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渐进式重塑

2019-12-14 04:01原满
丝路视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渐进式郑和西洋

摘 要:不可预见性导致了地下遗存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美好的保护愿景,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到落实,最终真实、全面地保存与揭示文物的历史信息及其价值,是地下文物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洪保墓为例,浅析了墓葬格局的渐进式保护,以期对同类型的遗产保护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地下遗存 洪保墓 真实性 完整性 渐进式 可操作性

一、前言

尘封的历史,总在城市不断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也正因地下文物的不可预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给文物的保护工作,造成了诸多的困境。

2010年,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的改扩建项目中,明代都知太监洪保的墓葬被发现,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得以再现。虽在蒋赞初、潘谷西、梁白泉等专家学者极力呼吁下,2011年即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但终得留存的仅是洪保墓墓室以及藏于南京博物馆的20余件出土文物,洪保墓周边仍完成了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工程。

在国家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国家越发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背景下,洪保墓的保护与恢复迎来新的契机。

二、历史研究与现状

(一)历史研究

洪武三年(1370),洪保生于云南大理府太和县,卒年不详。洪武十五年(1382),洪保以龆年被虏阉至宫;建文元年(1399),洪保始从侍于燕王朱棣。其后历任承运库副使、都知监右少监、都知监太监等职。

永乐元年(1403),洪保蒙朱棣赐名,被授内承运库副使,逐步活跃于政坛,并始以副使身份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奉诏出使西洋诸国。自永乐元年(1403)至宣德八年(1433)间,洪保共七次奉使西洋、一次奉使西域;并于宣德六年(1431)与郑和、王景弘共同位列下西洋的正使太监。

宣德九年(1434),洪保于京师南郊建业乡祖堂寺之左购地预建墓葬,修造祖堂寺轮藏一座,又建东峰庵一所。

2010年6月,洪保墓于施工中被发现,经考古发掘确认,墓葬坟寺已毁,原位于墓室南侧。墓室为前、后室砖墓,属明代中、大型砖墓中常见类型。但该墓形制宏伟,以条石加砌外封门,以特制凹槽砖砌筑排水孔等现象,均为同类墓葬中少见。

(二)价值研究

洪保墓距今600余年历史,是迄今发现的身份明确的等级最高的郑和下西洋使团高级领导成员墓葬,是南京乃至全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相关的重要史迹。出土的寿藏铭则记载了郑和下西洋宝船等重要史料,对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依据,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历史的重要实证。

此外,洪保墓作为明代大、中型砖墓的典型代表,其选址布局、营造工艺、出土文物也为研究明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形态等,乃至中国古代殡葬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在弘扬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过程中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现状解析

历经数百年沧桑,洪保墓墓室虽经保护修复,但该墓已隐匿于层层新建的社会福利院建筑之中。除靠山、左右護砂等山体格局依稀可见外,原墓葬坟寺区域被三栋社会福利院养护楼所侵占,墓葬东西两侧也分别被养护楼及洪保纪念馆所围绕,墓葬的空间格局几近消亡。

景观风貌方面,混凝土挡土墙、裸露的地表、现代风貌的建筑等等均呈现了与明代墓葬风貌格格不入的状态。

保护利用方面,则因墓葬位于社会福利院内,缺少独立的入口,缺乏相对独立的管理空间边界,也导致墓葬保护与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三、渐进式保护的尝试

“不改变文物原状”是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最为重要的原则与要义。而在行业标准中,则明确提出:“保护是指保存文物古迹及其环境和其他相关要素进行的全部活动。保护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真实、完整地保存其历史信息及其价值。”

但洪保墓仅存墓室,且囿于近期所建的社会福利院中。在墓室保存较好的情况下,如何真实、完整又具操作性地呈现墓葬格局及其历史信息,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洪保墓的保护中,笔者团队借鉴了城市历史地段“渐进式”“微更新”保护的实践经验,强调了保护利用的可操作性。近期以恢复并重塑墓室轴线与邻近的环境风貌为主,以视线分析为导向,结合相关规划,对墓葬相关的空间环境进行严格控制。远期则以建议引导的方式,通过城市规划、景区规划,期望逐步实现墓葬全面保护与阐释的目标。

(一)渐进的墓葬空间重塑

近期将保护视角集中在迫切需要修正的墓葬轴线空间,仅通过拆除二栋,改造一栋建筑的方式,尽可能协调墓葬保护与社会福利院的关系。针对保留改造建筑,结合现状地形高差,采取降层改造的方式,通过屋顶平台的设计,重塑墓葬轴线空间,打通视廊。同时利用该建筑,形成对南侧既有现代设施的遮蔽。

坟寺区域则立足可操作性,暂时利用标牌标识的方式传达历史信息。远期则凭借地块的置换回收,逐步开展考古研究、恢复标识,以达到墓葬空间格局的全面揭示。

(二)由点至面的氛围营造

结合现状道路与墓葬分布,择取相对完整的围合空间。区内借助植被遮蔽外围视线干扰,选址山体覆绿,邻近保留建筑整治,利用植被以及木材、石材等传统建筑材料,营造墓葬周边的传统环境氛围与风貌。

此外,区内以构成相对独立的保护、利用功能流线为目的,布局服务设施,从人流属性方面,保障墓葬氛围不受干扰。远期则依托牛首祖堂风景区的建设,通过近期布局的服务接口,进行串联,谋求洪保墓以及更大范围的协调发展。

(三)多点互通的整体揭示

在利用过程中,则依托陈列馆的展陈,以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为线,全面揭示洪保身平、墓葬格局等历史信息。并借助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统一标识,以及展陈内容的关联引导,将洪保墓与龙江船厂遗址、浡泥国王墓、郑和墓、静海寺、天妃宫、净觉寺等诸多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遗存进行串联,打造南京海上丝绸之路名片,强化南京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策源地、始发地和大本营的地位。同时多点串联互通,也能进一步反哺并保障洪保墓保护利用工作的推进。

四、结语

地下遗存的不可预见,虽因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诸多的矛盾,但类似洪保墓,依托渐进方式,逐步推进,强调各阶段的可操作性,在国家不断重视遗产保护的今天,真实、全面地保存与揭示遗存的历史信息及其价值仍然可期,也期望洪保墓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能焕发新生,成为南京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名片。

参考文献

[1]仇保兴.风雨如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30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田健,黄晶涛,曾惠平.传承·生长·共赢——基于人文行动的传统风貌小镇渐进式更新研究与实践[J].规划师,2018,(5):22—23.

作者简介:原满(1990.05.21—),女,汉族,南京市人,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渐进式郑和西洋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郑和下西洋
西洋菜煲陈肾汤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小学作文“渐进式”教学法初探
高职院校“渐进式+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模式的探讨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