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研究*
——以音乐课程为例

2019-12-17 12:28李花陈红
黄河之声 2019年18期
关键词:理工科工科人文

李花 陈红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无疑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理工科高校来讲,要想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就必须把握“内涵”这一关键点,积极推进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此外,随着共享经济、“互联网+”、“一带一路”、“双创时代”、“工业4.0”等战略理念的全面推广,如何及时调整理工科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现实发展要求,已经成为业内外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旨在塑造理想人格、促进自我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而“新工科”背景下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作为总纲,以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优秀理工科人才作为诉求,积极打造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可以说,这是理工科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要求,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对于理工科高校而言,“新工科”背景下的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政策性任务,也是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的必要途径。仅就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完善工作来看,其对于理工科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就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显著意义:

其一,完善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工科教育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就专业论专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冷冰冰”,缺乏正向情感和价值取向。但在工程实践中,许多问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工程问题或技术问题,而是需要在正确价值导向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与路径。“新工科”背景下,加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同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最终促使他们形成有坚持力、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其二,完善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期间是学生养成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加强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人文素养教育,可提高工科学生对工程师技术背后丰厚哲思和内涵的重视度,进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养成,在确保学生顺利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常态下国家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贡献重要力量。

其三,完善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2015年,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正式出台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其中明确指出高级工程师人才不仅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可以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钱学森、杨振宁等知名科学家,无一不是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巨人。尤其是富于人文精神内涵的人文素养教育在增强理工科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掌握跨文化用语规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以音乐课程建设为例

(一)科学设置课程目标与定位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而在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有较大成果的高校所设计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较为复杂,通常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相关性学科为辅,课程内容与结构总体而言更倾向于人文类学科教育,并不适合一般理工科高校借鉴。从根本上看,这是两类高校的人文教育目标存在差异所致。在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理工科高校需要从教育工作的需求出发,科学设置课程目标与定位,由此才能为课程设计、开发提供明确指导。

以公共音乐课程的设计为例,理工科高校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强调学生综合素养,这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其一,公共音乐课程要具备基础的人文素养培养功能,其中包括音乐审美、音乐文化认知等必要性课程,满足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中音乐素养部分发展的基本需求;其二,公共音乐课程的内容选择要以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观的发展为核心,避免引入专业性音乐理论和技能知识类课程,在课程选择上要强调审美性和文化性。

(二)有效丰富课程类型与内容

上文分析虽然指出理工科高校人文素养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完善公共人文类课程,但并未指明应完善和丰富何类课程,最终“适合理工类高校的公共类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建构仍需回归到“新工科”建设中的高校人才培养需求上来。本文认为高校需要同时结合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来制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其一,高校应关注传统公共类人文素养课程的不足,优先完善基础课程体系。传统公共类人文素养课程主要以思政教育、大学生德育、国家与民族文化教育为主,这也是人文素养课程的核心。因此高校在人文素养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确保基础人文素养的课程数量及质量,二是在其他人文素养课程中融合此类基础教育内容,以理工科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为例,音乐课程中有必要渗透思政教育、德育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因此在公共音乐课程的选择上要选择“多视角艺术研究”、“本土音乐文化发展脉络”相关的教材,使学生在了解和认知音乐文化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认同感。

其二,高校应面向政策要求和“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发展的需求优选文化类课程,完善理工专业相关的必要性人文课程体系。此类课程的选择应以理工学科人文知识、理工学科相关领域的艺术与审美、语言文化类课程为主,既要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培养,又要强调所定课程的实用价值,使学生正确认识文化类课程对自己的人生发展、专业发展、学术与科研发展、社会价值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理工科高校的音乐类公共课设计中可以将专业的音乐创作、演奏、表演类课程作为选修实践课程;增设囊括古今中外、品类全面的课程,如《中国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影视音乐》、《音乐剧艺术》、《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为必修课;同时增加以艺术理念、艺术思想的跨学科实践类课程,此类课程主要应以音乐美与理工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应用为主,在提升学生基础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将审美能力融入到学生的设计、开发、制造理念中,高效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

(三)全面加强课程开发与管理

前文分析中提出了当前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素养课程需要在学科融合类课程方面进行自主创新,这种课程的开发几乎是“从零开始”的课程设计。建议理工科高校参考人文类高校在公共性人文课程设计开发方面的思路,组织以文化类、艺术类、思想政治与德育类专业教授为主的,以理工专业学科教授和理工科高校人文类学科教师为辅的新课程研究与开发团队,强调“对理工科学生低门槛”、“学科精神与人文素养融合”的开发原则和理念,设计更符合理工学科的特色人文素养课程教材。比如理工科高校音乐教研团队可以与同层次理工高校合作开展有理工科特色的音乐教材,如以理工学科视角分析和审视音乐文化内涵及发展的特色课程,或以理工科技术分析和探究音乐技术的特色课程等等,这类创新型课程即满足了理工科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发展需求,也可有效提升学生认知和学习音乐文化的兴趣,更有利于推动理工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均衡发展。

此外,在未来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开发和完善过程中,理工科高校还需要积极建设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发展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构建更富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以此为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运行和实践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理工科工科人文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不理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理工科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培育研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