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开展

2019-12-17 21:34李德红
魅力中国 2019年37期
关键词:观沧海曹操古诗词

李德红

(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七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0)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们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灵魂与精神的象征。初中语文作为继承和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同时,要让学生认知和感知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进行个人思想和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像曹操的《观沧海》,杜甫的《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白的《行路难》等,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却远远不足。部分初中语文老师仍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重点强调考试所需内容,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学生也多以应付考试为主,从而无缘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思想层次和个人内涵综合提升。

二、传统文化对于初中语文的作用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继承和宣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像《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给了学生懂得谦虚学习,《望岳》中让我学习到了要不怕困难敢于攀峰的雄心和气概。苏轼的《水调歌头》让我学到了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语文学习中,不仅可以丰富与充实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还可以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1]。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下面以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为例讲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收集资料,了解文化背景

在学习古诗词之前,提前让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查阅、网上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两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和现代含义。了解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诗词,去体会作者当时的创作感受。例如《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龟虽寿》是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前者是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后者是胜利回师,途径碣石等地,心态和想法都有了改变,再次有感而的创作。

(二)深入了解与角色带入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检测文化背景资料的收集情况,对于准备工作做的好收集资料更加全面的同学要适当予以奖励,促进学生们良性竞争,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总结,包括创作的历史背景和诗词释义。其次教师声情并茂的进行诗词的朗读,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将的感觉,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借助自媒体,把当时那种海浪拍打在碣石上的声音和画面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自己有感情的进行朗读二十分钟,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要注意押韵和高音的把控,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感受。。朗读后进行分组,2人为一组,对诗词的含义、作者的当时的心境和诗词的意义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彼此对诗词的理解,还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讨论过后,教师要对古诗词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不仅仅是基础内容,还包括传统文化的延伸,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明了人应该具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2]。

(三)课后延伸

课堂学习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两篇古诗词的学习进行总结,不仅仅是基础内容,还要有自己的感悟以及对于自己的影响。老师要对这名学生总结基础内容的不完善之处进行补充,同时对每一位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其次,《观沧海》和《龟虽寿》是曹操《步出厦门行》的第一章和第四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通过图书馆查阅,网上查阅等方式去了解第二章的《冬十月》和第三章的《土不同》。从而去更加详细的了解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最后让学生讨论在这次古诗词学习中自己所遇见的问题,教师要收集学生对这次学习的看法和建议,总结经验,进而在下次古诗词的学习中得到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思想价值观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观沧海曹操古诗词
心动杀人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观沧海
陶瓷绘画《观沧海》
山鸡舞镜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
协会 通联站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