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活动在课堂上充满磁性

2019-12-18 17:29柯爱梅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圆锥表象新知

柯爱梅

(江西省瑞昌市实验小学,江西 九江 332200)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等特点,而学生的认识特点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且认识不是一次完成,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如何解决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中心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自己能动手操作的或能自己参与的活动特别喜欢,于是我便设想着,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各种生动活泼的具体活动中,将数学课设计成活动教学课,岂不是就可以将两者的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活动中学生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而且兴趣盎然。此时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已不是一种磨难,而是一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活动。

所谓“活动教学”,简而言之就是把知识的学习寓于愉快的活动之中,也就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知识,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一、直观演示,丰富感知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探究,小学生已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思考。直观演示是把事物具体形象化,因为那些诸如实物、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对大脑的刺激更加强烈,表象记忆更牢固。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加强直观演示,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更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在运用“凑十法”教学“9加几”时,我首先用实物演示:盒子里有9个球,盒外有3个球。观察盒子里的球还差几个就凑成10个,还差1个,就把盒外的球拿1个放进去,这样9和1就凑成10。盒外3个拿直1个,还剩2个,与盒里10个合起来就是12。通过以上直观具体的演示,使学生对“凑十法”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想演示过程:因为9和1组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等于10、10加2等于12。所以9加3等于1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思维过程用简练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这样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由建立“凑十法”的思维表象归纳出“看大数,拆小数,凑满十,再加剩下的数”的方法。

直观教学是个桥梁,它能建立起从具体到抽象之间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很多,如实物图片、教学挂图、数学图表、计数器、小棒、计量工具、口算卡片、几何形体模型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开始采用,如数学幻灯、数学电影、多媒体等。但不管使用哪一种直观手段,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定。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从直观操作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各种感官新知,建立表象掌握新知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行摆5个蓝●,第二行摆8个红▲,并让学生观察▲跟●比,哪个多?▲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启发学生说出:▲跟●比,▲多。▲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多的,然后让小朋友用小棒把▲的两部分隔开。

● ● ● ●

▲ ▲ ▲ ▲ ▲ ▲ ▲ ▲

最后思考:跟●同样多的▲有几个?比●多的▲有几个?怎样得出8个▲比5个●多3个?启发学生说出:从8个▲里去掉跟●同样多的5个,剩下的就是比●多的3个。

通过这样一摆、一隔、一说使学生对大数可以分成两部分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而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就可以凭借操作时建立的表象,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减法解答的算理。

如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学生若不对物体称一称,掂一掂,这些质量概念也是无法准确建立的。

三、观察比较由表及里

观察分析活动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通过观察,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留下初步印象,再经过整理,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部规律,区别异同点,从而获得正确的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演示进行观察和比较,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演示的事物抽象的本质特征方面,从而使形象直观及时向抽象概括方面转化。

任何数学概念总是从数学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后一个概念总是与有关的前一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者应引导学生从实物、图形或算式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异同,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四、创设情境,引导创新

创设情境,是依据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境和矛盾冲突中去,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悄无声息中进入数学学习的世界。

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时,取一个半径为r和高为h的圆锥容器,再取一个与之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先让学生猜测它们的体积关系,有的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样做可以将学生的求知兴趣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到底谁对谁错,下面就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将圆锥盛满沙子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连倒3次恰好倒满,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三分之一的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又从反面进行巩固。教师继续启发引导:如果不等底或不等高,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还是这样吗?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不由自主中进入一种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中,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需要。这时,可再安排两组不等底但等高、不等高但等低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验证了这两种情况下,圆锥的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我们在新知教学前往往给学生提供、设计一些引导性材料,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启发引导他们去捕捉问题的主要矛盾。找出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推理分析获取新知。

数学活动调查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使课堂教学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

猜你喜欢
圆锥表象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表与里
表与里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