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2019-12-14 05:47臧玉臣
大陆桥视野 2019年11期
关键词:执行力问责决策

文/臧玉臣

为了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每到半年和年终都要召开目标绩效考核工作会议。面对公布的结果,使我想到在众多的地区、单位(部门)中为什么有的发展得好,有的发展得不好?就某一个地区、单位(部门)而言,为什么有时候好,而有的时候又不好?为什么一个地区、单位(部门)会因为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横向和纵向上的不平衡,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事实告诉我们,执行力的强弱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将围绕执行力的内涵、问题与原因、提高执行力的对策等方面,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执行力的含义

执行力通常是指在既定的战略和愿景的前提下,组织内外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制定出可行性的战略,并通过有效的执行措施从而最终实现组织目标,达成组织愿望的一种力量。执行力包括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执行力反映了组织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不仅仅是制定策略和下达指令,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执行力。执行力的关键是态度和能力,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执行力分为个人执行力和团队执行力。个人执行力是指个人把上级的命令和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的能力,是获取结果的行动能力。团队的执行力,是把一个团队(集体)的战略决策持续转化为成果的满意度、精确度和速度,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表现的是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总的看来,执行力就是当上级下达指令或要求后,迅速做出反应,将其贯彻和执行下去的能力。

二、执行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作懒惰,办事拖拉。这种表现之一是出工不出力,看上去天天在岗,但是工作不见成效、不出成果,倘若问他,则回答说是已经尽到努力了。表现之二是受领工作任务后,不着急、等等看、慢慢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左顾右盼,一拖再拖,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甚至是领导追要的地步才去做。

二是急功近利,表面文章。有的在执行过程中大搞树彩旗、挂标语、做宣传等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有的开场热热闹闹,最后冷冷清清,虎头蛇尾,不仅做不成事,而且后遗症一大堆。有的习惯用会议、发文的办法抓工作,用总结代替工作效果,导致工作表面化、利益近视化。

三是甘于平庸,照搬照抄。有的遇到矛盾要么找客观理由顶,要么找理由逃避、绕道走;有的明哲保身,四平八稳,前怕狼后怕虎,掉下树叶怕打破头,甘于平庸,不敢担当;有的把简单地重复上级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不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照抄照搬教条地执行。

四是好高骛远,投机取巧。有的不愿付出与成功相对应的努力,渴望达到巅峰,又不愿意走艰难道路;渴望胜利,却不愿为胜利付出牺牲。有的粗心大意,做事轻率,做事不求最好,只求差不多、过得去。有的好高骛远,疏于职守,执行工作任务,雷声大雨点小,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有的编造数字,报虚假政绩,欺骗领导,隐瞒事实。有的接受任务当面决心很大,背后就是不去执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二)主要原因

一是态度不端正。决策者官僚主义严重,作决策不讲科学、不讲程序,只唯上不唯下,脱离实际导致决策无法执行。员工对所执行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工作标准不够,精神状态不佳,自我要求不严,执行指示打折扣,工作不认真不尽心,消极应付,敷衍塞责。

二是职责不清晰。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界限不清,导致推诿扯皮现象。员工对个人的岗位职责、应该做的事不清楚,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时限、工作标准、后果影响,没有从责任和义务的高度去理解,导致懒惰拖拉、投机取巧等问题的发生。

三是考核不严格。一方面是没有组织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或者是由于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导致无法考核。另一方面是考核检查的方法不对,检查监督的原则存在混乱和自相矛盾,在考核的指标内容、项目设定及权重设计方面不科学、不合理,随意性突出,客观性欠缺,朝令夕改,难以保证政策上的连续性,导致在目标管理中无人负责的情况出现。

四是赏罚不公平。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这种不公,最常见的是“平均主义”,错误地认为一个单位的人员奖金福利一样多、平均发放,大家都没有矛盾、没有意见。其实这种表面上的公平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公平,造成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让先进的变成落后、让落后更加落后,最后大家都不满意,其结果就是目标任务得不到完成。

三、提高执行力的主要对策

习近平同志指出“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落实工作推动发展,关键是提高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对于一个地区、单位(部门)来说,提高执行力就是要保证上级的各项决策全面有效地得到落实,推动所承担的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从而确保上级各项决策的执行到位,取得效果。

(一)健全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正确的决策是正确执行的基础,是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领导班子执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决策能力的强弱。就一个地区、单位(部门)来说,提高执行力,首要的是提高决策能力。党委(组)要充分发挥协调各方面的核心领导作用,建立健全“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完善决策方式,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决策责任。一是规范决策程序。对“三重一大”工作,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党委(组)的议事规则,对决策的内容、程序和纪律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班子决策有章可循。二是完善民主决策。坚持定期召开党委(组)会议,充分发挥每一位班子成员的聪明才智,重大事项会议决策前,班子成员充分准备酝酿沟通,形成共识,提高决策效果。三是科学决策。决策前要充分调研,广泛论证咨询,必要时候邀请相关专家参与论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借助外脑、外智完善决策,使决策既符合上级精神要求,又切合单位实际情况,既体现时代性,又勇于创造性。

(二)健全责任制,提高执行意识,必须强调责任胜于能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制定出一个好的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决策一旦形成就要坚决贯彻执行,不允许有任何打折扣的情况出现。执行中要注重明确任务、分清责任,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一个地区、单位(部门)来说,按照职责抓落实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党委(组)负责制。主要是根据所承担的上级赋予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等任务提出目标要求,建立考核机制,听取阶段性工作汇报,组织各方力量,推进决策执行。同时,通过建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引导所属人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工作落实。其次是“一把手”责任制。主要是在把控全面、主持全局的同时,既要了解面上工作,又要区分重点工作、重要阶段、重点部门、重点人员,通过抓重点工作、主要矛盾,推动全局工作、全面工作的执行和落实。三是实行领导责任制。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对事关全局的建设、发展、管理、协调、服务保障、党的建设、重点项目等方面工作,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明确完成时限,赋予权力,承担责任,重心下移,领导并组织执行党组的决策。四是落实全员责任制。把单位(部门)承担的每一项指标和工作任务进行细化、量化,认真分解到各个层面,落实到每一位成员,建立覆盖全体人员的绩效管理考核体系,从主要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全覆盖,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

(三)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执行效率

实践证明,监督是保证决策执行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提高能力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干部,让干部学习了解当代世界最新的科技和管理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思维方式,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家时时处在“在岗、在行、在状态”。“在岗”,就是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明确自己的责任担当,责无旁贷地履行工作职责,使整个地区、单位(部门)联动有为,做到坚守岗位、履职尽责;“在行”,就是要求员工对本职工作要有精湛的业务知识,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有通达的处事能力,对上面的政策、下面的情况、发展的形势了如指掌,对工作目标、重点环节、难点问题烂熟于心,能够解难题、办难事,做到勤于学习,精于业务;“在状态”,就是要求员工以饱满的精神、执着的追求,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坚持立刻行动,马上就办,一心一意抓发展,一门心思抓落实。二是要完善领导评价监督机制。提高执行力,领导是关键,领导既是决策的主体,又是决策的直接组织者、责任者和推动者。作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既要带头承担责任,带头勇挑重担,带头真抓实干,又要负责全面工作的管理、检查、监督、纠偏工作,从而把工作抓到位、抓到底、抓出成效。三是要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坚持领导工作例会和办公会制度,定期对已明确的目标任务的推进情况进行过堂亮相,对问题予以曝光,经验予以推广,责任予以明确。坚持分管领导责任制,要求分管领导要定期深入到工作一线检查督导,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

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包括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一般是指通过用人导向、物质奖励、评先评优等手段激发工作热情,挖掘工作潜力。负激励一般是指通过问责处罚等手段抑制影响政策执行的办法和措施。一要坚持用人导向激励。一个人能够得到组织上的选拔重用,是对其价值的认可和肯定。选好人用好人,既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执行力的风向标。“领导干部的作风、党性、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和水平,直接影响党群关系,群众福祉”。一定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五个方面20字好干部标准,始终坚持面向实践、面向基层、面向人民群众的选人用人导向,让工作政绩突出、执行政策效果明显的干部优先得到重用,让那些失职、渎职、能力差、不作为、无实绩的干部不但不重用,还要让其受处理,甚至丢饭碗,匡正干部队伍敬业、创新、落实工作的良好风气。二是要完善奖励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评先评优、表扬先进的精神激励作用,通过树立典型,依靠精神的力量激发员工的执行内动力,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要细化奖励考评办法。制定单位绩效奖励考核办法,合理确定职能工作目标和管理工作目标的权重系数,依据职能工作和管理工作年度目标,做好年度目标任务的细化分解,明确工作序时进度、工作质量、预期效果和成本控制等要求,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将压力逐级传递到每个层级和岗位。绩效考核既要有年终结果,也要体现平时日常表现,既要有对单位总体评价,又要有对个人的分别考核,将上级奖励的总盘子按照有区别的不同等层次进行分配,真正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多干多奖,少干少奖,不干不奖的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强化问责跟踪。实践证明,问责是加强监督、提高执行力和服务执行力的重要举措。要根据绩效考评和过程监督检查的情况,严格实施效能问责,实施重点问责,对推进上级政策决策部署不力的行为进行问责,对违背规章、弄虚作假者进行问责;对作风散漫、效率低下者进行问责;对甘于平庸、得过且过者进行问责。要建立“小事问责,失职追责,违规查处”的问责体系,使员工敬业尽责、履职高效地落实工作,确保政令畅通。要实行倒查问责,对于执行职责过程中由于主观故意不履职而导致工作目标完不成造成影响的,对有关失职人员进行责任倒查,并将问责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做到问责透明,处理透明,以有力的责任追究有效遏制不执行、虚执行、迟执行、不当执行等执行不力行为,做到失责必问,有错必究。四是鼓励创新执行。创造性地落实上级精神,是执行力的最高境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需要各级干部和全体员工开动脑筋,开拓创新,大胆地创、大胆地试。对创新成功的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创新不成功或者有失误的,上级领导要勇于担当,并给予鼓励,让攻坚克难、冲锋陷阵的人得到褒奖,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要给他鼓劲打气,补足弹药,继续战斗,让创新发展、勇于担当者受到敬重,成为榜样,成为改革发展引领者。

猜你喜欢
执行力问责决策
测测你的执行力和想象力有多匹配
生产班组执行力提升建设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问题筛子“链”着问责筛子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