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唱论中的教唱理论

2019-12-16 17:44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论著中国戏曲李渔

赵 慧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晋中 030600)

我国元代古典戏曲艺术形式成熟出现以后,便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并逐步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于是向职业化发展和教唱理论的不断成熟。

元代教唱理论所体现出来的最具有进步意义的特征,便是教唱过程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不断加强。这种思想意识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唱效率,而且能丰富教唱理论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颇为有效的教唱方法,促进古典戏曲演唱理论的发展。

一、教唱学习者主体地位

《唱论》对唱曲者有个宽泛的分类:“有爱唱的,有学唱的,有能唱的,有会唱的”①。这将不同的唱曲者有大致的分类和水平界定,有纯属爱好的;有重于模仿的;有已入门不够专业的;更有唱艺精湛,表演成熟的。这就表明了当时演唱理论细化发展的趋势,教唱理论已经开始认知客体的本质特征。

至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道:“词曲佳而搬演不得其人,歌童好而教率不得其法,皆是暴殄天物”②。也就是说学曲的人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没有好教师指点,或者教授方法不得当,是非常可惜的。此处,李渔已经明确地将“歌童”(学唱者)置于教唱活动的中心。这便有利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教唱的循序渐进

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科学合理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我国古典戏曲教唱理论中,特别注意到循序渐进的教唱指导思想。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就明确提到:“如学集贤宾,只唱集贤宾,学桂枝香,只唱桂枝香。久久成熟,移宫换吕,自然贯穿”③。也就是说,学曲过程中要专注于一个内容,不可贪多,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时日既久,则自能掌握曲调的变化。清徐沅澂、王德晖也有“贪多不纯”一论,认为“贪多”是初学者的“通病”,而“颖悟者为尤甚”④。这是对不踏实的学曲风气的批判,也是对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的推崇和肯定。

三、教唱的重点

魏良辅在《曲律》中认为行腔有五难:“开口难,出字难,过腔难,低难,转收入鼻音难”⑤。他又理清了学曲中的先后次序:“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不可混杂强记,以乱其规格”⑥。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也认同此论⑦。这为古典戏曲的教唱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参照依据。

(一)审音

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认为,“调平仄,别阴阳,学歌之首务也”,“故教曲必先审音”。“即使不能尽解,亦须讲明此意,亦须讲明此意,使知字有头尾以及余音,则不敢轻易开口。每字必询,久之自能惯熟”⑧。又具体谈到“出口”说:“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然于开口学曲之初,先能净其齿颊,使出口之际,字字分明,然后使工腔板,此回天太力,无异点铁成金。⑨”李渔把审音视为教曲之先,是一种谨慎、细腻的治学态度。

(二)合拍

戏曲演唱中板眼与唱腔的配合是否自然流畅,决定了最终的唱曲效果。关于结合板眼的练习方法在徐沅澂、王德晖的《顾误录》中有详细的论述:“初学入门,必宜手拍板眼,口随音节,方易纯熟。且板路一顺,日后不至有舛。若自负口有尺寸,竟不拍板,或信手乱拍花点,最为误事。经久必有板眼模糊之病。又有手虽拍板点眼,而与口中不合,不能手口如一者。须先令其将手习准,不至为口之累,然后再为授曲。⑩”

(三)弦索在教唱中的使用

弦索指的是唱曲的伴奏音乐。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美化古典戏曲音乐,也能丰富唱腔音乐的表现,也是学唱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工具。我国古代以弦索教唱的方法很早就开始使用了。

明中期曲学家李开先曾经提到:“(弦索)不惟有助歌唱,正所以约之,使轻重疾徐不至差错耳。人有弦索上学来者,单唱则窒,善单唱者,以之应弦索则不协。⑪”李开先认为“弦索”与“歌唱”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明末的沈德符提出了解决办法:“若吾辈知音者,稍待学唱将成,即取其中一二人教以箫、管,既谙疾徐之节,传换之劳,宛转高低,无不如意矣。⑫”意思是先以清唱教唱,“待学唱将成”,便教其箫管伴奏,在懂得伴奏之法,便能很快掌握演唱与伴奏协调配合的诀窍,学唱者不会受到伴奏音乐的制约。

我国古典戏曲之教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出发,古代曲学家和艺人创造发明了许多合理、使用的演唱训练方法,体现出古人无尽的智慧和严谨的治学之风。他们的很多见解对我们今天演唱教学理论的发展仍旧有指导意义。

注释:

① [元]燕南芝庵.唱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一册)[M].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161.

②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册)[M].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73.

③ [明]魏良辅.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M].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5.

④ [清]徐沅澂,王德晖.顾误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册)[M].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62.

⑤ 同③,第7页

⑥ 同③

⑦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M].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316.

⑧ 同②,第99页

⑨ 同②,第101页

⑩ 同④,第62页

⑪ [明]李开先.词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M].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35.

⑫ [明]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M].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205.

猜你喜欢
论著中国戏曲李渔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文联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著书系”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本刊对论著类文章的一般要求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