬼上当》《烂眼子鬼求眼药》《钻风鬼挨踢》《猴头鬼屁股着水》《和阎王爷换马》《七岁陶蒂少布王》《国王认错》《让王爷下轿》《小孩屁股三把火》等。这些机智人物故事既具有幻想色彩,又具有现实关怀,幽默诙谐的故事实际上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体现了民众的反抗精神、乐观精神、勇气和智慧。

第六,神奇与幻想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中还有美丽动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其完整性和艺术性超乎想象,如《月亮公主》(卷1)、《雪》(卷1)、《金鱼呼恨》(卷1)、《月中高娃》(卷4)、《哈莫日玛额吉》(卷4)、《爱唱歌的牧日根》(卷5)。同时,与其他故事相比,喀左故事具有自己的特色,如相对于汉族《后羿射日》和蒙古族《额尔黑莫日根射日》《乌恩射日》的射日神话中的射手均为男性,由故事家金荣讲述、琴音采录整理的《阿讷乌娜射太阳》(卷7)中射太阳的使命是由一位女性射手完成的。

以上六类故事之间相互联系、有所交叉,而非泾渭分明。这六类故事是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中最重要和最丰富的类别。合理的故事分类一方面有利于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故事资料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

(二)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基础的文化旅游

缺少文化的旅游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喀左地区具有丰富的考古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在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间记忆里。上述非遗保护工作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直接的文化支撑,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喀左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1.以展馆为中心: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旅游

今天的文化旅游一定要兼顾线上和线下两个阵地。在线上,很多人在旅游选点前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一个地方的旅游价值,进而决定是否前往。我们要以文化旅游为指向,加快建设喀左数字旅游展馆,让展馆成为记录和传承喀左文化的阵地,成为喀左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成为方便检索、激发兴趣和深入了解喀左地方文化魅力的窗口和指南。在线下,我们要利用好现有喀左县民族博物馆、喀左县文化馆、东蒙民族民俗艺术馆和喀左县南哨镇白音爱里故事传承基地等场馆基地,从总体上规划它们的文化职能,突出各自的特色,让他们成为各地游客在喀左旅游攻略中的必选项目。

2.以节日为中心:打造集中展演的文化旅游

在我们的生活中,节日是区别于常日的关键时段,也是民族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节日契机集中展示喀左的民族文化魅力,发展综合性的旅游经济。如充分利用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传统节日文化时间,在传统仪式、歌舞和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策划非遗系列活动在这一时期集中展演,共同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届时邀请非遗传承人讲述族源神话传说、英雄传说故事、喀喇沁地方风物传说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用口头传统为节日文化注入感人至深的力量,增强互动性和感染力。展演时间不局限于一天,可以策划为民族节日文化季。李江敏和李薇[17]强调,“原真性打造非遗文化节等活动,促进本地居民树立地方自豪感和家乡归属感,让游客从单一的走马观花欣赏转入学习体验非遗文化与精神层面。”那达慕大会从根本上来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它可以作为文化旅游集中展演的时间,但不能因此冲淡它的节日主题,不能失去本真。

3.以景点为中心:打造深度体验的文化旅游

旅游景点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精神或兼而有之,才会成为旅游胜地。喀左旅游景点不论自然景区,还是历史人文遗址都粘连着丰富的传说故事。我们应该提升对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认识和利用,如把故事讲述纳入导游词,丰富讲解内容,同时,加强对导游和志愿者团队的培训,力争根据游客的兴趣开展灵活多样地口头故事讲述,摆脱枯燥粗糙的程式化讲解。又如把故事融入景点介绍、游客指南和纪念手册等文字资料供游客取读,为游客在流连山水、参观遗址之时深入了解喀左文化提供便利。

4.以传承人为中心:打造任真自然的文化旅游

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是文化旅游的初心。在游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参与了盛大的民族节日活动之后,现场的故事讲述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的人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带给人们的趣味和快乐。王健[18]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我们要认识到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不只是卷帙浩繁的文字遗存,而是传承人百讲不厌、民众百听不厌的生机勃勃的民俗文化。讲故事就离不开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是喀左故事得以活态传承的关键,同时,营造一个任真自然的讲述环境也至关重要。不能如詹娜[19]指出的“原本率性而发、由情而讲的故事讲述变成了应景而讲、应时而述的‘被要求’讲述”,这样的故事讲述已经失去了文化生命。我们可以尝试在传承人家里或所在村落建设以非遗体验为特色的民宿,非遗传承人自然地讲述,游客自然地聆听最动听的喀左故事。

5.以产品为中心:打造广泛粘连的文化旅游

什么样的旅游产品会被游客购买?一是具有独特实用价值的产品,二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美好寓意的产品。格尔兹[20]在《文化的解释》中指出,“我与马克斯·韦伯一样,认为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故事就是一种文化解释。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有诸多带给人精神力量、富有美好寓意和祝福的故事,有的神秘,有的幽默,有的温暖,将这些故事与相关产品粘连,可以提升旅游产品文化附加值,创造一种对旅游产品的精神需求。故事可以广泛粘连在景区的各类旅游产品之上,也可以粘连其他经济产品,如喀左有名的紫砂壶、玉石和陈醋等。

四、结 语

非遗保护工作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趋势,我们在非遗保护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非遗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还是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就首批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而言,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喀左地区旅游业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但对于非遗文化资料的利用仍显不足。喀左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会带动本县经济的发展,还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乃至成为助力辽宁在“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吸引外国游客的地标,进而吸引外资,加深经贸合作,促进辽宁以及东北地区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喀左民间故事旅游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喀左县卧龙岗元代窖藏清理简报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旅游
喀左官大海出土两块金代买地券
试析喀左紫砂壁画创作题材选择的三个策略
喀左之歌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