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绘画形式语言的比较研究

2019-12-16 20:57新疆艺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维克多塞尚笔触

□祁 慧 新疆艺术学院

塞尚以对大自然恒久的热爱,将色彩浓烈的块面表现、沉厚稳重的体积塑造,在绘画中通过“观看”的视觉语言表达出来,以个人寻求绘画真实的艺术革命追求自然、倾听自然。我国宋代画家董源生于江南,秀丽的南方山水为他带来灵感与智慧,他创造的“披麻皴”绘画笔墨法,丰富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语汇,对后世山水画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的可比性

《圣维克多山》与《龙宿郊民图》两幅作品都是对大自然美好风景的描绘,在绘画语言、审美意识上理性与感性完美相结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两幅作品对山水的理解也偏主观。而由于画家所处时间空间、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的不同,各有其特别之处。《圣维克多山》多用色块排列抽象的景物,通过画面前后的冷暖颜色对比产生极强的空间感。《龙宿郊民图》运用近实远虚来表现,眼前的树林密密麻麻,树枝姿态各异,灵动活泼;远处山石上的树林皴皴点点,若有若无,又是别一番风姿。

二、绘画技法相似性

(一)色彩语言的相似

《圣维克多山》塞尚采用了印象派的冷暖对比,用橙色和蓝色创作出远近立体的空间感。树林与天空的颜色是蓝色的,天空中又点缀部分绿色与森林形成呼应,此外,还有一些橙色错落在天空和森林中。同时,塞尚在中景的森林、房屋上采用绿色和橙色为基调,中间色与暖色和谐使用,再采用蓝色协调配制,保持了在整体画面内中景的位置。《龙宿郊民图》利用黑白虚实的变化,采用“披麻皴”与“点子皴”的技法、空纳万象的传统留白手法,表现出重峦叠嶂、气势恢宏的景象。

(二)空间透视的相似

塞尚在作品中使用平视和俯视两视角,山体采用平视角度,但近景平原部分运用俯瞰视角,创造性地显示出多重空间感。此外,塞尚改变了远景的真实距离,将其缩小,把山从远处拉近,同时为了协调这种过渡变形,维持远近景之间的画面构图关系,他把近景拉得更远,以改变它的实际距离。而在《龙宿郊民图》中,右下角的几处人物刻画微小,周围的树木也刻画微小,这一点和《圣维克多山》相同,《龙宿郊民图》也是采用将远景山拉近、近景人物树石等推远的手法,改变其真实空间距离;山体采用平视角度,近景则采用俯瞰角度,使真实世界的景物在整体画面中展现出艺术价值——必须要能让人们产生大自然的永恒感,整体景观抽象化,产生真实空间的距离感,遵循平行结构整体往后推远。

三、绘画形式语言的差异性

(一)构图的差异

《圣维克多山》画面较“满”,给人以视觉上的饱和感,背景天空被周围的环境色所包围,画面节奏感十分强烈,画面形式丰富多变且构成复杂。画面组成部分联系紧密,主要内容由树林、田野、山脉进行关联,但画家不是为了表现山以及周围优美的景物,呈现山的巍峨和高大才是画作的重点所在。《龙宿郊民图》采用“平远”与“深远”互用的方式构图,整体画面带有天真的意趣。近实远虚,愈远愈淡,给予人一种既苍茂又朦胧的感觉。画面构图呈曲线状,偏左边的“之”字形河流,浩浩荡荡的江水给画面制造“动”的氛围,既增加了画面的丰富和生动,同时对画面的整体构图形成了下合上开的动态性特殊结构。

(二)笔触肌理的差异

《圣维克多山》由大、小色块,用砌砖似的笔触组成,整幅画用笔轻松随意。画面倾斜式的笔触,树林、天空、山脉运用了同样的创作方法被一笔笔地覆盖上色彩,画面前面的树林笔触较整、凝聚,而后面的山和天空大多用小笔触,氛围活跃。董源《龙宿郊民图》中,画家的表现手法多用“披麻皴”,体现出南方秀丽山水的地域性风格,绘出的“披麻皴”长短不齐,作品中长披麻主要用在两座高山上,线条流利顺畅,显示出画家对江南明媚秀丽、平缓湿润的山水的热爱;短麻皴多用在画面右下角的小山石上,短皴与长皴参差不齐产生和谐的呼应,增强了整体画面的流动感。

(三)色彩的差异

《圣维克多山》画面采用大量的绿色与蓝色,给人以冷色调的整体感。背景天空的蓝色中加上碎笔绿色,冷暖色对比,山峰和周围的景物被凝固起来,呈现出永恒的尊威。树林采用绿色层叠覆盖,搭配橙黄色,主要用来映衬主体山峰的整体面貌,山峰的颜色虽是灰色,但是树林以及周围使用金黄色,在颜色的强烈反衬下,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而《龙宿郊民图》在墨绘成以后,董源首先运用赭石来打底,山脚、石脚的浅绛色如是,再用石青、石绿覆盖,整体颜色绚丽。此外,在石青、石绿和赭石等颜色下,能明显观察到水墨的印记。

猜你喜欢
维克多塞尚笔触
艺术之春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拥挤豆豆林
小不点维克多
一本历史书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维克多·奥拉迪波进步最快球员
梵高:笔触与激情
左拉“贬低”塞尚
香蕉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