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历史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19-12-18 17:29李永芬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中华历史传统

李永芬

(河北石家庄市艺术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些美好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美德教育是当前我国实现素质教育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至今对华夏民族的文明传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究竟对学生开展哪些方面的传统美德教育才能传承华夏文明、提升学生素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学历史学科性质的要求所在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历史课程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其铸造民族精神、坚定政治信,提升学生公民素养方面有重要的功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在学习中国文明史内容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因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而能够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

(三)国家意志在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体现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中学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为出发点,再加上南京本身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有很多,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渗透:

(一)通过价值观引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与探讨的过程中本身就含有价值观的引领,如果能列举乡土史的例子则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通过活动体验,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学生仅从课堂教学,书籍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虽然不少,但真正内化自己内心的文化认同却十分有限。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参加社会上一些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或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或社团展演中展示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如中秋祭月仪式等等,让学生参与古代礼仪的同时也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剪纸”这一中华传统的艺术制作来感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再者,还可以深入一些老行当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记住这些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学习古往今来匠人们的精神,它包含着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创新、劳作、技艺、对故土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恩等等。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体验才能真正化为自己内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的情感,才会真正意义上有民族的凝聚力。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深度的学术阅读,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目前,我们没有完整的配套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相关的人物、事件或历史现象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编制相应的校本教材,开设社团课等进行系统的教育与渗透。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学校教研组或是备课组的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设计质量,注重其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二)应多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青少年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实现中国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流于形式,那么也是徒劳一场,甚至于适得其反。所以,授课要基于学情,要针对中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民族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三)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无论是课程的开设还是活动的开展,都要有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要根据每个学校的校情、学情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这样才能将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根本,任重而道远,在中学阶段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并不是家庭、学校、社会某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中华历史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