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与寡照阴雨复合灾害性天气对沿江平原晚稻生产的影响与启示

2019-12-17 08:10吴晨阳周兵吕和平吴小文潘志军宫传英张晓红尹玲何海兵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21期
关键词:晚稻产量影响

吴晨阳 周兵 吕和平 吴小文 潘志军 宫传英 张晓红 尹玲 何海兵

摘要:2017年沿江平原地区晚稻生产期间出现极端高温与寡照阴雨复合影响的灾害性天气,对该区晚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产量大幅降低。通过对处于沿江平原典型区域的庐江县晚稻生长期间主要天气过程进行剖析,探讨气象条件、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晚稻产量及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12日至8月7日的持续高温天气表现出平均温度高、极端温度高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气温“强度”和“力度”为近10年之最;8月29日至10月19日的持续寡照阴雨天气表现出寡照时间长且集中、持续阴雨时间长、雨量多等特点,寡照时间为近10年之最。复合性灾害天气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晚稻群体发育质量,严重降低了各项经济性状指标,加重了主要病虫害发生,晚稻实际产量降幅达到30%左右。并对今后沿江平原晚稻生产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晚稻;产量;影响;沿江平原

中图分类号:S511;S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21-0030-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1.005

Abstract: During the late rice production in plain reg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2017, there was a catastrophic weather by the combination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and oligophores rainy, which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late rice production, the yield was greatly reduced. By analyzing the main weather processes during the growth of late rice in Lujiang county, a typical area of plain reg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h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and catastrophic weather processes on the yield and formation of late rice were discus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inuous 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from July 12 to August 7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average temperature, high extreme temperature and long duration, and the "strength" and "force" of temperature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continuous oligarine rainy weather from August 29 to October 19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ny days of widowhood and concentration, long duration of rain and heavy rainfall, the number of days of oligophores was the highest in the past decade. The combined catastrophic weather reduced the development quality of late rice population in different degrees, severely reduced the indicators of various economic traits, aggravated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pests and diseases, and the actual yield fell by 30 percent in late rice.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production of late rice in plain reg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Key words: catastrophic weather; late rice; production; effect; plain reg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近年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性天气现象(如夏季高温、持续阴雨)在诸多地区愈来愈频发,且持续时间更长,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大田作物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1-3]。庐江县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较为丰富,是中国沿江平原地区典型的两熟制北缘地区[4]。庐江县水稻栽培类型丰富,主要为单季稻和双季稻,单季稻以单季晚粳稻为主,双季稻以双季早籼稻和双季晚粳稻为主,常年水稻耕作面积7.8万hm2,其中单季稻和双季稻种植面积均在3.9万hm2左右,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双季稻主产区[5]。2017年中国沿江平原地区出现极端灾害天气,对全域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7月中旬至8月初出现持续高温天气,8月底至10月上旬出现持续寡照阴雨天气,覆盖影响了单季晚粳稻和双季晚粳稻的关键生育时期,极端灾害天气严重影响了晚稻生产安全,造成该地两大晚稻类型产量大幅降低,农户种植收益大幅减少,损失惨重。

前人在单一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等方面研究较多[6-9],但对同季遭遇的复合型灾害性天气报道较少[10]。本研究以2017年安徽省庐江县晚稻生产和主要天气过程为例,将2017年晚稻(包括单季晚稻、双季晚稻)生长发育期间的日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和降雨量等气象参数与历年同期平均(2008—2016年)和水稻生产常规气候条件的2015年等相关气象参数进行对比,探讨气象条件尤其是复合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晚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今后沿江平原地区两熟制北缘区晚稻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所用资料为2008—2017年庐江县气象局提供的地面观测气象资料、2017年5—10月晚稻生产期间生长观测资料。判定水稻高温热害的方法是连续3 d日平均气温≥30 ℃或日最高温度≥35 ℃[11]。一般认为,连续3 d高温可作为一般高温危害天气,连续5 d高温可作为严重高温危害天气的衡量指标[12]。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测定参照农业农村部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方法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7年主要灾害性天气过程

结合该地晚稻品种布局、种植区域等因素,晚稻生长发育的总时间段为5月1日至10月31日(184 d),能囊括本地多数稻作类型与模式。单季晚粳稻主要生育时段为5月21日至10月31日,累计积温为4 025.0 ℃,日平均气温为24.5 ℃,降雨量为664.3 mm,总日照时间为714.4 h,日平均日照时间为4.4 h;双季晚粳稻主要生育时段为6月21日至10月31日,累计积温为3 257.6 ℃,日平均气温为24.5 ℃,降雨量为602.3 mm,总日照时间为557.2 h,日平均日照时间为4.3 h。对比历年同期数据发现,以上时段与历年气象参数基本一致(数据略),但是2017年出现一段罕见的持续高温热害天气和一段持续寡照阴雨天气,对庐江县晚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从气温上看,7月12—31日(持续20 d)、8月4—7日(持续4 d)日平均气温≥30 ℃,且7月15—17日(持续3 d)、7月21—31日(持续11 d)、8月4—7日(持续4 d)日最高温度≥35 ℃,同时7月22—28日日最高温度连续7 d超过38 ℃,最高值突破40.1 ℃,高温日数占总统计日数的13.0%,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图1)。综合判定,2017年高温天气时段为7月12日至8月7日。

从降雨量和日照时间上看,在晚稻生长发育的后期出现持续降雨与阴天。8月29日至9月11日日照时间为0 h间断出现11 d,日平均降雨量0.76 mm,平均日照时间仅为0.81 h;9月19日至10月6日持续18 d出现降雨,日平均降雨量9.6 mm,14 d出现日照时间为0 h,且平均日照时间仅为0.58 h;10月10—19日持续10 d出现降雨,日平均降雨量6.8 mm,所有天数日照均为0 h(图2)。综合判定,8月29日至10月19日是2017年典型的持续寡照与阴雨叠加影响的天气时段。

2.2  主要灾害天气过程与历年同期对比分析

分析2017年两段灾害天气時段,即高温天气时段(7月12日至8月7日)与寡照阴雨时段(8月29日至10月19日),与历年同期进行对比,剖析2017年灾害天气关键气象特征(表1)。

7月12日至8月7日出现持续高温天气,累计积温为848.1 ℃,较历年同期多67.6 ℃;日平均气温为31.4 ℃,较历年同期多2.5 ℃;降雨量为63.4 mm,较历年同期少74.1 mm;总日照时间为223.4 h,较历年同期多65.2 h;日平均日照时间为8.3 h,较历年同期多2.4 h。其中,日平均气温≥30 ℃或日最高温度≥35 ℃的连续高温热害时间达到20 d(7月12—31日),为近10年之最,日最高温度突破40 ℃,期间的累计积温、日平均温度均为庐江县有记录以来最高值。该段高温天气表现出平均温度高、极端温度高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气温的“强度”和“力度”为历年同期之最。

8月29日至10月19日出现持续的寡照阴雨天气,累计有效积温为1 084.2 ℃,较历年同期少48.7 ℃;日平均气温为20.9 ℃,较历年同期低1.1 ℃;降雨量为251.1 mm,较历年同期多124.0 mm;降雨时间为34.0 d,较历年同期多20.4 d;总日照时间为103.3 h,较历年同期少117.1 h;日平均日照时间为2.0 h,较历年同期少2.3 h。其中,8月29日至9月6日(9 d)、9月19日至10月6日(18 d,仅4 d出现短暂日照)、10月10—19日(10 d)庐江县出现连续日照时间为0 h的持续寡照天气,寡照天数占统计时段的71.2%,为近10年之最。该段寡照阴雨天气表现出寡照时间长且集中、持续阴雨时间长、雨量多等特点。

2.3  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通过水稻苗情监测定点观察记载与实地调查,庐江县单季晚稻播种期集中在5月中下旬,移栽期在6月上中旬,早熟单季晚稻抽穗期在8月中旬,中晚熟单季晚稻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灌浆成熟期集中在10月中下旬;双季晚稻播种期集中在6月下旬,移栽期在7月下旬至8月初,抽穗期在9月中旬,成熟期集中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图3)。

综合分析发现,2017年高温天气时段(7月12日至8月7日)与单季晚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和双季晚稻苗床期、移栽期和分蘖期重合,寡照阴雨时段(8月29日至10月19日)与单季晚稻抽穗期、灌浆结实期、成熟期和双季晚稻幼穗分化发育、抽穗期、灌浆结实期等重要时期重合。综合来看,单、双季晚稻均在关键生育时期遭遇了灾害天气复合叠加影响,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影响程度大,为近10年罕见。

2.3.1  不同程度降低晚稻群体发育质量  单季晚稻在分蘖期、穗发育初期遭受持续高温热害,造成个体素质偏弱,群体发育不均衡,部分早熟季晚稻穗分化期全程受高温影响,穗总颖花数降低6~10个百分点,颖壳容积减小,中后期寡照阴雨天气覆盖大多数单季晚稻抽穗扬花期全程,严重阻碍了灌浆结实进程,造成空瘪粒增多,增幅达10%~20%;双季晚稻苗床期和缓苗期均遭受持续高温天气,造成秧苗素质大幅降低,水利条件不完善地区移栽时间延迟3~7 d,缓苗活棵时间延迟10~13 d,严重田块出现赤枯僵苗现象,并缩短了分蘖时长,高峰茎蘖数相较往年大幅降低,减幅达20%~30%,后期持续近51 d的寡照阴雨天气造成双季晚稻扬花授粉不畅、结实受阻和灌浆不充足等;持续寡照天气还严重影响了单、双季晚稻叶绿素合成与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较近3年平均值下降10.1%(来源于苗情调查),导致晚稻后期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并延缓了晚稻成熟、黄熟速度。据多年记载数据显示,镇稻18单季晚稻生育期较近3年平均晚7~10 d,部分双季晚稻成熟期推迟至11月底,延长20 d以上。

2.3.2  严重降低晚稻产量经济性状指标  以年际间定点品种比较试验数据为参考,将同一管理水平下同一田块的镇稻18作为分析对象,对比分析2017年与常规气候条件下的2015年产量构成指标各项参数。经分析,2017年高温天气时段与2015年同期相比,日平均温度高2.52 ℃,日最高温度高2.95 ℃,日最低温度高1.97 ℃,日最小湿度低7.07个百分点,时段总降水量少595 mm,日照时间平均多2.37 h;2017年寡照阴雨时段与2015年同期相比,日平均温度低1.51 ℃,日最高温度高3.19 ℃,日最低温度低0.10 ℃,日最小湿度高28.3个百分点,时段总降水量多1 589 mm,日照时间平均少3.27 h;除以上两大时段外,在水稻生产的其他时段各项气象参数基本一致(2016年水稻生产因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影响不具代表性)。分析两年间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品种比较试验数据,2017年镇稻18相比于2015年各项主要产量经济性状均出现不同程度地降低(表2),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降幅均在30%左右,有效穗数降幅达到10.1%~13.7%,这些指标的降低严重影响了产量的构成。

2.3.3  加重晚稻主要病虫害发生  晚稻生育后期持续寡照阴雨天气和较为适宜的温度为晚稻病虫害暴发提供了有力条件。据庐江植保部门病情调查显示,晚稻后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局部区域偏重发生,感病品种穗期主要病害偏重发生,单季晚稻叶瘟发病率较近3年同期高2.75倍,双季晚稻纹枯病中等偏重发生。持续近两个月的寡照阴雨天气恰与单、双季晚稻抽穗期、齐穗灌浆期重合,此时段也是晚稻穗期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为病虫害防治创造了难度,即使防治药剂落实到田间,防治效果也大打折扣。结合田间试验病情指数调查,单季晚稻稻曲病和双季晚稻稻瘟病发生严重,病穗率较近3年平均增加30%。晚稻主要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且防治效果不佳,大大降低了晚稻产量,影响了收获品质。

3  小结与讨论

1)分析近10年庐江县气象资料发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易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出现频率达到20%~30%,而處于减数分裂期或抽穗扬花期的单季稻对高温天气较为敏感,持续3 d以上就易造成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降低,产量大幅降低[13]。在单季晚粳稻具体管理上,应适当提前让茬提前播种,播种期可提前至5月中旬左右,前茬结束后力争在6月10日前后完成单季晚粳稻移栽,可有效规避高温热害天气影响,减少关键开花期前后遭遇高温天气概率[14]。针对双季晚粳稻,应提前收割早稻,只要早稻达到80%成熟即收割备栽,为抢栽双季晚稻留出时间余地,小面积种植户提倡以抛栽模式为主,大面积种植大户采用机插模式的,宜特别注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重防赤枯僵苗,力争尽早活棵返青,活棵后遇高温天气,宜保水护苗,主攻有效穗,防止早穗[15-17]。

2)庐江县双季晚稻传统安全齐穗期在9月22日左右,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频发,后期持续寡照、雨水天气愈来愈频繁,造成部分双季晚稻品种不能安全齐穗事件增多。双季晚稻种植大户宜选择生育期适当偏早品种,双季晚稻抽穗期提前3~7 d为宜,树立先保稳产再争高产思路[18]。

3)穗期病害防治关键在于找准防治期,错过时期施药往往事倍功半,防治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化家庭农场的出现,寻找省工省时省力的植保方案成为迫切需要。2017年穗期主要病虫害防治失败和大面积暴发事例表明,利用阴雨间隙适期抢急施药效果远好于错期施药或不施药,大面积种植户应寻求替代传统人工施药的被动防治方式,寻找适应大范围、快速化、机动化的植保方式,像无人机防治、杀虫灯物理防治等新型防治方式既节省人工,又可快速高效地落实植保要求,达到预期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小海,松井勤,李守华,等.水稻花期高温胁迫研究进展与展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632-2636.

[2] 田小海,罗海伟,周恒多,等.中国水稻热害研究历史、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166-168.

[3] WASSMANN R,JAGADISH S V K,HEUER S,et al. Climate change affecting rice production:The physiological and agronomic basis for possible adaptation strategies[J].Advances in agronomy,2009,101:59-122.

[4] 吴文革,陈  刚,许有尊,等.双季稻北缘区早稻机插适宜行距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5(4):4-16.

[5] 辛良杰,李秀彬.近年来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复种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58-65.

[6] 戴海燕,隋景跃,张  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精细化服务策略[J].南方农机,2019(5):95.

[7] 马雅丽,栾  青,王志伟,等.山西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S1):150-154.

[8] 田贵良,林志宇.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灾害学,2016,31(1):148-152.

[9] 林志宇,田贵良.气象灾害对福建粮食产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6,37(1):77-83.

[10] 钱永兰,毛留喜,周广胜.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及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26-235.

[11] MATSUI T,OMASA K,HORIE T. High temperature at flowering inhibits swelling of pollen grains,a driving force for thecae dehiscence in rice(Oryza sativa L.)[J].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09,3(4):430-434.

[12] 李守华,田小海,黄永平,等.江汉平原近50年中稻花期危害高温发生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5-8.

[13] 郭  际,施贝贝,徐凯迪,等.江苏省单季稻应对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的气温保险指数及风险区划[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7(2):312-316.

[14] 董华林,汪本福,费震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武汉点)优质高效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4):19-25.

[15] 张  皓,申双和,史艳姝,等.上海单季晚粳稻主要生育性状的动态模拟[J].中国农业气象,2018,39(8):518-530.

[16] 朱德泉,储婷婷,武立权,等.宽窄行配置对机插中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34(18):102-112.

[17] 潘孝晨,唐海明,肖小平,等.不同耕作方式及泥浆沉实时间对机插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響[J].作物研究,2018,32(5):359-364,384.

[18] 龙志长,刘顺意,谢佰承.气候变暖对长沙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8,32(6):467-473.

猜你喜欢
晚稻产量影响
2022年11月份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2.9% 铅产量同比增长5.6%
今年前7个月北海道鱼糜产量同比减少37%
海水稻产量测评平均产量逐年递增
2018上半年我国PVC产量数据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