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有温度和深度

2019-12-17 21:34李曼曼
魅力中国 2019年37期
关键词:民生深度

李曼曼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66)

民生新闻主要传达的是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某种重大“新闻”意义的事件,其受众包含了社会中各类人士,无论他处于什么层次,也不论他职业领域是什么,他们都愿意关注发生离自己很近的、茶前饭后就可以听到的或看到的新闻,这也是民生新闻一直受到人们青睐的主要原因。民生新闻内容源于百姓生活,目的在于关注百姓生活,但并不是人民生活中的任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新闻,如果这样就失去了“新闻”的意义,既没有温度更没有深度。有温度,指的是民生新闻所报道的事件需是包含了新闻当事人或者普通大众某种特殊情感的,这种情感是依托着某个刚发生或正发生的事件表达出来的。例如正能量事件传达给观众的就是我们都生活在被满满的爱包围的社会里,让人读完心头自然会涌上一股暖流。而深度就是指新闻背后所蕴含着的引人深思的真相、真理或价值取向。那么,怎样才能在民生新闻中体现出它本该有的温度和深度呢?

一、要坚持党性原则,增强政治素质

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常常和普通民众打交道,所以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接触到,特别是在老百姓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情、很无助的事情,还有一些职能部门在其位而不谋其正的人等等,确实能激发出铁肩担道义的情怀,但是在做民生新闻时,必须要坚持党性原则,不能做出违背党和人民的事情。例如,有家报纸报道了一条这样的新闻;某市为改善民生,市民每年只需交100元,全年都可以做体检,那么这笔体检费用将全部由政府“买单”。这种做法科学么?能发布么?这样的新闻要是报道了,老百姓又要问了,若是体检查出重大疾病,也将是一笔巨额的医疗费,那么政府能报销吗?记者只注重了改善民生、关注民生的重要性,但是却忽略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坚持统筹兼顾的要求,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 这会促使老百姓对提高生活水平以及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抱有过高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无法兑现时,就会有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因此,民生新闻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增强政治素质,这是不可或缺的。

二、用人民的角度,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在民生新闻的定义上有一个很多人都会出现的认识误区,以为民生新闻不就是如同家常便饭一样的,报道普通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烦琐小事吗?这样的错误认知也将民生新闻在大众的认识中贴上了“小民生”的标签,想要跳出这样的禁锢,就需要记者能对平淡生活里的发生的“琐事”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深入探索成为“新闻”的“琐事”背后的感人道理。我们有些时候接触的新闻只是一篇简单的报道,这样的新闻起到的作用仅仅只是传达了一条简短的消息,隐藏在消息背后的有价值的人和事往往被忽视。而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在简洁的报道过后,还会在社会中或是对新闻当事人、媒体人自己都有着延续性的影响,也就是报道的价值既是持久的,也是广泛的,影响更是深刻的,这靠的是记者这类媒体人对民生新闻所特有的洞察力。比如6月8号高考结束后,在合肥十中考点,一位考生突然跪倒在自己的母亲面前,这深情一跪的画面迅速点燃网络,成为当天的热点新闻。但网上也充满了“作秀”等质疑声。为了让这一事件能够全景式展现,充分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和深度,记者先后做了《合肥:考场外的那深情一跪》、《“跪母”视频拍摄者讲述事发经过 边拍边流泪》、《再访跪地谢母考生王恒杰》、《跪谢视频为何戳中你我的泪点》系列追踪报道,展现了孩子朴素的感恩之情,展现了和谐社会的风貌。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这样的新闻既保证了新闻质量,又达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这样的新闻才是有生命、有温度、有深度的。

三、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民生新闻要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弘扬和传播正能量,呼吁大众关注社会中的负面事件并施以援手,渲染社会充满爱的氛围,提升大众对社会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映山红行动”是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策划的大型品牌公益助学活动,从2017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5季。每年通过系列正能量新闻报道,形成热点话题,数以万计的公众参与其中,15年,共为全省150所农村学校募集公益金210万元,图书170万册,价值65万元的音体美器材,建立了图书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留守儿童工作站等,并输入130多名志愿者老师帮助农村学校开展专业的音体美教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营造有爱意和善意的环境,是现在人们最愿意看到和努力创造的目标,这样的新闻也是温度体现。

四、精心策划,让新闻价值深度体现

让读者从中有感悟、有体验、产生共情的新闻才算得上有深度的新闻,才能有感染力,进而提高影响力。深度,就是对新闻的报道不能泛泛而谈,而是入木三分地进行剖析和解读。为此,我们需要通过精心的策划来将人们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进行详尽分析调查。所以我们的策划不能仅仅是对某一时间段的报道的内容进行单一安排,而应具体到策划、选题、写作、追踪以及报道形式等诸方面,将新闻所能触及的各个方面都进行细致安排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对于新闻中某些突发情况也能从容应对,并及时将一线最新情况呈现在听众或读者面前。只有深入报道才能吸引读者,扣人心弦,有感召力和影响力,这样才能让民生新闻的价值得到深度体现。

五、新闻报道要有“人情味”

记者和编辑是新闻的旁观者,也是创作者,要以第三方的角度来采访和编辑新闻,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带入到新闻创作中,在新闻理论中,很多学者认为,新闻不能有“立场”,不能有“情感”。这种想法虽然是有道理,但是却太绝对了。过度追求“旁观者”感觉的新闻报道,是缺乏生命力的文章。新闻媒体应该走出这个新闻创作的误区,怀有人文关怀的意识,把稿件的采访创作与读者感受紧密相连,触摸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倾听基层的真情实感和生活喜忧,要让读者逐渐成为新闻的参与者甚至是新闻角色,让有“人情味”的笔触去触摸读者的内心,激发不同群体的社会热情和共鸣,只有这样,传统报纸和网络新媒体的读者,才能成为社会民生的积极参与者和见证者,才能成为新闻的重视读者。

六、立意有层次,创作有韧性

让新闻报道有厚重感,甚至让一些新闻成为重要的历史素材,促进当前社会某个领域的发展,是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追求的目标。深度报道不仅是新闻的记述,更是展现重大选题和重大事件的镜子,让新闻本身一览无余,知其然也同时知其所以然。媒体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不能停留在普通的动态新闻上,而是要把握住历史进程和城市发展的脉络,善于从重大事件、政策转变、社会背景等角度向外延伸,真实的记录和探索社会环境中每一项变化和它们发生的原因。深度新闻有时会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也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以前瞻性的眼光去寻求民生新闻展现出的变化和未来动向。

结束语:

民生新闻最关注的内容就是“民生”,百姓的生活是民生,生活背后的故事和道理是民生的意义,这也是民生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的地方。民生新闻想要真正在读者心中扎根,就需要有温度、有深度,因为只有那些有思想、有情怀、有影响力的民生报道才更能吸引人、打动人。值得注意的是,民生新闻事关民生,民生无小事,大至每年的两会,小至村居选举都会涉及民生问题,都值得关注,值得报道,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报道上,还应分析比较,既可以跨地区比,还可以跨年度比,通过比较辨是非、得真知,为民生服务。

猜你喜欢
民生深度
智能穿戴或可增强深度睡眠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交通运输部:公布2021年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