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研究

2019-12-17 21:34张雯雯
魅力中国 2019年37期
关键词:研学立德美育

张雯雯

(四川省泸州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国非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传统文化精髓,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研学活动,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更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推动学生接触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弘扬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一、非遗文化中的德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遗产,并不具体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多的是强调文化形式深处的民族思维方式、精神意蕴等。

我国的非遗文化具有宝贵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蕴,兼具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学生们通过研学活动,主动走出校外,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活动中,接触非遗文化,感触非遗文化,能进一步感受到非遗文化中的历史价值,感受特定文化区域内的艺术审美、风土民情。同时接触非遗文化,学生们也能通过文化活化石感受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水平,从而对历史、文化和生产力形成深刻理性认识,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归属。

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引下,学校教育应当注重智力、美育和德育三者的融合,接触非遗文化,加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脉络上的关联,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导向,从区域文化脉络中窥探区域的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宗法结构、生产生活、自然信仰等。可以说,非遗文化是存在于山山水水中的教材,也是学生获得身份认同,加强美育、德育,培养本民族审美内涵,感受本民族文化信仰、思想思维的重要教材[1]。

另外,非遗文化研学活动也可以借助美育,将美育渗透到德育中。学生在学习和接触非遗文化时,能感受到文化对本民族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精神境界的教化和约束作用,尤其是非遗文化中所蕴含的美学和艺术审美风格,能通过美育渗透到德育领域中,让当代青年学生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寻求生命意义和人文价值,在学习传统技艺,如,画、染、雕、织等过程中,培养集体意识、合作意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非遗文化研学活动实践总结

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区和街道,学习和接触非遗文化,教师或者组织者应当对研学活动进行精细设计,以达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目的。

(一)探索和接触

首先,在研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学形式、文化内涵、技艺特点和美学价值,引导学生理性审视艺术、时代和文化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从单纯的表态审美进入到深层次审美中,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能力。

美育可以逐步渗透到德育中,立德树人要通过美育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从而引起道德、心灵上的共鸣。在研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工艺,让学生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材料形成基础认识,并获得探究实验能力[2]。

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水平,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整合学生的日常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共同探讨,展开问题式教学,并开展师生对话交流,以活动主题的形式统领整个研学活动,将看似并不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整合到一个体系中,借助审美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共同的文化环境,从而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发展、历史进程和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二)审美和学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点在于传承,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研学活动中,要借助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学习中,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产生心灵、情感和理智上的共鸣。

在研学活动中,借助审美帮助学生学习,并通过学习让学生审视非物质文化现象的美学价值,以客观、公正,带有批判性的眼光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传承。如,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将传统节日中的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纳入到整体的社会环境中,并用自己本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聚焦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的文化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在民族文化中的符号象征作用,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现象、民族思维、视觉元素和民族诉求等。

学生会在审美中学习、思考、认知,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变迁的原因,感受传统文化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并借助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技艺阐述自身相关的生活经验

(三)应用和升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是创新,是帮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因此在立德树人的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学会应用技能,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理性认识。在研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视觉笔记记录相关活动路线,记录走访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走进社区、大自然、村落居民区的过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传承人的对话、访谈[3]。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经过文化考察、实地访谈、田野调查等,经过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会环境形成深刻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

总之,立德树人背景下,非物质遗产传承的研学活动可以借助美育渗透德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审美体验、美学追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培养学生对民族、家乡和文化的认同感和荣誉感。同时在研学活动中,组织者可以将非物质文化研学活动和学生的个人脉络、生活经验、社会热点议题以及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和历史背景形成理性认识,在增强艺术学习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

猜你喜欢
研学立德美育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论公民美育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