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入手见“微”知著

2019-12-17 08:00吴洪权
考试周刊 2019年88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道德教育

摘 要: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微课程教学模式时间短、语言精练、方式新颖,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受到了师生们的广泛喜爱。微课程一改传统课堂长篇大论的老旧教育方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将德育课上的精炼之处讲解给学生,快速而高效。然而微课程虽小,但所涉及的道德教育却并不狭隘,见微而知著是其最大的特色,微课程是德育教育洪流中的一个浓缩点,可以影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微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好習惯。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明白道理,而且不断鼓励学生课后践行。利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只让学生停留在学习知识的层面上,而是上升到能够将知识有效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本文就围绕“在微课程上有效传授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展开探索,让这种新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能更好地被利用起来,从而帮助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培养一个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见“微”知著;知行合一;道德教育

一、 引言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国家急需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所以在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中,多引用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综合教学水平,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今微课程在中小学甚至幼儿教育中广泛开设,普遍提高孩子们道德素养的同时,还顺应了“微时代”的潮流,让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且微课程作为当今教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基层的教师、校领导还是高级知识分子,都应当进行积极地探讨和研究,以便微课程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

二、 何为微课程

“微课程”的概念,最早被运用于有机化学知识的普及。一些欧洲的学者希望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为国家公民普及有机化学知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国民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重点之处,相比学习长篇的论文,这种方式能让人们更轻松地去学习,从而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在我国微课程的解释为:“微课程是以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为依据,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这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山教授总结出来的。微课程的核心之处在于“微”。微课程只会占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所以学者们无须耗费大量的精力,学习微课程的内容,只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都可以轻松学起来。微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非常精炼,基本上每堂课程只会涉及一个学习目标,大大减轻了学习的难度,比传统的教学更容易理解。这些就决定了微课程不仅在教学机构中受到欢迎,也能在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比如在小学中开设的德育课堂,其实不需要占用太多的课上时间,可以在学生课间操之后休息的几分钟,播放一些有关德育教育的视频或者音乐。教师可以选取与课程突出的主题相呼应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这种在短时间内通过娱乐手段进行的教学模式,既不会耽误小学生的正常学习,也能将德育课程形象而生动的传授给学生。

三、 教师引领学生,做到见“微”知著,知行合一

(一) 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让学生观看视频,比教师直接去讲解知识更有吸引力,而且视频教学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非常实用。比如:在小学阶段的德育课堂中会学到有关礼让他人《孔融让梨》的典故。如果,直接让学生去接触历史故事,由于古代语言和习俗等方面与现在有很多差异,教育资料中呈现的内容可能很难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通过看网络视频来展开德育课堂,这比让教师直接去讲解更节省时间,并且提升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感知到礼让他人是一种有礼貌的行为。通过视频教学的方式来展开德育微课堂,有利于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二) 提炼长篇文章的主题

微课程上的内容虽然只涉及一个知识点,但这个知识点却是众多知识的集合体,它既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疑点,还可以是整个课程中的重点。《弟子规》中的第1章《入则孝》,从古人言行的各个方面细致地描绘了如何对父母尽孝:顺从父母的意愿,在每一个季节都让父母过得舒适,出行、归家时告知让父母安心,对父母的过错尽心规劝,父母生病时贴心照顾等等。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一进行讲解,可能会浪费很长的时间,而且学生也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但是通过微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就会很快懂得,这样做就是孝顺的好孩子,很好地突出了整篇文章的孝道,让学生明白,《入则孝》讲解的就是在家里要孝敬父母,主旨十分明确,无论学生理解还是践行起来都会感觉很轻松。

(三) 制作完整的微课堂教程

虽然微课程的内容很少,但微课程可以在传统课堂之外独立存在,一整套的微课程也可以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与文化教学互不影响,所以微课程的开设,并不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将德育课程的知识点总结起来,把整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到每一堂德育微课程中。每周一堂或两堂的德育课程,一个学期进行下来,就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为学生在日后的为人处事,打造一个良好的人格基础。

(四) 通过德育微课程的一个知识点,影射出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课程上的知识点,是课文中所涉及内容的精华所在,是文章中最核心的主题,经过教师精心的总结而获得。而这个知识点所涉及的知识面,必然非常广泛。小学校园里开设德育微课程,目的是为了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小学德育微课程中讲解的知识,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德润童心课堂中,有关“勤劳节俭不浪费”的宣传语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一粥一饭”说的是我们的日常饮食,它并非狭隘的指“稀粥”和“米饭”,还包括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肉、蛋、奶、蔬菜、水果、零食等等各种各样的食材,这样学生就能明白,所有的食物都值得被珍惜,吃不完的时候可以放起来,但是绝对不能扔掉。“一丝一缕”可能不太容易理解,但是作为德育课程的教师,老师们可以告诉学生,生活中所有的物品都是由少而多,堆积或组合起来的,所有的物品,都经过了工人们千辛万苦的制作,里面包含了太多劳动人民的汗水,所以不可以轻易破坏。理解到这些学生会更加珍视身边的物品,进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五) 让学生多践行学习到的内容

学习文化不是最终的目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造福社会,才是人人期待的结局。开设德育微课程也是同样的目的,学生不能够只停留在懂得道理的层面上,而是能够有效地利用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这样才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比如:“懂得谦让友爱同学”,是小学德育微课程中必然会涉及的知识点。教师们在微课程上采用视频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生动地理解了,谦让和友爱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在学生的心灵当中种下了一粒友善的种子。那么如何让这一粒种子顺利的生根发芽,这就需要学生日后的践行。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课后玩耍的过程中,多观察学生的言行举动,如果有做得不到位的,可以及时提醒,帮助学生加深德育课堂的印象。也可以通过爱心作业的形式,让家长督促学生,经常通过实际操作,来规劝言行改正不好的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 如何避免德育微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 教师注意把握课堂氛围,不能让学生太松散

德育微课程,虽然教学方式多样,时间短暂,但是在小学阶段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课上,学生可以保持相对活跃的氛围,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堂纪律,不能忘记应当遵守的课堂准则。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低,很有可能只注重欢快的节奏,而忽略了课堂的严肃性,作为教师应当监督好学生的言行,对于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也要及时地给予批评指正,学生可以展开思想,积极发言,但注意力一定要集中于课堂上。这样才能把握好德育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让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德育微课程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二) 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对于不常遇见的话题可以转换一种理解方式

德育微课程中涉及的道德知识,虽然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是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一般都不会有太丰富的社会经验,有些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即使通过教师的讲解,也不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寻找一些在小学年龄段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相似的事件,让小学生懂得文章的内涵。比如:尊敬老人的话题,现在的很多年轻家庭都不会和老人一起居住,所以隔代人之间的感情也相对淡漠,提到尊敬老人,小学生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但是不经常和老人接触,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以将尊敬老人的话题转化为尊敬自己的爸爸妈妈,毕竟小学生每天都会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如果懂得孝敬父母,他们会非常开心。而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是爸爸妈妈的父母,如果自己能做到代替父母行孝道,老人也会很欣慰。采用这样由浅入深的教育模式,即使没有亲身经历,也比直接讲解的效果更好。

五、 结语

微课程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被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接受,活泼的课堂氛围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校方可以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构建起一个神圣的心灵殿堂。微课程虽小,却是知识精华的所在,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在德育课上涉及的道德知识重点,需要教师多做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印象,降低遗忘率;知识难点也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方法,让学生能够彻底理解。而且德育微课程能够影射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有一个很好的规范作用,所以小学德育微课程是教学体系中的一股新鲜血液。教师在课后也需要多监督学生的日常行為,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也参与到知行合一的德育微课程的实施当中,保证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点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开创名副其实的知行合一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衣桂春,臧春银.见微知著以点带面——谈巧用微课开展初中生物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7):133-134.

[2]刘海燕.见微知著——运用微课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64-65.

[3]韩玮洁.见“微”知著:我的写作教学启蒙老师——谈谈张祖庆老师的《微电影与创意写作》[J].语文知识,2017(18):98-99.

作者简介:

吴洪权,江苏省宜兴市,江苏省宜兴市川埠小学。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浅论王新想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