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老學文獻之大成
——評《子藏·老子卷》

2019-12-14 14:05陸永品
诸子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獻讀者基礎

陸永品

由陳鼓應先生任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子藏·道家部·老子卷》凡精裝16開120册,近日已與讀者見面。該卷圖書内容豐富,印刷清晰,裝幀精美,這是古籍整理領域又一重要成果,必將受到傳統文化研究者與愛好者的關注。

《子藏》工程是一項重大的古籍整理工程,集歷代子學文獻之大成,其整理對象涉及隋唐之前子書五十餘種,將全面搜集新中國成立之前歷代關於它們的注疏、研究、評賞等類型的文獻。到目前爲止,法家部、名家部、道家部、雜家部部分或全部子學文獻已經陸續面世,引起了較大反響。此次出版的《老子卷》是該工程的第四批成果,也爲《子藏》“道家部”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老子卷》標誌着老學文獻整理的新突破。《老子》文化地位崇高,古人早就展開過相關文獻的搜集整理工作,《道藏》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到了現代,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的學者也都有編纂《老子》文獻集成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老學文獻整理是古籍領域的一個經典難題,它給後繼者留下不斷挑戰的空間,《子藏》團隊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對這一難題發起了新的挑戰。

那麽,何謂“新挑戰”“新突破”?這就要從老學文獻整理的難點講起。具體來看,這一難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文獻數量繁多。《老子》文本僅五千言,可能是衆多子書中篇幅最短的,但在民國之前,歷代關於《老子》的注疏僅見諸著録的便有七百餘種,即使是它們中有許多已亡佚,但目前留存的部分在規模上依然十分龐大,將它們一一搜集起來談何容易?而且在浩如煙海的老學文獻中,各種著作的留存情況又有着極大的差異。一些古代“暢銷”的老學著作留存了大量的本子,它們版本情況各異,品質高下參差,如何從中挑選出最適宜的本子來收録,這是一個難題。而與之相反,古代還有一些老學著作較爲生僻,歷史上流傳的本子不多,有些在現在已成孤本,如何將這些老學史上的遺珠搜羅殆盡,這同樣是個難題。

第二,文獻形態多樣。老學文獻的主體是注疏類著作,其數量之多上文已略述大概,但就算把它們收集完畢,集成工作也不能算是臻於完備,因爲我們還要考慮到其他形態的老學文獻。具體來説,由於《老子》的經典地位,古代常有對於《老子》的評賞本、批校本,這類形態的老學文獻在排印上有困難,多被之前的整理者忽略,怎樣把它們呈獻給讀者,這是個問題。另外,古代還有一些學術筆記也涉及許多對《老子》的考據,但它們都是筆記的一部分,在古籍目録上常缺乏直接明確的標識,無法像尋找注疏那樣按圖索驥,只能下一番披沙揀金的硬功夫,在大量可能的古籍中翻閲挑選,這也是一個難點。以上諸多樣態的老學文獻數量也不可小覷,而且它們代表了明清時期的學術特色與成就,對當代老學研究有極大價值,絶不能被忽視,能否把其中的精華部分收全,這也是等待學者來挑戰的難題。

第三,版本系統複雜。《老子》作爲一部經典已有兩千餘年的傳播史,從出土的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和北大簡本來看,它在戰國時期流傳的情況很複雜,漢代與今本相近,但仍有很多字句有差異,而在之後漫長的傳播歷程中,由於無數次傳抄、刻印,逐漸衍生出了一個龐大複雜的版本系統。不同的版本間字句存在些許差異,而由於《老子》言約義豐的説理特徵,這些差異常會造成對《老子》思想不同的闡發,這時對版本的梳理、優劣的評定就極爲重要。换句話説,如果没有版本方面的工作,即使相關文獻搜羅得再完備,讀者也可能會在書山文海中陷入迷惑,如同操作機器缺乏説明書,難以將其最大功效發揮。

這三大難題如同一道道關卡,等待着人們來挑戰、闖關,慶幸的是,《子藏》團隊面對這三類大難題給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首先,面對着規模龐大的老學文獻,《老子卷》依舊秉持了《子藏》“全且精”的編纂原則。一方面,在過去幾年中,《子藏》團隊在充分考察現有文獻書目所載歷代史料的基礎上,還多方搜集各種稀見本,力圖將歷代《老子》研究的全貌展現給讀者,其中所收如宋人吕知常《道德經講義》,明人田藝蘅《老子指玄》、印玄散人《老子尺木會旨》等,均爲難得一見的文獻資料。同時,也是本着求“全”的原則,《老子卷》還特别重視《老子》不同版本的收録,較爲系統地反映《老子》版本的傳承次序。而另一方面,爲了求“精”,《老子卷》編纂也特别注意對於不同版本的甄别。對於存世傳本,並非一味昧古,而是綜合考察相關底本的差别,慎重選擇。總之,在“全且精”理念的指導下,《老子卷》已接近既無遺漏又無冗餘的目標,它收書多達457種,遠超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續編)所收的250余種和熊鐵基主編的《老子集成》的265種,爲目前各類《老子》文獻集成中數量最多者,這使老學文獻得到了極爲完善的整理。

其次,《老子卷》還兼顧到各類特殊形態的老學文獻,這讓該成果更加接近“全面完備”的預設目標。比如,關於評點本、批校本、稿鈔本,《老子卷》收録了陳仁錫刻本《老子奇賞》、容庚校跋舊抄本《道德經》、孟芳氏校跋抄本《老子道德經》、莫友芝校跋影抄宋山草堂本《纂圖附釋文重言互注老子道德經》等重要文獻,采用影印的方式將其原貌呈現給讀者。此外,《子藏》團隊還耙梳了王念孫《讀書雜志》、俞樾《諸子平議》等清代學術札記,將關於《老子》的考據成果從中析出,使它們得以被現代人更充分地利用。

再次,對於歷代老學著作複雜的版本狀況,《子藏》團隊還將在《老子卷》的基礎上撰寫專門的提要。爲各子書的集成撰寫提要是《子藏》工程規劃中的一項,這個工作對於《老子卷》來説意義尤其重大。因爲《子藏》提要是要將著者生平、世次、爵里,悉爲臚列,並詳論著作之内容、版本之流變,這意味着提要撰寫者將在通覽《老子卷》各書的基礎上,以整體的眼光來分析各書的特色所在與版本優劣,由此一來,讀者在面對各書間的異文時便知取捨,不至於因爲一字之差而在《老子》的哲學迷宫中迷路。《老子卷》的提要還尚未面世,我們對它充滿期待,相信它將是《老子卷》的點睛之筆。

陳鼓應先生曾將《子藏》工程比作在青藏高原上修鐵路,以此展示其難度之大,那麽《老子卷》則可謂是其中重點攻堅的路段。《子藏》團隊給出《老子卷》這份答卷是相當令人滿意的,它的出版給學界帶來了更豐富的資料,這對於老學研究的意義不言而喻,同時它的圓滿完工也使《子藏》向最終的勝利又挺進了一步。

《老子》有云:“圖難於其易,爲大於其細。”《子藏》團隊在《莊子卷》等部分的編纂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都爲編《老子卷》做了充分準備,亦可謂是“圖難於其易”,在具體實施時又從每個細微之處做起,亦可謂“爲大於其細”。筆者希望《子藏》團隊能再認真總結《老子卷》的經驗,秉持這種狀態挑戰下一個難題,有朝一日終能打通最後關卡,建成《子藏》大厦,爲國内外學術界留下一座寶藏,爲當代中國文化樹立一座豐碑。

猜你喜欢
文獻讀者基礎
新見王國維手鈔詞籍文獻三種考論
读者反馈卡
夯实基础厚积薄发
三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一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Cauchy不等式在高中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读者反馈
基础彩妆
读者问卷调查表
读者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