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推进机制研究
——以甘肃省为例

2019-12-18 17:29徐毅成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华夏甘肃省文明

徐毅成

(甘肃政法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航标”,是中国文化的“集中凝练”,也是世界文化长河中的“艺术宝藏”。然而对于华夏文明甚至是文明的理解,可谓仁者见者,智者见智。学者韩星认为“至于华夏文明,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个历史概念,应当指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前,以华夏族为主长期融合其他各族文明而形成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汉文明或中华文明的前身。今天一般把它作为汉文明或中华文明的代用词,主要是说明这一文明形成经过不断更新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1]。“正如法国中国问题专家阿兰·佩雷菲特所说的:“中国有悠久的文明史,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长达年不间断的文明史的国家。埃及的文明史虽然也很久长,但它是间断的。中国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独特、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文明,没有其他民族可比”。人类在漫长的发展中,经济、文化、环境、制度是交织在一起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时期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表明我国在传承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制度的完善,由过去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型状态向集约型、质量型、人本型转变和发展。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形式或者有效的体制机制来进一步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一、“华夏”与“文明”的考证

关于“华夏”的来历有一说,说远古时代,汉民族先民居住于黄河中下游,以黄帝与炎帝为自己的祖先,自称为“夏”,有时也自称为“华”,后来人们称他们为华夏族[2]。华夏族各部落繁衍生息,相互同化和交融,最终形成了春秋时代的中原华夏文明。在春秋时代还存在多元文化的格局。李学勤先生就把春秋时代划分为七大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秦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3]。但是,以华夏族为载体的中原文化文明程度最高,可以借其优势向四周辐射,其他文化圈都是中原华夏文化的延伸。同时,更远的夷人文化、半夷半夏文化在中原华夏文明的影响,在大国争霸兼并,商业发达,士人自由流动的社会变革形势下,也加速融入华夏文明。[4]

“秦汉统一帝国的建立,更是以华夏文明为主体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围众多少数民族文明发展的成分,其中包括了羌族、戎族、狄族、楚族、越族、苗族、蛮族等等。最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新的文明形态。其后,经过两晋南北朝汉族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五代两宋汉族与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国、满人建立的清帝国的民族大融合,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不断吸收、融汇、同化众多少数民族文明,并使自身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华夏文明就这样保持了多样化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整体特色,并与世界其他单一文明的消亡或解体形成了鲜明对照。”[5]

发展到今天,“华夏”一词已经赋予了文化的新内涵,正如章太炎先生在《中华民国解》中说:“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此推知,“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而决知也。[6]因此,在当今可以说华夏文明即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中国文化集成的一个代名词。

而关于文明的说法。“文明”一词,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物质资料生产不断发展,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分工和分化加剧,由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发展成为不同阶级,出现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国家。文明是在国家管理下创造出的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方面的发明创造的总和[7]。大多见之于中国的古典文献中,如《易·大有》就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而《书·舜典》则有“浚哲文明,温恭永塞”等。此两处所谓的“文明”本意是指文采光明、文德辉耀之意。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内涵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宗教思想、技术水准、民族意识、礼仪规范、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各种文明,具体到现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个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早在1877年,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出版的《古代社会》中认为:“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从不完全考证的视角出发,此书所云的“文明”一词或许就是近代以来成为与蒙昧、野蛮相对而言一个人类历史专用名词”。上述对于“文明”的表述无疑都是意味着人类在发展进程中的进步状态。

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性

甘肃省从2013年1月起开始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这在我国是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建设之后对甘肃省辐射周边省区作用的通盘考量,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其中“一带”是指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如此重要的一个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首先落户甘肃,而像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这样的文化资源大省都极为羡慕,这其中除了有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考量以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发展型意义。有专家指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探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辟文化传承创新之路的有益尝试。是以文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贵实践。是保护文化丰富性,促进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是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激活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积极探索”。也有人从推动文化大省建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工程。[8]这些解读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如果仅仅从发展经济和强调文物文化遗产丰厚角度来解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就低估了这项事业所包含的重大精神含量、战略意义。这项工作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意义重大,它的顺利实施将有利于产生强大的国家向心力,对维护边疆安定、国家统一作出重要的贡献。

首先,传承和创新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发展。华夏文明作为多元文明之一,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具有开放、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特质,有着适应变革,吸收异质文明,更新、发展、创造的丰富历史经验。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都可以借鉴华夏文明优秀传统,不断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为世界和谐理论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传承和创新打造影响世界的软文化。国际局势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不论是霸权主义,还是军事主义异军突起,都要以华夏文明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品格来影响异质文明,感受和发现华夏文明的内在美,挖掘尚未发现的意义与价值,在新时期国内外可持续发展中铸造具有张力、刚柔并济的华夏文明创新新形式。

最重要的是,传承与创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由于每个时代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理解标准不一样,也就带来不同的传承结果,尤其是在无形的非物质文明形式方面,传承就是创新。传承由文明的发展必然规律所决定,任何新的文明形式都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同时,华夏文明内在的特质之一就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找到这个演化的机理,就能实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换句话说,传承就是要找到文明发展进程的力量之源,这不仅仅需要用时代的眼光去打量,同时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时也需要借鉴西方发展思想。

三、甘肃省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关系

甘肃省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实践研究,缘起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而在国家层面来看,从我国布局“四位一体”的文化大发展战略开始,以国务院2007版《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起点,到2012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无不展现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家战略性的“支柱产业”这一宏大布局,指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积极推进文化创新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研究也相伴而生。因此在全国成立的文化传承创新区或文化产业园区逐渐出现。

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对甘肃省作为文化大省与其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增强文化自觉,促进甘肃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理论指导思路。从2002年起,先后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培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较完备的文化产业体系。2013年国务院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标志着甘肃省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迈上新台阶。甘肃省学者为此从历史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规划布局、项目支撑阐述了“重现我省华夏文明的历史辉煌”具有政府意志的政策导向。

首先,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天水为中心的陇东南始祖文化,决定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也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对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使得天水(古‘成纪)’是伏羲的故乡这一说法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认可。”[9]就此来说,上至八千年而文明内核大致未变,这一特殊性决定了陇东南的始祖文化地位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它也是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最根本依据。

其次,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无论是以丝绸之路为核心开始发展的繁荣时期,还是汉代以来河西地区的发展,都无疑昭示着在这片土地上结出了文明之花。,其核心价值、治国理念等对后期文明的形成影响巨大,尤其对后世影响至深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巨大的精神养育作用,也让人们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另一种强大生命力。

甘肃在华夏文明的精神家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众多的历史文化大省面前,甘肃虽然有各种理由说明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但是以陕西来说一直就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甘肃能够在古老文明中有一席之地,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甘肃大地上文明的多样性以及其相互依存的和谐共处状态。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在甘肃大地上自由竞放,开出了自己的文明之花,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宗教领袖和文化大师,并在与古老的华夏文明融合当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色发展形态。

综上,可以发现甘肃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有着紧密的关联,必须理清思路关照甘肃本地的文化资源,整合其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立一个有序和大家公认的评价尺度,在历史迷雾和繁杂现实中的文化现象作有效梳理,既要看到华夏文明在不同地域之间的不同表现形式,又要力争看到各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历史价值和作用,既要突出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又要警惕陷入狭隘的地方主义思路。

四、甘肃省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中的战略地位

通过梳理甘肃与华夏文明的关系,不仅发现甘肃对于华夏文明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华夏文明离不开甘肃这片宝贵的历史土壤所孕育的繁盛之花。甘肃对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也具有在未来发展中重要的历史文化新内涵。对于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把跨省区文明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相融合,进一步扩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甘肃区的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第一,推动丝路文化大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开展,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和核心轴线,通过丝绸之路,同时作为亚欧大陆桥腹地,甘肃段和沿线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可以充分发挥沿线城市群落辐射带动作用,对于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丝路文化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甘肃省作为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的发源地,国务院也重点批复《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快加大区域性文化建设力度,从而重点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始祖文化为重点,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发展体系,从而打造具有全球华人共同根基和以祭祖盛典为基础的文化圣地。

第三,保护民族和非物质文化。甘肃省作为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重要发展省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个甘肃独有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完成文化资源保护项目的数字化、修复、接班人等基础性保护工作。不断培育良好文化生态,丰富文化的多样性,建设民俗文化村、民俗生态博物馆等。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花儿”、61项国家级和3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等进行保护传承,对处于濒危状况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抢救保护,从而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本区域民族和非物质文化。

第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甘肃省作为国家西部战略和新时期丝路沿线发展重要省份,基本公务服务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公民公共利益和公共物品的获得感以及幸福感,同时也关系着西部沿线地区跨区域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对接,必须重点以嘉峪关、金昌、武威为重点,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开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探索试验,从而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功能齐全、实用高效、布局合理、便捷快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

尽管甘肃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可否认,目前甘肃发展的确较其他文化大省发展较为缓慢,这其中存在很多原因,也有一些瓶颈因素。主要体现为:第一,资金瓶颈因素,甘肃省具有带动产业发展的工业和企业较少,这种带动作用并没有明显发挥,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为有限。因此,必须通过政府支持、项目引进、地区配套等措施加大对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资金投入,从而既可以带动全省GDP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瓶颈因素。甘肃省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方面依然是以农业为重点,工业为辅助,服务业为补充的发展局面,没有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产业带动链条,产业发展领域窄、产业规模小、产业基础弱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第三,人才瓶颈因素。目前西部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大部分人才出现“孔雀东南飞”现象,加之我省在新兴产业和科技方面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兴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此外,由于市场孵化和培育功能较弱,和经营者的市场意识的淡薄,资本市场融入度极低等问题,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地区跨越式发展。第四,文化瓶颈因素。目前甘肃省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文化产业比重较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文化创新、文化消费、文化投资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在这种发展局限性面前,我们必须要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面前不能止步,更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找到甘肃省新时期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新动力。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第一,公民参与。公民既是一个法律主体,也是一个政治主体,他拥有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公民参与是这一角色对其自身价值的认知和反映。公众参与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立法层面的公众参与,如立法听证和利益集团参与立法;第二是公共决策层面,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第三个层面是公共治理层面的公众参与,包括法律政策实施,基层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等。这种公众参与能够极大地强化公众对于文明的认知和感知,并强化为内心的一种身份认同、文明认同并进而上升到国家认同上来,能够以更加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心态来看待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当每个人都作为知识链中的一环,以一种自发的协同机制深度参与进去后,文明的智慧也因此传播更远更广。

第二,地域互动。根据全省各地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强分类指导,优化产业布局结构,吸引外资来本地投资,探索资金帮扶机制,对于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但因资金短缺无法启动的项目,由财政资金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扶持。同时做好与银行之间的惠民贷款政策,通过大额贷款、信用贷款等方式为本土企业发展注入资金。同时在产业方面可以加大与东部、中部地区交流,首先以本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打造新型富民产业,同时积极探索将零星分散、生产能力弱、低附加值的产业转化为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并不断引进和注入新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以“密集型产业+创新性产业”的良性互动。

第三,人才培育。当前中国与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内企业要面临跨国企业的竞争。同样,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也需要大量外向型人才。因此,我们培养与引进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宏图,而且能在国际上一争高下。这是很多企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待遇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把“愿在甘、想在甘、能在甘”的人才推上发展一线,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文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提供人才孵化的基础要件,健全文化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网络传播。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在关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地位、国际形象的同时,把视角投向了促使中国“和平崛起”的华夏文明。不论是对华夏文明褒义或贬义的评价,一个毋容置疑的事实是:全球化视野下的华夏文明是一种最具魅力的宽容、和谐、兼容性强的人类文明。传播华夏文明是加强民族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的需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繁衍的精神支柱。传播华夏文明有利于加强国人的民族意识,有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传承民族文化就是在为国家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五,高等教育。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科学和经济综合发展的产物。从宏观上看,高等教育推动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能够集中和快速反映了科学理论对新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科技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大学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最能产生新知识、开发新技术,与企业合作就可以把大学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新兴产业的建立、新技术的开发,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必修在地区建设更高更好更一流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地区的繁荣发展必须面向现实社会经济,并服务于现代社会经济,这也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必将对地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六、总结与愿景

纵览现有国内学界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理论研究,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界对于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研究较多,成果丰富;在新时期和亟需创新的时代,研究如何结合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的现实需要,更好地满足华夏文明内在优秀品格的多维度深层次探析,开展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促进发展机制和推进机制的理论研究亟需加快;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华夏文明的史学考证与文化学研究方法充实,而在经济学、知识产权、法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应用实践创新还需进一步增加和充实,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对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软实力”的量化分析,以及历史、文化、法律、产权经济等维度的制度运行综合实力评价。

猜你喜欢
华夏甘肃省文明
绽放,华夏之美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请文明演绎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漫说文明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华夏撷韵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