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因素与优化对策*

2019-12-13 17:53曹晓菲刘学民
法制博览 2019年30期
关键词:受传者医学院校医学生

曹晓菲 刘学民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大学生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我国未来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基地,肩负着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升我国公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使命。探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

一、新媒体环境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新媒体具有移动性、交互性、及时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在高校学生中被普遍运用,据调查数据显示,使用互联网的大学生比例高达97.9%,九成以上大学生将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最主要渠道。其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类APP等新媒体渠道获取知识的“95后”大学生占七成以上比例。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守持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的要求,需要不断转变思路、拓宽渠道、改进方法,让思政教育更加与时俱进。

医学院校具有一般高校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特性,这与医学生培养过程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医学生学时多、学制长、课业压力大,于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形成较大压力。

医学是偏重实践操作性的学科,不仅有基本的医疗理论课程,还要在教学医院经过1年临床实习。医院相对学校环境更为复杂,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等社会敏感问题使青年学生容易造成思想波动,如不及时引导,会对其理想和价值信念产生较大影响,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传播效果,需要结合学生特点,以顺应新媒体时代环境的方式方法开展。

二、影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一)传播主体

思政教育传播效果形成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制约,但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传播者,也就是传播主体。传播主体不仅掌握着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还可以对传播内容进行取舍,从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

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曾提出信源可信性效果理论,对于传播效果而言,信源可信度越高,说服力越大、传播效果越好。信源的可信度由传播主体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两个因素决定。在传统思政教育中,传播主体是思政教师,教师个人权威性和理论水平对传播效果影响巨大。但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传播主体逐渐多元化。除了传统课堂教学之外,还包括辅导员日常教育疏导,学校组织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网络新媒体具有号召力的“舆论领袖”赢得了广大学生关注度,他们成为了客观存在的传播主体。

因医学生培养方式的独特性,医学院校传播主体还不仅限于以上群体。医学生必修课时间比普通学生多出1/3左右,和专业课老师接触时间长,要完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的转变,专业课老师从某种程度也成为思政教育的传播主体。此外,医院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医术医德都潜移默化对医学生造成影响,成为思政教育传播主体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作为传播内容的技术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效率。传播媒介因特点和属性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

传统思政教育偏重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教育模式多为灌输和训导式,而新媒体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视频等直达受传者,分享、点赞、收藏、评论功能方便快捷,信息传播中生产、分发、存储、分享行为发生了改变。同时,信息发布的高覆盖率和到达率,让传统课堂权威性被逐渐消解。

同时也要看到,在新媒体平台缺少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受传对象界定不清,有时会有角色模糊或换位的现象,对于网络不良言论的处理和把控有待提升,传播失度、虚假传播、道德失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受传者

受传者也称传播客体,在思政传播活动中医学生就是受传者。受传者自身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传播技能对传播效果有直接影响。

受传者在接受信息时会主动筛选符合自身兴趣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受传者会给予传播主体反馈,将接受信息反向传递给传播主体,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医学生相对普通学生而言,具有热衷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医疗资讯,对政治问题不太敏感的特征。在思政教育传播活动中,要根据其知识文化、技术水平,采取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使受传者最大范围地接受信息,反馈信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对传播效果有客观约束作用。社会环境、人文风气、校园环境、家庭氛围,这些宏观及微观生态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其对事物的观念和态度。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他们固有思想认知有巨大偏差,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随着传媒技术发展,思政教育的传播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网络环境中,传播者跨越了地域、身份、职业、阶层限制,各种价值观念的信息充斥于网络。学生可以获取的信息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学校和思政专职从业者可提供的范畴。而这些海量信息里也不乏低俗、暴力、消极的内容。青年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客观理性的判断,会对其价值体系造成冲击,导致认知失调和价值混乱。

对于医学生而言,还涉及实习医院所面对的真实情景。如面对医患矛盾时,医学生的思想认知可能发生极大的偏差,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颓废或逆反心理,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三、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对策

(一)加强传播者队伍建设

在实施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组织和调动传播主体能动性。第一,要发挥课堂主阵地、教学主渠道作用。思政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优化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模式,贴近医学生情感体验,对标医学生职业、人生困惑,利用情景教学、问答式教学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解疑释惑。

第二,要从顶层设计上将医学专业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纳入课程思政的视野范围,成为协同传播主体,让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实习全过程。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内涵,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堂成为齐头并进,自觉自然的教学行为。

第三,医学院校应注重培养专职新媒体思政人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优质新媒体产品,组织相关活动,培养学校思政“把关人”。

(二)提升传播受众媒介素养

在医学院校开展媒介信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适时引入网络舆论、热点分析等内容,开设媒介相关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信息需求,解析内容传播机制,建立医学生信息批判反应模式,不断提升其媒介素养。

在思政教育中学生不仅是信息获取者,还是信息缔造者和发布者,传播主客体一体双向,医学院校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思政教育传播反馈机制,通过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定期调查学生心理和价值需求,并以此为参考依据,调整传播内容,改进传播方法和传播技巧,不断完善传播信力架构。

(三)构建立体式传播平台

目前,医学院校在日常校园网站基础上已经普遍开设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发布平台。学校还可针对学生需求增加平台服务性和延展性,力求建立集传统新闻发布功能、校园服务功能、在线学习功能、交流咨询功能、心理疏导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平台。

平台可发挥新媒体实时性、分享互动性、跨地域性等优势,对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思政教育形成有效补充。同时,利用新媒体声画结合、图文视频综合载体特点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产品,培育思政教育园地。通过立体式新媒体平台建设逐渐涵养多元化、个性化于一体的思政教育微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受传者医学院校医学生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