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

2019-12-16 01:40夏红芳
农业与技术 2019年22期
关键词:纹枯病水稻土壤

摘 要:

水稻纹枯病,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常见病症,对农作物的产量、颗粒饱满度等方面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江苏省丹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研究资料,着重对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达到明晰疾病治疗要点,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实践中完善的目的。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防治策略;关键要点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130039

引言

农业种植技术分析,是绿色农业、可持续性农业开发理念落实的具体环节。随着 “三农”政策实施强度逐步加大,如何进行农业种植产量、质量的双重性准确分析,成为该领域探索的热门话题。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关于水稻种植疾病的预防分析,对当代农业种植方法具有参考与指引性作用。

1 水稻纹枯病概述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花秆”、“花脚秆”、“烂脚病”。在我国,随着水稻矮秆品种及密植、高氮素化肥用量的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纹枯病为害日趋严重;1975 年水稻纹枯病被列入全国防治对象,成为水稻3大病害之一,目前为我国水稻的第1大病害[1]。该疾病是水稻幼苗和抽穗期间常见的疾病类型。一般来说,水稻纹枯病多是从植物叶鞘部分开始发病,发病初期,水稻近水面部分叶片会产生暗绿色模糊斑;随着发病时间逐步延长,发病区域逐步扩散为椭圆形、云纹形状,且发病区中心地带以灰色为主,边缘为暗褐色,末期水稻叶片腐烂、根茎部分受损严重,植物生长营养输送渠道“断裂”,植物死亡。

水稻纹枯病发生在植株中下部,水少药液不能充分到达,防治效果下降。喷药时应着重稻株的中下部,特别是水稻中后期要适当加大用水量,使药液能充分喷到发病部位;施药要均匀周到,提高防病效果。

2 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分析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的研究,可为我国绿色农业理念深入性探讨提供指导。笔者将其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2.1 种植、防治策略

水稻种植工作,是植物成长后续营养供给充足情况的直接影响条件,为此,做好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工作,自然也需要通过解决种植防治工作中的问题,达到疾病预防的目的。一般来说,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通过品种选择、疾病预防、栽培战略分析3个方面寻求问题处理方法。品种选择,是依据地域性特征的把握,减少品种种植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几率。疾病预防,是在交替季节对土壤中残留病菌进行处理解决问题。栽培战略,是在水稻种植期间,通过温度、湿度以及营养成分的调整与控制,规避纹枯病的发病。

例如:江苏省丹阳市地区进行水稻种植期间,为了确保当地水稻种植高品质、科学化生长,就着重对水稻种植中纹枯病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防护,本次工作实践的要点可归纳如下。依据江苏地区自然特征,本次水稻种植选择了抗病能力强、成长能力强的品种——杂交晚籼“中浙优1号”进行种植;该品种的水稻属于典型的杂交稻,水稻种子能够适应多样性地区环境的需要,成活率较高。按照江苏地区水稻种植规律,在每年11月—翌年4月期间,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菌核清理;在田间灌水插秧前,采用专业的打捞设备,将水面上漂浮的菌核清理干净,避免局部菌核残留对后续水稻种植造成的发病隐患。水稻育苗种植期间,做好水稻资源的种植培育管理工作,为确保水稻种植时将纹枯病控制到最佳,将水稻按照间距3~5cm的标准进行播种,增加水稻育苗之间的透光效果,规避潮湿环境;依据水稻成长的需要,在育苗后3~5d内进行第1次有机肥补充,15d后,再进行含有氮、磷、钾的肥料供应,通过提升水稻本身的免疫力来预防纹枯病。此外,水稻种植后需要间隔5~7d进行1次晒田,以避免土壤中残留病菌对水稻的干扰。

水稻种植一般规律的精准分析,可以确保水稻种植期间幼苗生长条件的有序性调节,且为水稻生长环境综合调节提供了可控性条件。由此,该种种植方式的处理策略,可实现水稻纹枯病预防的效果。

2.2 生物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原因之一是土壤中病菌类微生物群体较多。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手段,主要从这一层面进行的。结合当前水稻种植资源调控的主要形式,将其归纳为微生物抑制和生物规律处理2种。微生物抑制,是指通过控制水稻纹枯病病菌产生的方法,实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生物规律处理,是通过自然规律减少水稻种植地区水稻纹枯病感染性病菌传播的方式。喷药时应着重稻株的中下部,特别是水稻中后期要适当加大用水量,使药液能充分喷到发病部位,施藥要均匀周到,提高防病效果[2]。

江苏省丹阳市地区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代表区域,为了实现水稻高产、高收的目标,针对水稻种植中存在的常见疾病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并且为了避免水稻受到污染,主要采用了生物防治策略进行处理,本次工作中所实行的具体要点归纳为:水稻种植区域种植前后,均采取实验样品提取分析的方法,对种植区域的微生物因素进行控制调节,通过筛选防护策略,对种植区域存在真菌、放线菌等问题进行防治,同时以抗菌性水稻品种为基础,进行真菌保护环境的建设,降低水稻纹枯病发病源的传播强度;在水稻种植田间饲养鸭子,借助鸭子在水稻田间游走带动污泥的办法,抵抗水稻纹枯病的传染。

生物防治方法的运用,实现了结合区域水稻种植的具体情况科学进行疾病防治和微生物传播途径控制的效果,这是水稻种植疾病因素的科学性调控与管理方法。

2.3 药物防治手段

药物防治是水稻纹枯病问题处理中最常见的,也是较有效的一种方法。但农药疾病治疗的方式,应该按照水稻纹枯病发病的具体情况,有目标地进行药物辅助,而不是无规律性地随意喷洒。结合当代农业种植人员的研究结果发现,针对性药物治疗处理策略的实施,可明显提升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当前常用的水稻纹枯病疾病治疗策略包括土壤中喷洒处理、生物药剂喷洒以及常规保护药物喷洒3类。

例如:某地区进行水稻种植期间,受到当地多雨、高温等天气特征的影响,经常发生纹枯病,为了降低该类疾病对水稻成长造成的危害,采取农药应用战略进行问题控制。具体药物应用方法为:水稻插秧种植15~18d之间,按照浓度为15%的稻脚青与土壤10∶1的标准搭配,将其均匀地撒入稻田中,值得注意的是,该类农药的药用毒性较大,应规避水稻孕穗前后应用,避免对水稻造成污染;水稻生长期间,尤其是水稻孕穗前后阶段的纹枯病预防,可选用生物药剂,水稻种植中前期采用5%井冈霉素水125mL/667m2,与咪鲜胺45kg/667m2结合为喷雾,在疾病预防区域或者初期发病区域喷洒,连续喷洒 2~3次,每次间隔7d;按照普通水稻疾病治疗与防护的方法,利用30%甲苯丙环唑20mL/667m2进行疾病治疗,主要用于病症发病可控环节。

水稻纹枯病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在于结合水稻种植地区的种植特征,按照水稻疾病发病的阶段情况,针对性选择疾病治疗的用药形式,这样方可实现药物治疗资源合理应用,且将其污染问题控制到最低。

2.4 土壤因素控制

水稻纹枯病的出现,与水稻种植区域土壤营养供给不及时、土壤中感染性病菌残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由此,做好水稻纹枯病防治工作,也可以从土壤因素控制环节上寻求处理方法。如:江苏省丹阳市进行水稻种植期间,为了降低纹枯病的出现机率,通过间歇期土壤净化处理的方式实现问题处理。同时,在水稻种植期间,农户不定期地进行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成分的补充,定期对土壤进行翻耕,减少水稻纹枯病细菌在土壤中的隐藏几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是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实践中要点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种植防治策略、生物防治方法、药物防治手段、土壤因素控制4方面,明晰紋枯病处理方法。因此,文章研究结果,将为当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参考文献

[1]童全太.12.5%氟环唑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9(11):100.

[2]覃汉拖.浅析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南方农业,2018,12(17):5-6.

作者简介:

夏红芳(1976-),女,本科。研究方向:农作物病虫害研究。

猜你喜欢
纹枯病水稻土壤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灵感的土壤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灵感的土壤
四川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的评价
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
硅对水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抗纹枯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