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2019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19-12-13 08:23魏丰年郑重
商业文化 2019年28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魏丰年 郑重

日前,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举行。本届大会以“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为主题,以“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为特色,集聚全球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以及相关政府的领导人,围绕智能领域的技术前沿、产业趋势和热点问题发表演讲和进行高端对话,打造世界顶尖的智能合作交流平台,成为业内广受赞许的专业性学术会议,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行业盛会。大会上,来自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行业专家及著名企业家共聚浦江两岸,围绕人工智能产业,聚焦技术创新、行业落地、产业赋能、发展升级等人工智能热门方向和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洞察和呈现未来全球人工智能的变革趋势,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发展应用提供“上海方案”。

作为主办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面对充满无限可能的智能时代,上海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顺应大趋势、抢抓大机遇,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人工智能,以更富创新的探索激活人工智能,以更具包容的生态滋养人工智能,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高地进军,与海内外朋友携手共创人工智能发展的新篇章。

本届大会上,主办方公布了《2019人工智能安全与法治上海导则》,为科学识别人工智能的安全风险,指导人工智能安全法治工作建言献策,并发表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风险与治理》《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内容治理机遇与挑战》《2019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安全研究报告》三份报告。同时,大会举办了超过200场各类论坛和特色活动,分享了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的前沿观点,并设置创新应用展区和智能应用场景体验区,全面展现世界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趋势。

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双马会”,阿里巴巴集团前董事局主席马云和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第一次坐到一处,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以下为双方对话摘录。

话题一  AI

马斯克:我觉得未来的科技发展变化,将超越我们的能力。

马云:我不是搞科技的人,我是讲生活的。我不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威胁,也不是恐怖的东西,人类也可以学会。

马斯克:我们先看看 AI 这个关键词,我听说 AI 是「爱」的意思,是这个意思吗?

马云:我特别不喜欢把AI叫做人工智能,我把它称之为“阿里巴巴智能”。

马斯克:我也这么感觉。一般大家都会低估人工智能的能力,他们觉得可能就像是聪明人而已。实际上,人工智能比这个厉害得多,可能比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面对这个状况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也不确定,但我希望 AI 会是好东西。

有一句老话,如果打不过他们就和他们组成团队吧。我所开发的公司就是这样,目的就是让我们加入到 AI 战队里面。现在我们已经和手机、电脑连在一块了,我们已经成为带有机器特征的人了,机器在你生命相当于你生命的延伸,你离开了手机像少了一个手臂。

与人的思维速度相比,现在的人工智能太慢了。假定一个计算机多几个服务点的计算能力,每个毫秒在计算机来说是极大进步,对于我们来说这不算什么。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对于计算机来说非常短,像鲸鱼在发的声音,每秒钟最多一百个字节左右的信息对于电脑来上太快太短太慢了。计算机可以超过你几十万倍数字通量的方式进行对话,机器人看到人应该会特别无聊,我想机器会比人聪明得多。这是我想说的人和计算机的差别。

马云:我特别惊讶于你对于科技的愿景。我不是搞高科技的人,我是讲生活的,我觉得 AI 能够给全世界,给社会打开一个新的篇章,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自己,而不是完全理解外部的世界。

今天要預测未来很难,特别难。99.9%的预测都是错的,只有 0.001%的预测是对的。为什么对呢?那是运气好,很多情况80%的数据是错的。

对于人工智能,对于阿里巴巴的智能,我很高兴它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人类的本质。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他们需要对自己有更多的自信。今天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方案,但是未来会有,青年人会有解决方案。

我不是搞科技的人,我是讲生活的。AI 的未来很难预测,历史上,人们对未来的99.99%的预测后来都被证明是错的。人们应该有更多的自信,AI不是一个威胁,也不是恐怖的东西,人类也可以学会。

我很乐观,我不觉得 AI 是一种威胁,我不认为人工智能是很恐怖的东西,因为人类很聪明。我觉得AI很好很有意思,我们会拥抱它。

马斯克: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现在电脑进步的速度是惊人的。比如玩电子游戏,往前看40年50年,可能你会有两个方块的单机游戏,但是现在可以很多人在一个游戏平台上一起打游戏,进步巨大。越来越多的游戏做得越来越真实。科技在未来仍然会有非常巨大的发展。

人类文明有7000年历史,这个人类文明史从文明角度来看高低起伏非常厉害。我不是个天然的乐观或者悲观的人,但未来科技发展将会超越我们理解它的能力。我不知道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

话题二:火星

马云:听说你要去火星?我对火星没有兴趣,我刚从火星回来。我对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更感兴趣,为什么大家对火星这么好奇。

对于火星,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我没有考虑过外星人。外星人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找到外星人,有些人找到外星人,说去过51 区吗?我说别开玩笑了,有外星人我一定知道。

马斯克:我觉得我们需要更进一步了解宇宙的本质,以确保我们能够进入到不同的行星生活。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地球没有希望了,但毕竟存在这种可能,即使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地球还是有可能会发生人类无法控制的事情,外部力量或者内部事物导致文明被毁灭或者我们受到足够的威胁以至于我们只能搬到另外一个星球去生活。

换句话说,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现在第一次有可能让生命离开地球生活,之前是没有可能的。但是这个机会窗口会有多久,长或者短都有可能。假定机会窗口不长,我们需要尽快抓住机会窗口。这是我的观点。

马云:抓住地球的未来,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未来的一百年我们要尽可能做好。我很钦佩你开发火星的勇气,我身边有很多人在尽力提升现有地球的发展。

要把100万人送到火星很好,但是我们要关心70多亿地球人的发展,让地球更可持续发展,我不是火星的粉丝,就像爬到山顶往下再走一步就去火星了,但是回不来了。我感觉去火星就是回不来的感觉,别那么做。

我也不喜欢爬喜马拉雅山,有一天如果有电梯的话,我希望能够坐上电梯到喜马拉雅顶上看看。大家在地球花非常多的时间,不管人类文明多久,一百万年,五十万年,但是每个人在地球上最多一百年的生命,我们不可能把未来所有问题都解决,但是我们必须对未来负责。

我们要很关注现在的生活怎么能够更好。通过人工智能,人类能更好理解自己的话,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提升世界。

过去的200年,人类希望能够更好的理解其他人,但是我对AI感兴趣的一点。因为AI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自己,更好理解人类的本质。我听说你要在地球内部往下挖,这个想法很好。我们需要像你这样的英雄,也需要我们这样的英雄在地球上工作。

马斯克:我也是支持地球的。毫无疑问,我也是支持地球的,这听起来很好。当有一天当人类成为多星球生存的生物时,人类社会将有可能实现超越地球的更大发展。从资源的角度说,比如你医疗方面要投多少钱,口红方面要投多少钱,我们肯定不会说花大量的钱来买化妆品,我也是支持化妆品的,我觉得化妆品好啊。但是我觉得用地球GDP的0.5%……最多1%进行生命多星球的研究,并不需要太多投入。我觉得这是针对未来比较明智的一个投资。

比如用特斯拉新能源电动车解决可持续发展能源的问题,用电池、太阳能作为动力解决方案,可以部分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很激动特斯拉能来到上海,特斯拉(中国)团队做得非常棒,上海的超级工厂非常让人震撼。我对特斯拉在上海取得的巨大的进步横惊喜,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好的案例,一个创新企业在中国可以取得多好的进展,这是非常令人称羡的,我向大家致敬,你们太棒了。之前我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这样快速的发展,中国就是未来,未来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中国的创业的火箭企业也很棒,他们已经进入轨道了,我很尊重这样的创新型的火箭企业。

话题三:就业

马云:再选一个话题,就业、生命选一个。

马斯克:选就业吧。

马云:可以。人工智能将为我们创造什么新工作,或者这种改变已经开始了?对此你怎么看?实际上人们所担心每一個技术的革新,过去100 年我们一直担心新技术将会带走就业机会,实际上我们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未来20年里面,大家寿命会更长,生命科学技术可以让我们活100 年或者120年,甚至祖祖父还在努力地工作,但这不一定是好事。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工作?我觉得一周工作 3 天,一天工作4小时很好了。

我们有电,电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晚上可以去唱唱歌,跳跳舞。有了人工智能之后,人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作为人的乐趣。我大概去过 300多个不同的城市,我父亲可能去30个城市,我爷爷最多去过3个城市。我的孙辈可能去过3000个城市,可以坐特斯拉去,可以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旅行。我觉得我们不需要太多工作,今后我们需要的工作就是让大家开心,让大家快乐,让大家体验生活,享受人类的生活。

我不会太担心工作。首先我们会有很多工作,第二点我们不需要很多的工作,第三很有意思的一点,农业时代大家平均寿命大概30或者35 岁,工业时代有了技术革命之后,人们可以活到70岁,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可能会活到100年,这是我的猜测。现在有一个问题,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时候,就不想生孩子了。我们会有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人想去做,我们需要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来照顾老年人。你不一定会因此很开心,因为当你爷爷的爷爷说“我明天还要上班”,这实际上是一种灾难。

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应该做好准备:我们将进入这样的时代,每个人能活120岁,会有很多新的问题,这是我的看法。

马斯克:是的。今后人工智能会使得工作失去意义,可能最后的工作就是写AI软件,最终可能AI自己都会写软件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去学工程、物理或者做一些和人互动的工作。当然还有艺术。我们还要思考一下神经连接的问题,不然的话我们就要落后了。我们一定要尽快做这个工作,我们所剩的时间也不多了。

马云:我从来不担心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让别人解决,如果没有人解决就让它去吧。

我对教育很感兴趣,讲一下教育吧。未来要我们掌握哪些知识或者技能,从而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优势?对于年轻想要从事人工智能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吗?

我认为在未来不会有人工智能的专业人士。人们经常担心工作,我担心的是教育。所有的教育体系给孩子教的东西,教的方式主要是为工业时代所设计的,我相信机器会更加聪明,会比人在未来聪明很多。人怎么能够做得更好,怎么变得更智慧更聪明呢?我们应该改变教育方式,改变教的内容。

过去我们专注的都是记忆,但计算机可以比你记得更好,算得更快,你想要跑得更快,但机器可以跑得比你更快。人类要更有创意,更有建设性,怎么教孩子有更多的创意、更有建设性呢?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关键。

我们可以花更多时间来训练培训孩子去学艺术,学画画,学跳舞,这些都是创意的事情。我们要理解一点,人从来没有办法制造一个人。计算机就是机器,机器就是一个玩具。我们要有信心,机器只有芯片,而我们有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智慧的来源。所以接下来的10年、20年,各个国家、政府应该去改革教育体系来确保孩子能够在未来找到工作,在今后每周只工作3天,每周工作4个小时,这是非常重要的。

马斯克:是的。要尽可能多地多学一点,让自己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创造未来。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创造未来。我们要评估一下自己在学的东西,是不是能够让自己预测未来,让自己减少错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思考教育。

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闭幕式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发布《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行动方案》,旨在到2021年全力打响上海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标志性品牌。以下为“方案”全文:

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上海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坚定不移的优先发展方向,是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布局。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特制订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系列重要指示和视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上海承担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的战略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布局的先发优势,科教资源、海量数据、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丰富的基础优势,紧紧围绕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企业作为创新第一主体的核心地位,引领汇聚各方力量,共建、共享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着力发挥“头雁”效应,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强大引擎、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动目标

集聚优势创新资源,聚焦开展专项行动,到2021年,全力打响上海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标志性品牌。——激发各方创新活力,布局建设4+X融合创新载体,部署十大全球领先创新应用场景。——强化原始创新动力,推进开放五大枢纽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国际顶尖创新团队。——提升支撑创新能力,打造十家创新龙头企业,百家创新标杆企业,形成重点产业千亿产值规模。

三、任务安排

科学谋划创新资源,着力发挥市场作用,以业聚人,以人兴业,构建“创新载体、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应用、制度环境”多元协同、根基扎实、富于活力的创新生态基础。

(一)着力建设复合融合的创新载体

强化资源要素统筹保障,推进土地空间高效利用,加快布局和建设“创意、创造、创新、创业”资源多样、链条齐全的高能级载体空间。

1、优化创新基地布局统筹规划、因势利导,深化构建“东西互动、多点联动”的“人字形”产业布局。加强示范引领,加快建设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路径。推动优势集聚,布局浦东张江、临港新片区、徐汇滨江、闵行马桥等产业创新重点集聚区,培育引进领军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特色创新,支持长阳创谷、市北高新、桃浦智创城等特色园区,基于产业和区域基础,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品牌特色载体,提升创新承载与服务能级。

2、发展新型创新空间充分发挥创投资本、技术核心企业等各方优势,鼓励本市大型企业率先开放资源,探索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合作模式,建设主题型创新生态空间,提供研发设计、数据训练、中试应用、科技金融等综合创新服务。鼓励各区以行业领军企业为核心建设行业联合创新基地,发挥领军企业技术引领与集聚联动效应,孵化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企业共同成长,联合创新基地用地按本市支持科技研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规划土地政策予以优先保障。

3、着力降低创新成本统筹新增建设用地、能耗等指标,优先保障市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产业项目。支持创新服务公共配套建设,产业用地可建设不高于总建筑面积15%的租赁住房等配套设施。全市统筹5G、物联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云计算平台、超算中心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聚焦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支持各区为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创新资助,鼓励有条件的区积极吸引创新龙头企业入驻,给予房租补贴等专项扶持。

专项行动1:建设4+X融合创新载体高质量推进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知识产权交易等方面积极探索,聚焦制造、医疗、交通、金融等先行领域,打造以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张江、临港新片区、金桥等优势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徐汇区滨江人工智能融合发展,面向高端、引领未来建设以国际人工智能中心(AITower)为核心的西岸智慧谷,汇聚全球人工智能顶尖企业及科研机构,形成集总部办公、国际交流、示范应用、展示体验、孵化转化为一体的人工智能集聚成长空间。加快推进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依托紫竹创新创业走廊的区位条件,培育发展人工智能相关的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等环节,引导优质产业项目集聚,构建特色产业生态,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智能新硬件系统等“四智”产业。因地制宜打造创新品牌载体,基于杨浦、静安、普陀、长宁、宝山等各区域特征,结合相应产业特点,集聚發展智慧生活、大数据、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特色创新载体。

(二)打造开放前沿共性的创新平台

加强前瞻布局,围绕基础理论、算法、算力、数据、应用技术等核心环节,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支持建设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平台,培育完整创新策源能力。

4、凝聚科研合力,建设前沿理论研究平台把握下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前沿方向,支持建设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加快面向小样本学习、迁移学习、算法可解释性、鲁棒性、多模态数据、群体智能、脑智理论、类脑芯片等前沿算法和理论的研究。鼓励企业与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促进前沿算法的应用优化,突破实践领域的技术瓶颈。

5、联动国际资源,打造开源开放社区平台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研究院,推进人工智能软件框架研发与开源,与国内外知名开源社区互联互通,汇聚国内外开发者智慧,以开源社区平台为牵引,在重点领域形成“算法、数据、场景”一体化的开发者社区,建设国际人工智能开发生态网络的关键节点。

6、加快技术转化,搭建行业应用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人工智能行业创新中心,以行业龙头企业或研究机构为牵引,面向人工智能在金融、制造、交通、医疗等行业领域的应用,搭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供给平台,为传统行业企业在产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撑,加快人工智能技术转化落地。

7、强化普惠赋能,布局重大算力服务平台支持建设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高性能开放算力平台,服务科研院所、中小企业的算法开发、迭代优化和测试的共性算力需求,支撑本市安防、交通、金融等行业应用,降低人工智能开发和使用成本。支持本市数据中心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加大服务供给,支持企业自主建设算力平台。鼓励新兴芯片企业参与算力平台建设,形成AI芯片完整产业生态链。

专项行动2:建设枢纽型创新平台实施前沿技术联合攻关计划。面向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人机交互、工业制造、金融商贸、医疗诊断等领域应用的算法瓶颈,以及芯片、软件框架等关键基础技术,加大支持力度,推进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建立10个重点联合实验室。实施开源开放社区建设计划。支持相关技术开发主体通过本市开源开放社区发起实施人工智能开源项目。支持本市开源开放社区利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平台举办开发者系列活动,培育开放共享的开发者文化。实施行业技术应用创新计划。布局建设1~2家市级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支持传统行业企业与功能型平台对接,加速企业智能化转型。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建设10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示范带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普及。实施算力平台能级提升计划。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利用本市重大算力平台进行技术开发。统筹指导本市企业建设高性能算力平台。重点支持新兴芯片企业参与算力平台建设项目,吸引汇聚国内外AI芯片企业,打造一流AI芯片高地。

8、加强制度规范,建立数据有序开放交换平台率先出台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各项配套机制,建立本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大力推进公共数据开放。鼓励企业等单位开放自有数据、提供数据服务,引导形成安全、合规、高效的数据共享开放体系。推动建设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促进多源数据融合,建立行业大数据标签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高质量、大容量的资源库和训练集,助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落地。

专项行动3:建设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聚焦医疗、交通、旅游、能源、金融、城市管理、钢铁、高端装备、教育科研、社会信用服务、新零售等领域,采用1年试点,2年推进的模式,建设15个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构建多源数据资源池,建设行业数据标签体系,研究数据标准规范,形成行业服务能力,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数据资源+行业专家+应用场景”等要素集聚的训练场。对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转化的优秀项目给予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三)大力汇聚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

坚持国际视野,聚焦企业主体,培育青年人才,形成人才梯次,吸引国际一流的人才团队扎根上海发展,塑造最具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队伍优势。

9、集聚国际高端人才针对人工智能核心算法、深度学习、自主协同控制等基础理论领域和智能芯片、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采用国际通行的人才遴选机制,建立国际人才储备库。加强国际人才服务,实施出入境便利化、发放短期工作居留许可等措施,支持开展国际交流和技术合作。

10、引育青年卓越人才重点培育百名青年卓越人才,优先支持申报人工智能示范项目,鼓励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应用创新,带动培养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发挥本市各类人才政策作用,着力吸引、培养人工智能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逐步建立多层次的青年人才梯队。

11、培养复合专业人才以应用为导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学科建设。支持市场化培训机构、人才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开展人工智能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训。鼓励校企合作,以岗位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支持行业组织和机构开展细分领域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技术、产业和商业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专项行动4:建设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施引才聚才行动。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三年使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翻一番,达到20万人;在类脑智能、计算机视觉、无人系统等领域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人才团队。实施青年人才扶持行动。聚焦100名人工智能青年卓越人才,1000名人工智能青年优秀人才,支持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通过示范项目方式,支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重点应用创新。开展梯队人才培育行动。支持本市高校试点设立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展3家以上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培训机构,建设10家人工智能人才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培训万名以上人工智能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育人工智能智慧工匠。开展人工智能“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选拔一批人工智能领域“智慧工匠”,推动建立“智慧工匠”创新工作室,培养人工智能高技能人才。加快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一网通办”平台作用,提高人才服务便捷性;采取出入境便利化、发放短期工作居留许可等方式,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和技术合作。逐步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分类统计,定期发布人工智能人才行业标准和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白皮书等。

(四)深入打造世界级的场景应用

充分发挥本市应用场景丰富优势,鼓励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上海率先“试水”,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高品质生活、城市高效率运行,打造一批面向全球的创新应用。

12、持续开展场景应用“揭榜挂帅”加大本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力度,在医疗、教育、城市管理、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建立应用场景动态发布制度,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分步推动各类场景方建立人工智能联合应用测试平台,为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真实测试环境。

13、支持鼓励创新产品“首发首秀”依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要平台,引导鼓励各类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在沪“首发首秀”,支持在地标性区域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展示体验中心。建立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激励机制,对具有市场推广前景的创新产品,优先纳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支持政府首购和订购,并优先推荐给应用场景单位部署使用。

14、深化建设公共服务“示范项目”支持各级政府部门率先运用人工智能提升业务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在政务云、社区云、“一网通办”、智慧公安、智慧法庭、垃圾分类等重点领域,深度打造人工智能公共示范项目,为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提供应用示范。支持浦东张江、徐汇西岸、闵行马桥等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提升社会公众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度。专项行动5:全力打造世界级的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聚焦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城市管理、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应用,对接全球顶尖解决方案,建设世界级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10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区,形成10大类100个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对列入“上海市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的重大专项项目,按项目投资额30%予以支持,最高支持额2000万元。对纳入应用场景解决方案的创新产品,优先推荐纳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

(五)加快创造活力迸发的制度环境

大力建设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建立市场充分竞争、资源高效流动的制度环境,促进人工智能持续健康发展。

15、加速创新资本形成和有效循环围绕项目信息作为关键投资决策要素,整合本市优秀人工智能团队、重点应用场景、优质项目等资源,建立政府、企业、投资机构定期沟通机制,优先聚焦投资本市优质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形成高质量的投资生态。建立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鼓励、支持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框架下成立子基金,示范引领社会资本,加大对本市人工智能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全力支持本土创新标杆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为重点企业提供申报补贴和咨询指导。专项行动6:建立运作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按照整体设计、分期募集方式,建立首期规模100亿元的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发挥母基金资本放大功能,以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方式,带动更大规模社会资本投资,最终形成1000亿级基金群。重点投向AI芯片、传感器、AI算法等核心基础技术,智能驾驶、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AI+”垂直应用等智能产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泛人工智能”领域,孵化培育十家创新龙头企业,百家创新标杆企业,形成重点产业千亿产值规模。

16、着力提升市场主体创新动力扩大“科技创新券”“四新券”覆盖范围,集成社会创新服务资源,提升人工智能企业创新能力,按照创新活动支出给予最高200万元补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按规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创新产品,享受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产品政策支持,符合规定的最高可按照专项支持比例30%上限给予支持。按照企业及个人贡献和岗位性质,对符合要求的人工智能企业设计人员、核心团队实施奖励,对设计人员或核心团队成员个人最高奖励50万元。

17、推动创新智力与成果高效流转深化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对离岗开展人工智能创业的科研机构人员允许保留原人事关系3-5年,聘请企业科学家担任科研机构兼职,适用项目分成、职称评定等激励考核措施。促进全球创新合作,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沪设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支持本土创新企业在海外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设立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国际交易中心,组建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专利联盟,促进人工智能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18、推进法治標准基础环境建设逐步建立人工智能风险评估和法治监管体系,鼓励有关方面开展人工智能领域信息安全、隐私保护、道德伦理、法规制度等研究。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推动行业应用、数据流通等制度创新,探索形成人工智能细分领域行业规则和标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相关立法工作,定期发布人工智能法治报告,形成人工智能治理的“上海模式”。专项行动7:率先构建人工智能治理的制度体系组建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大数据等专家工作组,围绕人工智能治理开展相应研究。结合本市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依托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制定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导则,推动形成若干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研究提出通用性的人工智能治理准则,发布《人工智能法治蓝皮书》。

四、保障措施

加强统筹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市人工智能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服务好市领导联系人工智能产业制度,建立人工智能专家和骨干企业定期联络机制。建好用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平台,组织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为全市一流创新生态提供源源动力。密切关注产业动态和技术前沿,依托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本市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重点提供决策支撑。建立人工智能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产业监测和统计分析,为决策分析和政策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建设技术先进、模式创新、主体多元的城市高速智联网,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宽带网络“双千兆”全市覆盖,率先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商用,实现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网络智能化改造和新型工业互联网络规模化部署,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深度广泛应用提供信息高速公路。市区联动形成合力,滚动实施形成机制,确保行动方案各项任务不断优化、扎实落地,持续聚焦、久久为功,全面建成上海人工智能一流创新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