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视域下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19-12-13 08:24马丽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4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郑州

马丽丽

摘 要: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背景下,2016年底《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郑州大都市区由此形成。基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与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建设的有机结合,把支持郑州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突破口,以郑州中心城市为引领并带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因此,要在区域合作、产业支撑、创新引领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有所突破,進一步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向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4.004

1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背景与定位

在我国城镇化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国家中心城市处于金字塔的最高层级,集中了空间、人口、政策等优势资源,可以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与其他城市的融合发展,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突出作用。

2016年底,国家明确表示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努力将郑州建设成具有人文魅力、创新活力、富有生态智慧、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进一步强调了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中所起到的龙头带动作用。2018年11月,郑州市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2个城市的一员。抢抓战略机遇,郑州要在充分发挥龙头示范作用的基础上,引领带动区域城市谋发展、促改革,为实现中部崛起贡献力量。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把郑州建设成为中部区域发展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二是,提升郑州对外开放的服务能级和层次;三是,使郑州成为国际性综合枢纽城市。

2 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2.1 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基本情况

大都市区是突破某一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行政区域的局限,与周边区域城市紧密结合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综合体。在大都市圈内,首先,中心城市能够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具有高聚集性的特征,不仅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前景巨大,并能对周边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周边区域城市应紧密联系中心城市,形成地区有效分工,和中心城市不断融合,优势互补,促进整个都市区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2016年底,《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郑州大都市区的区域范围囊括了郑州市、开封市、新乡市、焦作市以及许昌市等5城。郑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下,对郑州与其他四座地级市的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发挥了极大的助推作用。《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出台,从2018年为建设周期起点,一直到2035年。近期目标中指出,到2020年,区域常住人口达两千万,城镇化率实现70%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超九万元,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发展。远期目标到2035年,郑州大都市区预计将达两千三百万至两千八百万的常住总人口,建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都市区。

郑州大都市区面积共3万余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近九成,在人口方面集聚了省内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口,2018年总体经济总量达19874.2亿元,人均6.97万元。其中,郑州市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2018年年末总人口1013万人,同比增长2.6%;2018年全年生产总值达10143.3亿元,较2017年同比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101349元,比上年增长了5.8%。

一个核心三条生态带四条主轴

多点发展路径

郑汴港核心引擎区,是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黄河文化生态带、嵩山—太行山区文化生态带和农区田园文化生态带,共同构成郑州大都市区外围绿环。完善主要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南北、东西向区域发展主轴和郑焦、开港登功能联系廊道协调发展。次级中心城市、新兴增长中心、重点镇和特色小镇等构成的郑州大都市区多层次发展空间。

2.2 郑州大市区高质量建设的现实意义

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基础条件,抢抓战略机遇,借助郑州这一增长极的经济辐射能力,推进大都市区建设的步伐,拓宽都市区更高层次发展的路径。通过建设以郑州为核心的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反向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实现二者之间的统筹发展。随着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更加成熟,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核心动力源泉,促进中原城市群向国家级、国际化城市群迈进。

中原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突破口,离不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也离不开现代化的郑州大都市区的深层次构建。强化郑州及开封等四城的对外开放能力,尤其郑州市作为河南省会城市,其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功能的提升应作为着力点,进一步集聚高端产业,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加快都市区内城市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促城市群发展、城市群促中部崛起的新构架。

3 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有利于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建设过程中集聚国家政策叠加优势,加快提升郑州市承担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职能,打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大都市区核心区,发挥郑州的辐射引导能力,强化郑州市的“龙头”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深层次谋划发展格局和框架,真正让龙头扬起来。同时,把更多机会让渡给周边城市,促进郑州市与开封、新乡、焦作和许昌市的深度紧密结合,集聚优势资源,形成“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共同促进大都市区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大都市区建设的发展迈入新的台阶。

3.1 以区域合作为抓手,促进协同融合发展

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区的建设,不仅要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四市实现深度融合,促进城市之间的功能衔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更深层次的要扩大都市区融合范围,如深化与洛阳、平顶山等城市的联动协调发展,以区域合作为抓手,联动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区域要素流动;着力打造国家级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增强经济辐射力和资源整合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确立郑州的中部桥头堡的核心带动作用。抢抓战略机遇期,增强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推动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拓展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实现都市区城市共谋划、共发展的新格局。

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强郑州与周边4市城市功能的衔接,明确五市联动发展的重点任务、发展路径等,汇集郑州与开封、许昌、焦作、新乡的优势资源,发挥区域合作力量,实现资源和要素共享互通,进一步牵引周边其他城市的发展。

以郑州大都市区为重心,扩展都市区发展新空间格局,向国家级城市群发展迈出新步伐。

3.2 建设产业新体系,夯实产业支撑能力

产业结构不断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转变的前提下,都市区内的五大城市要依托原有产业的优势和基础,继续调整并优化传统产业体系,逐渐夯实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的产业支撑力。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坚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所占的百分比,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先导区。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全面提升大都市区建设质量和水平,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是都市区高水平发展及建设最应强化的路径选择。

首先,在制造业方面,发挥其基础性支柱力量,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功能,以供给侧改革为抓手,着力降低成本、补齐现有制造业短板,逐步向先进、高端制造业行列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大都市区内产业带的融合发展程度。其次,在服务业方面,要不断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3.3 发挥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

通过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及动力,加快提升大都市区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城市融合发展新动能。

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集聚技术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研发机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全力争创郑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同时,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树立营造创新研发氛围,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突出的行业龙头企业。

在人才支撑方面,人才是大都市区发展的助推剂,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依托现有人才吸引计划和培养平台,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和深度,加强和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开展合作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4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构筑内陆对外开放门户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是加快推动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因此,需要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内陆对外开放新门户,为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源泉。

首先,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的基础上,郑州市要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深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大都市区城市之间的联动发展,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通,提升对外合作交流层次和水平,开展并主动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齐头并进,加快打造“郑州港”内陆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区。继续大力支持郑州自贸区建设,将自贸区打造为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助推郑州国际化大都市区的建设。

其次,强化交通先行。依托郑州市交通枢纽的基础性优势,巩固郑州交通枢纽的地位,充分利用多式联运、陆空对接的交通优势,进一步打造国际交通枢纽。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轮辐式航空和高铁交通组织体系,继续完善构建五市联动的交通圈,优化四路协同的交通体系,构建并大都市区快捷通勤圈,将郑州与周边区域的通勤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打造30分钟高铁通行圈以及1小时高速路通行圈,强化大都市区交通协同发展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宁斌,苗道华.郑州构建多中心大都市区规划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6,(7):35-39.

[2]刘战国,刘艺娃.郑州大都市圈及中原城市群结构优化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8-114.

[3]欒姗.“四城联动”聚力“郑中心”[N].河南日报,2017-07-17.

[4]尹稚,卢庆强,欧阳鹏.基于国家战略视野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J].北京规划建设,2017,(1):6-10.

[5]宋冠南.郑州大都市圈现状及空间格局分析[J].智库时代,2018,(24):204.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郑州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Websit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the US and Japan
梦启郑州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