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对策
——以海宁皮影戏为例

2019-12-14 15:52何佳伊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宁皮影戏皮影

何佳伊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浙江海宁盐官作为著名的观潮胜地和历史文化名镇,地处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环境。现阶段,古镇致力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该地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响应国家号召,保护传统文化资源,追求创新,与时俱进。盐官古镇皮影戏作为该镇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江南影戏的典型代表”,集江南的曲艺、剪纸、蓝印花布以及丝竹、鼓乐和民俗民风于一体[1],是一种独具当地民俗风情的中国式动画。然而在现代工业革命、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盐官古镇皮影戏已全无过去的灿烂辉煌,与国内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前景堪忧,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盐官古镇皮影戏作为浙江皮影戏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它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人民的精神娱乐活动,与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娱乐活动的出现,皮影戏正在从人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盐官古镇皮影戏也不例外。现阶段,由于传承人严重匮乏,传承主体身份不明确,皮影戏手工制作成本高且难度大,盐官古镇皮影戏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危险困境,未来发展成为一大问题。因此,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和实地调研的方式,挖掘其保护与传承背后遇到的各种紧迫问题,为盐官古镇皮影戏的传承铺垫基础,也为我国其他民间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提供借鉴。

(三)研究现状

据笔者在知网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以“皮影戏”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的结果显示,自2017年以来,共计213篇与皮影戏相关的文章得以发表。而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显示相关论文15篇。其中以海宁皮影戏为研究主题的文章及博硕士论文均为2篇。据不完全统计,在该段时间内,五分之一的文章与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相关,二分之一的博硕士论文研究的也是保护与传承的主题。从中可以看出,当前学者尤为关注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但据笔者查阅数据显示,当前对海宁皮影戏的研究多数集中在艺术特色、历史演变、审美价值上,缺少对于保护传承的研究。因此笔者选择了该主题,希望为海宁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做一份贡献。

二、盐官古镇皮影戏概述

(一)盐官古镇皮影戏的起源

皮影戏作为我国的经典国粹之一,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追溯其发展源头,当今学术界的说法各不相同,其中最为普遍的观点是西汉说、唐代说和北宋说。西汉说认为,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的李少翁为汉武帝召唤其逝去妃子李夫人显现出的影像就是最初的皮影戏。该说法虽无史料记载,却流传至今。唐代说源于唐代寺庙的俗讲,唐代僧人悬灯宣讲教义形成了初始的皮影戏。该说法作为民间传说,同样没有相应的史料支持。北宋说史料记载丰富,周密的 《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均有记载,是当前最具说服力的观点。

(二)盐官古镇皮影戏的发展历程

盐官古镇皮影戏作为江南戏曲的活招牌,自南宋时期传入海宁,在吸纳了当地小曲的基础上,与海宁文化风俗相融合,形成了独具声腔的曲调。历经几百年的传承与创新,盐官古镇皮影戏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发展高峰。正如清代海宁人查歧昌在其《古盐官曲》中的赋诗:“新年影戏聚星缸,金鼓村村闹夜窗。艳说长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阳腔。”[2]可见以“弋阳腔”为主要基调的海宁皮影戏已成为当时重大节日的表演节目,广受欢迎。在这近千年的漫长发展中,唱腔的演绎、动作的设计、皮影的制作口耳相传,代代相承,保留下了其独特而又古老的南宋风格。在“文革”期间,皮影戏因其“封建思想”而被禁演,濒临灭绝。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重视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海宁皮影戏作为其中的重点抢救项目开始进行剧目、唱腔、曲牌等重要内容的收集整理工作。进入21世纪,海宁市文体局对海宁皮影戏高度重视,着手组织其保护传承工作。2011年,海宁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皮影戏受到了网络科技的巨大冲击,海宁皮影戏艺术陷入濒临失传的地步,深入探寻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

(三)盐官古镇皮影戏的特征

1.唱腔

盐官古镇皮影戏的唱腔主要以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中的“海盐腔”和“弋阳腔”为主。关于“海盐腔”,沈圣标曾在他的《海宁皮影戏两大声腔和南曲的渊源关系》一文中谈到,“海盐腔”是从盐工号子小调演变而成的。[3]其声腔适用于文戏,轻柔幽静幽雅,加以笛子、二胡伴奏,形成的曲调抒情婉转,定调较低。而“弋阳腔”却与之相反,其声腔高亢有力,定音较高。两种声腔的结合,使曲调既能激昂有力,又能优美抒情,显示了海宁朴素的地方色彩。

2.造型

盐官古镇的皮影大致分为三部分:头部、身段及布景道具。其中为了表演时方便拼像,头部与身体一般呈分开状态。头部包括解元巾、状元冠、小络口、小花脸等;身段包括花衣身、箭袖、八卦衣等;布景道具包括亭台楼阁、花鸟树木等。除此之外,盐官古镇皮影在制作上主要采用重彩绘、少雕镂、单线平涂的方法,而且还保留着门狮、宫灯等宋代豪门特色。[4]其造型可谓是丰富多彩、栩栩如生。

3.剧目

盐官古镇皮影戏的剧目多以历史神话为主要题材,同时也广泛接纳了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等题材,内容十分丰富,如《封神榜》《西游记》《杨家将》等。据不完全统计,在1956年时有303本剧目,而在2004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却减少到243本。[5]

三、盐官古镇皮影戏保护与传承现状

海宁市目前对于盐官古镇皮影戏的保护主要从教育、政策、旅游这三方面出发,以政府力量带动知识教育,以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播,以文化振兴带动政策更新,环环相扣,形成一个保护圈。

(一)依托教育模式,传承文化内涵

在教育方面,海宁市积极推动斜桥镇中心小学、谈桥中心小学、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这三个教学基地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业及课程,力图从学生入手,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努力创造新一代良好文化氛围。其中斜桥镇中心小学作为皮影戏文化主要传承基地,目前已在学校各年级开设皮影戏校本课,组织学习皮影戏道具的制作及戏剧的表演。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培训少儿皮影艺术人才300多名,该小学已初步形成了集皮影戏制作、表演、教学、剧本编创为一体的皮影艺术传承教学基地[6],这为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也让皮影戏这一古老艺术在新一代手里重焕光芒。

(二)依托政府策略,制定计划方式

海宁市政府当前在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上主要从资料收集和人才管理两方面出发,依靠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带动皮影戏保护与传承的进程。

1.实施资料收集方针

海宁市政府自2008年开始便制订计划,明确提出要有一套完整的皮影文字史料、曲牌资料、皮影艺术研究论文合集等八项要求。海宁市于2009年开始准备皮影戏的录音录像工作,成立了年轻学徒和老艺术家组成的传统剧目录音录像保护小组,计划分阶段记录唱词、谱写曲牌、拍摄专题、撰写专稿,全方位整理相关资料。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截至2016年,海宁市共收集整理了皮影文字史料达28万字,编纂出版《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图集》等一整套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皮影戏书籍,排练皮影戏剧目94出,录制皮影戏光碟45张,工作成果远超当初的预定计划。[7]这些珍贵的资料也为后人留下了财富。

2.建立师徒管理机制

除了资料收集整理外,海宁市政府还格外关注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方面,为改善以前师徒之间的松散关系,海宁市建立了师徒管理机制,实施专业性、固定化教授模式;另一方面,海宁市还将学徒分为专职学徒和兼职学徒两类进行区别性教授。其中专职学徒作为皮影制作及表演的主要对象,必须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是传承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兼职学徒仅在空闲时间学习相关知识,无需具备专业知识,是传承工作的群众基础。除此之外,海宁市政府还出台规定,对学徒的传承授艺、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年度考核。[8]

(三)依托旅游产业,展开演艺活动

除了依托教育和政策扶持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外,海宁市政府关注到在人民群众精神娱乐生活极大提高的今天,旅游已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和浙江钱江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发展海宁旅游产业的两大公司,在致力于海宁旅游开发的同时,也负责运营海宁盐官古镇皮影戏馆。该馆面向当地民众和海内外游客,常年开展演出,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并积极组织赴外地演出,参与各类对外交流演出展示。此外,艺术团积极创新剧目,排练出了诸如《人蛇千古情》《青蛙王子》《小猫钓鱼》等一系列精品节目,受到了政府、当地民众及游客的广泛好评。

四、盐官古镇皮影戏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

目前,海宁市政府虽然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对盐官古镇皮影戏的保护,形成一系列的措施,但其中也出现不少问题,经笔者的整理分析,简单概括为皮影传承主体及皮影本身存在的三大问题。

(一)传承人严重匮乏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活态化载体,通过各式表现形式,将静态化的文化资源再创造为动态化的文化艺术呈现在观众面前,以其独特的手段让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中代代相传。文献显示,海宁皮影戏成熟于唐宋时期,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戏班多达20个,参与演员远超100人,剧目更是达到上百部,皮影艺人们走街串巷,搭建戏台,摆放架子幕布,敲锣打鼓吸引往来的民众,用精彩的皮影和独特的说唱赢得了掌声,海宁的皮影戏一度进入辉煌时期。而到了1958年,皮影戏却因其表演中的菩萨影像涉嫌“封建迷信”而被暂停,直到1989年才得以恢复。由于海宁皮影错过其黄金发展时期,即使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时至今日,传承人仍严重匮乏,现仅存几位年逾七旬的老艺人还在从事传承工作。传承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收益低,据了解,海宁皮影戏的学徒收入十分不稳定,若跟随艺术团外出演出,每月可有3000元的收入,若无剧目可演,只能依靠每年2000—6000元不等的补贴生活,难以保证生活质量。此外,海宁皮革工业发达,从事皮革生产带来的收益远超皮影戏演出,年轻人也更爱选择工业行业。因此,学徒们的待遇问题直接影响了专心从事皮影业的艺人数量,传承人不足,传承工作也无法继续开展。

(二)传承身份不明确

除了传承人外,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是盐官古镇皮影最大的传承主体。作为一个以公司为主体存在的传承者,它主要承担作为非遗基地的职责,开展一些非遗工作的活动;但另一方面,该公司是私营企业,需要通过政府补贴等相关政策开展剧团演出等工作,按照法律规定履行纳税的义务。目前公司的表演模式是“人请我去”的被动形式,表演片段化,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难以让观众真正领略到盐官古镇皮影戏的独特魅力。“非遗基地”和“私营企业”这种双重身份给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带来不少矛盾和问题,也给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困扰。

(三)手工制作难度高

海宁皮影素以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造型闻名天下,前来观赏的游客为之倾倒。但它的制作十分复杂,技术难度极高,需要老手艺人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缺一不可。首先在纸上勾勒好人物轮廓,再将画纸上的形象雕刻出来,接着对皮影影偶进行剪形,初具形状后,老艺人勾画皮影的面部特征,上色填充,最后将皮影身体的各个部位用线缝接在一起,并装上翎管,将竹签棒套入,形成一个完整的皮影影偶。海宁皮影的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耗力且要求极高,需要极强的专业水平,不能在任何一个环节出错。经过一笔一画的勾画、一针一线的缝制,才能形成艺术精品,这些制作上的困难是传承最大的问题。

五、针对盐官古镇皮影戏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从盐官古镇皮影戏在保护与传承上的现实状况出发,并结合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应对的措施。

(一)提高传承人的待遇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独特的技艺和高超的智慧让这些民族瑰宝得以延续至今。如今,盐官古镇皮影戏传承人匮乏日益严重,老艺人由于年龄原因无法继续从事制作、表演等工作,年轻人不愿接触老手艺而更愿追求新事物,这已严重影响到盐官古镇皮影戏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展开。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起管理及引导的职能,对皮影戏传承人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提高其津贴补助。一方面要让老艺人有一定的经济水平,能保证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招收徒弟,开办培训班,实行一对一教育培养方式,全方位指导学员。如龙山县政府每年会根据县级、州级、省级、国家级等不同等级向传承人发放不同的经济补贴。另一方面,皮影戏传承者待遇福利的提高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前来了解影偶造型、操纵技艺、音乐唱腔上的知识,学习皮影的制作,参与皮影戏的演出,成为下一代年轻的皮影传承者。

(二)建立成熟的商演机制

一个成熟的商演需要经过制定可行计划、明确活动方案、确定媒体合作、采购洽谈、广告策划、撰写文案、招募人员、活动展开、后期推广等过程,花费时间虽久但能获得良好的收益。目前,海宁皮影艺术团有限公司由于其特殊的“双重身份”,对现在的市场需求了解少,无法准确抓住观众的眼球,其演出内容陈旧,无法呈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艺术团必须主动开拓商演市场,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建立更多商业展馆,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商演机制。首先,确定每一部剧本的受众定位,根据不同受众的喜好对剧本进行一定的修改;其次,针对相应受众展开媒体宣传,提高皮影知名度,特别是要利用周末、节假日这些时间;最后,表演结束之余发放问卷,询问此次演出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此外,在人员选拔、人员管理、财务分析、媒体合作等方面,艺术团也应确定系统的流程,建立成熟的商演机制。

(三)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结合

盐官古镇皮影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皮影制作手工性突出,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较强的专业性,这也造成了从事制作技艺人员少、生产效率不高的现状。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促使各行各业融入科技的潮流之中,盐官古镇皮影戏也应紧跟时代趋势,在皮影制作技术及皮影戏演出这两方面加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技术与科技的结合。首先,在皮影制作上,可以改变以往手工制作的方式,使用现代机器代替生产,通过统一化生产模式有效降低皮影的生产成本与难度。其次,在皮影戏演出上,利用现代机器设备辅助表演,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传播,激起现代与传统碰撞的火花。如在央视播放的全国大学生五四文艺汇演上,利用机器人进行皮影表演,广受赞誉。

盐官古镇皮影戏作为海宁市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其发展脉络源远流长,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印记的,生存于民间的独特娱乐方式,保留和记录了很多已经消逝的民俗传统资料,为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而珍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艺术逐渐不被观众接受,人们开始追求新的娱乐方式,这使得盐官古镇皮影戏走入了无人继承的困境。因此,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盐官古镇皮影戏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在提出其在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思考了一些相关对策,希望能为盐官古镇皮影戏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也能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 鉴。

猜你喜欢
海宁皮影戏皮影
刘海宁作品(一)
我们来演皮影戏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皮影戏
月光皮影
天下奇观海宁潮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